分享

秋冬防卒中用“心”托起你的大脑

 师德量 2015-10-23

秋冬防卒中用“心”托起你的大脑


本报记者 王依

出场专家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医师郝玉明
河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苏志伟
    今年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目前,我国有700万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每年的新发、复发病人数达到了250万。近期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更显示,脑卒中在我国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平均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这种脑血管意外。医学专家指出,随着秋冬脚步的临近,脑卒中“肆意妄为”的时期又如约而至,其中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和危害都更大。为此,本期《乐享健康》特推出“世界卒中日”健康策划,邀请心脑专家为您的“头”等大事保驾护航。

点击
一年秋风起 又是脑卒中高发时
    几天前,石家庄65岁的宋阿姨正在家里听广播,突然感到半边肢体麻木,神志不清,被儿子紧急送到了离家不远的河北省中医院。“经过检查,这位患者是突发缺血性脑卒中,而且有心脏病史,所幸送来的及时,目前不会有生命危险。”河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苏志伟告诉记者,宋阿姨所患的“脑卒中”就是中医所说的“中风”,它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更常见,我们所说的‘脑梗’、‘脑栓塞’等都属于这种卒中类型。”苏志伟介绍,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占到所有患病人数的70%以上,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像宋阿姨一样,发病于秋冬时节。
    这是因为,秋冬季节里,天气越来越凉,早晚温差加大,冷空气的刺激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导致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出现紊乱,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加重心脏和脑部的负荷,此时,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种种因素叠加,给脑卒中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时机”。“所以说,随着秋季的加深,脑卒中也跟着迈进了高发期。”苏志伟称,按照往年的经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脑病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将出现较大的增幅。

聚焦
心源性卒中 病在心 “梗”在脑
    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是指脑组织因为供血的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细胞死亡,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由来自心脏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导致的脑梗死,就称为心源性脑梗死。
    因此,在脑卒中危险因素“大家族”中,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身居高位”。有研究显示,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都是无心脏病者的2倍以上。“我们常常把大脑比作树冠,上面的树叶就像是由无数小动脉供应的大脑细胞,而树干就是颈动脉,树根无疑就是心脏了。”苏志伟称,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可以形象地看成是树冠得病的过程。如同树根通过树干将养分输送给树冠一样,人体从心脏泵出血液,通过血管不断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满足大脑的消耗。一旦“树根”受损,减少或阻碍了远端大脑的供血,就会给脑组织带来损伤,轻则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症状,重则脑卒中,甚至脑死亡。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医师郝玉明介绍说,先天性、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房颤等,都代表着“树根”受到了损伤,因而均是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具体来说,由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阻塞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部缺血,出现脑血栓,”郝玉明告诉记者,“可见,在阻击卒中的‘战役’中,心脏是至关重要的‘护脑使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来自心脏的血栓通常体积较大,容易堵塞较大的脑动脉,因而导致的脑梗死面积大、临床症状重、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危害性不言而喻。同时,由于心脏中的血栓持续存在,故房颤患者特别容易有脑梗死的复发。

警惕
中年患者已占“半壁江山”
    40岁的周锋波(化名)是苏志伟曾治疗过的一位中年脑卒中患者。在得病之前,自认为身强体壮的他每天抽两包烟,由于工作应酬多,更是大量饮酒、饮食不节,消耗着自己的健康。终于有一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时,周锋波突然感觉半边身体不能活动,心惊胆战的他被爱人送到医院,经过CT检查,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性后,苏志伟又为他做了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周锋波得了“脑梗塞”。“以前都以为老年人才会中风,其实现在这种病也越来越年轻化了。”采访中,苏志伟告诉记者,在我国所有脑卒中患者中,40岁~64岁的患者将近一半,而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40岁~64岁的人群占比已超过60%,中年人正逐渐发展成为脑卒中患者队伍的“主力军”,在他接诊的脑卒中患者中,最年轻的只有26岁。“所以,正值壮年的你应该提高警惕,别以为脑卒中和你没关系。”
    郝玉明则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可是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不良的生活习惯,一些年轻人喜欢吃高脂、高盐、高糖食物,膳食结构不合理,加上过多吸烟、饮酒,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很多年轻人缺乏锻炼,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加上经常熬夜,久坐不动,也增加了发病几率。
    因此,“三高病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了减少卒中、心梗的发生,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积极治疗‘三高’的同时,重视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关键。”郝玉明说,建议市民从年轻时就应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规律运动,同时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血脂,监测自己的体重,建立有用的“健康档案”,做好健康自我管理。

预防
别忽视“幕后黑手”和“预警信号”
“高龄、有遗传家族史、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群体均为脑卒中易发人群,他们要做的就是预防。”苏志伟称,预防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应注意定期检查和对症治疗,首先将病情稳定在安全范围内。
    郝玉明表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的头号杀手,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最好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作为脑卒中的“幕后黑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房颤等因素导致的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是关键。卒中和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大多与血栓形成相关,所以有“无血栓,则无事件”的说法,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规范化治疗,可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是一定要有适当的指征,比如有两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抽烟、超重、三高、男55岁女60岁以上等等。“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治疗之后,5年内不再进行预防,复发率基本是100%。”苏志伟称,因此,这类病人的预防措施应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的“私人订制”,建议患者接受定期健康检查,一切遵从医嘱。
    此外,苏志伟提醒,脑卒中突发时,往往有一些前兆作为“预警信号”,如频频打哈欠、说话不利索、流口水、短暂性视力障碍、偏侧肢体麻木等,公众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