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遭疑促思终成名臣的曾国藩

 杂货店伙计 2015-10-25

 

     追寻奇人异士的有关经历可能没有普遍意义,而研究圣贤完人的成就历程可就不同了,这也是为什么掀起曾国藩热的原因吧。尽管曾国藩自幼天赋异禀,家学渊源,勤学苦练,但仍免不了中晚年“终成大器”前的痛苦反思与艰难磨砺的过程。

 

     这里,我们不妨用曾国藩奉旨带湘军剿灭太平军之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曾国藩虽忠心耿耿为大清王朝卖力,可好心不易得到好报,总屡屡遭到咸丰皇帝怀疑,而郁郁寡欢不得志,过着“伴君如伴虎”的痛苦日子。比如__

 

    他为母守孝期间,奉旨办团练需豪绅出资时,不得不替其残酷打压反抗的农民,因这助纣而替人挨了民间与官府“曾剃头”、“曾屠夫”等的骂名;

 

    他为练强湘军而不早早出战,却被皇帝一再申斥,说他另有居心;

 

    他在屡战屡败得不到清廷和地方官府钱粮支持时,还被皇帝派大臣暗中监视而受制肘。

 

    上述三事,对曾国藩还不算大不了之事。而最要紧的是,父丧期间上折子提要求后,曾国藩竟遭到了一直怀疑他的咸丰皇帝的弃用打击!

 

    这事,原本是这样的:

 

    咸丰七年(1857)三月,湘军参战形势好转。曾国藩本打算趁石达开离开江西之机,赶快收复失地,却不料传来父亲曾麟书去世的消息。

 

    怎么办?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丁忧之中(父母丧,官员守丧三年不为官)的曾国藩,究竟守“孝”,还是求“忠”呢?几十年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曾国藩,当然既求“孝”,又求“忠”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曾国藩奔丧家中后,仅得到咸丰皇帝准他休假三个月“丁忧”的圣令。之后,又接到要他返回湘军前线的喻令。

 

    为改变受人排挤、遭人陷害,处处受制于人的处境,准备返军营前的六月六日深夜,曾国藩伏案疾书,写下了长达两千字的陈情折,向朝廷要政权、财权、人权了!

 

    书写结束后,曾国藩有些犹豫了。他自言自语:折子里提的问题是不是太尖锐了,皇上会作何反应?转念一想,还是决定呈上去!他认为,这些年来,已为大清朝付出了那么多,连下属都捞到了好处,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得到!我并不是贪权、贪财之人,但手中无权无钱实在是寸步难行。

 

    此言词犀利的折子被咸丰帝看到后,命运可想而知:让曾国藩呆在家里,“丁忧守制三年”!

 

    虽然,这咸丰皇帝早已厌倦朝政,但是,大清是他的大清、皇宫是他的家,维护“家庭”利益是每一个男人的本性。哪怕这个男人再软弱无能,当别人触动他的利益时,他也会尽最大努力打击敌人。

 

    咸丰皇帝就是这一类男人。

 

    湘军一天天壮大,曾国藩的实力一天天加强,这意味着什么?

 

    当跪接大清皇帝“恩准”曾国藩在籍守制三年的圣旨后,犹如一声霹雳打在了曾家的屋顶,曾家一下惊呆了。曾国藩本人更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他痛苦不堪、思前想后,忧愤极了。

 

    本来,他向皇上呈折子,只是想乘皇帝令他重上前线时,借机向朝廷倾诉心中苦闷,希望皇帝能理解他的苦衷并给以关爱。如今,他被大清天子“抛弃”了,满腹委屈向谁诉说__

 

    忠君、忠君、忠君!那至死不渝的忠君思想害得我好苦。自认为自己生为大清的臣子,死为大清的鬼,为了大清,我押上了人生的所有。

 

    大清朝养了一批饭桶,他们一个个尔虞我诈、推诿搪塞、猥亵卑劣、刁钻奸滑,指望他们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吗?不能!大清的江山只会断送在他们手里。

 

    我曾国藩,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组办湘军,对付强大的太平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谁给我一点点帮助与安慰?没有!我所得到的只是冷嘲与热讽。到处碰壁便是最好的明证……

 

    带着这些委屈,他读儒家之书,读法家之书,来反省自己,没找到结果。后读老庄著作,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痛苦至极的他,没想到读《道德经》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他慨叹:是呀!老庄讲得太好了!为什么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棱角尖儿”全部暴露在外呢?

 

    还不改变自己?在官场上,几年下来,他几乎没了朋友。树敌过多也加大了心理负担,人生当然觉得很苦。

 

    曾国藩深刻意识到再一意孤行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必须像蚕儿蜕皮一样,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争取来个全新的变体!

 

    回顾往事,进京做官、修身养性是第一变;墨绖出山、组建湘军是第二变;在籍守制、崇尚老庄是第三变。一生三变,每一变都是那么痛苦,又那么自豪。

 

    曾国藩就是这样边在家丁忧,边深刻反思。一年半后,咸丰八年三月,好友胡林翼上奏朝廷,请求重新启用曾国藩。三个月后,48岁的曾国藩跪接圣旨,被令重掌帅印,带兵援浙。

 

    阅尽了波诡云谲的官场、血雨腥风的战场体悟后,曾国藩深感“伴君如伴虎”,亦如涉危蹈险、如履薄冰一样,“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不断。

 

    好在后来曾国藩夹着尾巴做人,行为越来越捡点,作战越来越有功于大清,皇上更离不开他去消灭太平军,便于咸丰十年,命他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4年,即同治三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彻底失败。曾国藩被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8月,考虑到皇帝的疑心,担忧自己功高震主,于是,他主动上奏,请求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再后来,又几次出面,相继裁减了二十万湘军。这,因此让清廷感到,对大清没有了威胁的曾国藩实在可爱、可亲、可用!

 

    曾国藩功成身退,成了挽救腐朽大清的救命恩人。于是乎,一系列功名接踵而至。58岁时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奉调直隶总督。即使60岁右眼失明后,他还先是奉旨处理天津教案,后又调任两江总督。此前,宫廷政变上台的慈禧太后,还几次接见过他。

 

    这就是“忠君”却屡遭皇帝怀疑、而最终救了没落清王朝命的曾国藩!

 

    这就是身在高处不胜寒、不断反思、体悟“仕途其实是危途”、“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曾国藩!

 

     这也是经长期战场与官场历炼后,最终能成就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并成为修身齐家治国的中华千古完人曾国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