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产荒时代的应对之道:盘活存量 寻找增量 |智信研究

 文公武夫 2015-10-26
本文根据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9月1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小银行同业合作机会”智信资管沙龙活动纪要整理。面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压力,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解决“资产荒”问题的有力手段。同时,找到新的可供耕种的资产田地也是中小银行的当务之急。


作者|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 沈修远

来源|智信网


负债端--利率市场化节奏加快,资产端——降息周期中收益率不断下行,经济新常态下各类资产风险暗藏,银行过剩资金究竟该投向何处?本文将从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两个角度试做探析。


一、盘活存量——以私募资产证券化为工具


面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压力,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力手段。事实上在利率下行时期,资产证券化业务链条中的资产方、资金方、中介机构以及终端客户能从不同角度获益。


1.对资产方的好处:获得利差&节约资本金


资产证券化对于资产供应方的益处十分明显:在市场收益率下行的时段,资产供给方在无风险收益率较高时积累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能够以较低的收益率变现转让,从而获取额外的利差,此过程可以伴随利率下行的整个阶段不断滚动进行。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金的使用效率。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证券化后的资产经过合格评级机构评级的可以按照20%或者50%的风险点去计提。在外部审计机构认同此规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在通过ABS实现存量资产出表后,再买入2倍-5倍原有规模的新增资产,从而有效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以经商业银行评估的合格评级机构的外部评级确定风险权重依据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如下表所示:


长期信用评级

AAAAA-

A+A-

BBB+到BBB-

BB+BB-

B+B+以下或者未评级

风险暴露权重

20

50

100

350

1250%

来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9


2.对资金方的好处:缓解资产配置压力


由于资产收益率的下降速度高于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目前的机构投资者普遍面对缺乏高收益资产的问题,而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截至2014年底,整个银行业的存量资产已经超过150万亿,其中包括大量的优质金融类资产:信贷、非标、租赁资产、保理资产、票据资产以及小贷资产。这些已经进入金融机构表内的资产有着较强的信用背书且收益率较高(发放贷款时间较早),转换为ABS以后可以针对机构、个人、互联网等不同资金需求进行匹配,通过盘活存量的方式为市场增加资产供给。


3.对客户的好处:成倍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应用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会成倍提升。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有限,授信额度有限,很难为大型的优质客户提供足够的服务。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移出表内资产后,银行可以迅速进行下一次放贷,这有助于提高银行对于大客户的服务能力,并缩小和大行的差距。


4、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互动问答


(1)资产证券化的渠道选择:公募还是私募?


公募ABS的发展目前滞后于私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资产标的限制太严苛:公募ABS不能做平台类。而事实上业内普遍认为平台类资产会比企业类的更加安全,这就造成一个矛盾;另外公募ABS的审批流程太过繁琐,ABS作为盘活存量的工具,效率非常重要,走公募渠道的话得不偿失。


而私募ABS的结构图跟公募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资产并不是信贷资产,而是过去机构投资的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甚至有限合伙、两融,这种性质的资产打包装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里,最后在这个资产管理计划分层。其中法律和审计的意见,所有的运作过程跟公募相仿,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私募ABS背后的资产是平台类的,由于负面清单的问题导致无法在交易所挂牌。


(2)私募ABS的优先级能否达到AA以上的评级? 从而实现20%的风险计提?


目前各家银行对于私募ABS的判断标准存在差异。想要实现20%的风险计提需要银行和外部审计进行沟通,看审计是不是能接受这样的原则,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可以接受。


(3)一旦私募ABS发生风险,是否存在兜底?由哪个业务条线兜底?


法律上来看资产证券化实现了收益和风险的同时过手,但实践中资产供给方往往需要加入自己的信用背书,一旦真的出了风险可能会需要兑现私下的资产置换承诺。至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如果资产是由分支行提供的,那么风险就由公司业务条线来承担,由分支行行长负责盯项目,催收款项。另外如果有真正的专业投资者购买劣后级,出现风险后承担劣后级的风险,对于优先级也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4)哪些领域的ABS风险较低?


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BAS,增量还是存量,是否使用结构化的设计,所有的外部措施都不能完全弥补项目的基本风险,因此产品的基本风险要可靠。从投向上看,以前风险比较低的资产都是纳入政府预算的,在去年43号文出台之前的时候以这些资产为标的去做的话会比较有保障。43号文后,尽管部分政府债务被剥离,但总体而言和平台相关的业务,尤其是带有政府回购或者金融机构回购协议的资产可能还会是未来一段较为安全的选择。


(5)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外部机构众多,如何在行内推进业务?


私募ABS牵扯到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以及诸多外部机构的协调问题,需要领导层的重视才可能完成。以贵阳银行过去一年的ABS业务实践为例,一单业务可能会动用11个外部机构,以及内部分支行的不同部门,公司业务、自营、理财、投行都可能涉及其中。这里无论是行里还是行外的协调一定是很艰巨的工作,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合作各方的磨合,其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二.寻找增量:开垦被大机构遗漏的田地


通过流通同业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有效缓解银行现阶段的资产配置压力,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同业业务的资产根基还是公司金融业务,如果出现公司业务的长期萎缩,那么资产压力最终还是会一层层转递给同业业务,因此找到新的可供耕种的资产田地是当务之急。目前来看以下三个方向值得商业银行进行探索。


1.消费信用贷款


消费信用贷款具有成为商业银行下一个重要资产来源的潜力。从大的趋势上看,零售客户的消费观念正在迅速的转变,以手机等电器产品的消费模式为例,过去人们不愿意为了这样的中小额消费背贷款,但是现在的80后,尤其是90后对这类业务的需求非常大,他们需要在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时提前享受消费,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正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并衍生出金融机构的业务机会。


以捷信金融为例,这家机构专门从事零售客户的小额信贷,其设计的贷款模式可以让年轻人提前消费,提前享受,并且感觉不到有太大的压力。一款六千元左右的手机,经过分期设计后学生每个月只要付几百块钱就可以了,但算下来的利率却非常可观,年化至少在20%以上。捷信金融之后再把这些很小额的贷款积累起来打包资产证券化卖给其他机构,从而放大资本做大规模。


从风险上看,消费信贷的客户违约并不构成业务风险。事实上,只有当消费贷款的客户群体足够大,其违约概率才能服从模型的假设条件从而充分可控,所以其实消费贷款的规模做的越大才越安全;此外,由于信用贷款使用实名制且金额比较小,客户的违约动机不会很强,而且这些孩子的父母会为子女的信用担心,从而形成较强的兜底意愿。总的来看,小额的消费信贷是一项值得发展的业务,有望为银行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供给。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业务具备很强的时效性,在行情清淡的时候资金购买的意愿会明显下降。不过资本市场业务的风险相对传统的企业或者平台业务较为独立,而且具有天然的转型为净值型产品的优势,有助于推动银行理财的基金化运作,可以作为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


从投资方向来看,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三类方向:首先是以VC/PE/产业基金为代表的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机会;第二块是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机会;第三类是期货市场的投资机会,但其流动性和市场容量还较差。


从合作形式上来看,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模式无外乎三种:代销第三方投顾产品、直接投资和优先级配资。对于想在资本市场牛刀小试的机构,可以在控制最大损失的前提下来做,通过结构化的配置参与优先级,或者用固定收益类产品获得一定的安全垫,之后用这部分利润去操作,如果实现盈利之后,再用利润扩大资金规模。


3.重视跨界合作平台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跨界合作平台出现在市场上,其主办方背景差异极大:私募基金/银行/保险/券商/互联网…参与这些平台有助于资管机构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以南京银行为例,该行主持设立了鑫合金融家俱乐部,聚集了大量中小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搭建业务合作平台,推进成员间客户、产品、服务、渠道等方面合作,优势互补。同时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中小银行间的交流沟通,为资产的联合购买打通前中后台风险理念的共识,推动共同投资。


跨界合作方面,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了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借贷的信用消费生成了大量的可证券化资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资金端也体现出较强的汇集能力,可以和资管机构的高收益资产或资产证券化分层结构中的中间/劣后级形成对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