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及访谈录

 pengxq书斋 2015-10-26

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先生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

  (2013-03-25 13:10:44)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由国家文化部立项,党中央所属红旗出版社出版,该大典是一部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史料性巨制,分美术卷和书法卷,收录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近2000位书画家名录和代表作品,代表了当代美术行业的最高成就,主要作为全国各级图书馆、美术馆、高等院校的典藏书籍,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先生有幸入编。


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先生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

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先生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

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先生入编<新中国美术家大典>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教程出版

(2015-02-09 21:17:41)
标签:

军事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教程出版

笔者是专攻古典山水画的,主要以唐代的渲染画法,宋代的皴染画法和元代的书体画法为宗。虽是专攻,其实古今各种风格、各种画法都有涉猎,且秉承的师古而不泥古,宗神韵而不宗笔墨的传承方法,故与真正的古典画法有所区别。笔者之所以选择古典山水作为主攻方向,是因为纵观当今山水画坛,善作古典山水画的人不多了,古典山水可是中国的国宝,是国人的根系所在啊,因此就有了拯救传承之意。细析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恐是近百年的美术教学,几乎是被西式覆盖,中式的授徒式传承巳很式微,从而造成断代,许多人巳经不太懂得古典山水的一些基本技法了。

以往的山水画教材多以《芥子园画谱》为入门教材,笔者也是据此入门的,但久而久之,感觉《芥子园画谱》缺陷也越来越多,因为是刻本印刷,许多细节无法表现,尤其无法体现渲染、枯湿等重要技法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古代名家作品原貌,画谱有千篇一律之感。

近些年画得多了,看得多了,想法也就多了,感觉现在缺少一套完整而系统,经济而实用的传统山水画教材。书店所卖的教材,大多只是一本画集,有的解读太过笼统且错误百出,于是在作画之余,也下功夫搜集古今名家名作进行分析,搜集古今山水画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并撰写了一套系统的山水画教材。

现在这套教材由四部份组成,一是基础理论,即《中国山水画总论》共四十二章,包括历代山水画大家总结的各种法则、理念和技法、要求等,也包含笔者探索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是纲领性的东西,因此不可或缺。二是基本技法,即《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包括各种笔墨技法、各种景物画法、古今工笔、皴染、书体、草逸、写意、渲染、彩墨七大类画法的方法步骤等,是迄今为止解述最全面详细的一部教材。三是创新探索,即《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画法》,探索并示范了三十多种不同的画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四是《历代名家画谱》,搜罗了自唐代起至近当代名家代表作品数百幅,这些作品均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历史上的不同技巧画法,有利于学者深入了解。

为了满足有志于学习传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爱好者,笔者对原稿作了重大修改和编排,现在开始发行供应此书,大16开本330余页,附示范光盘。




《刘安祥作品集》画册出版

  (2015-02-09 21:03:57)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刘安祥作品集》画册出版

刘安祥先生作品集画册出版,该画册大16开本48页全彩印刷,共收录刘安祥先生从艺以来历年创作的精品代表作60余幅,分别代表了工笔法、渲染法、皴染法、书体法、草逸法、简笔法、写意法、彩墨法等不同的风格和画法,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也是学习山水画的临摹宝典.






刘安祥新书《王官之道》出版

  (2015-02-09 21:07: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刘安祥新书《王官之道》出版

老子《道德经》本是一部王官学,但历代文人出于对政治的忌讳,把他变为纯哲学,本书还其本来面目,作者以数十年从政经历,详解了欲在各行各业为官称王立于不败之地的绝窍之道,是不可多得的励志奇书,也是各级官员修身立命的好教材



国学就是治国安民的政治学(上篇)

 (2014-09-16 21:48:21)
标签: 

军事

 

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这是衡量这部书的价值和对这部书的研究方向的重要问题。以前的许多专家学者大都认为他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核心思想是论述道,是论述哲学原理的书,并就老子的哲学思想发表了许多著述。

但我们研究认为,《道德经》绝不是一部哲学著作那么简单,老子关于道论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该书的主题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论述治国安民之道的书,是一部论述天人合一、王者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德政政治之道的书,其核心思想是论述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诚然,老子的这部书通篇充满了哲学原理,并用了一些篇幅论述道的原理。但是,老子论述道的原理是为论述无为而治这个主题思想服务的,是为论述无为而治这个主题思想作的铺垫,是作为这篇政治论文的论据来使用的。从论文书写逻辑上看,论文首先要建立一个论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并用论据来论述这个中心思想,从而证明这个论点的正确性,那么,老子道的论述就是一个有力的论据,用自然规律这个论据来证明无为而治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为什么治理国家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呢?这是因为按照道的原理,按照世上万事万物的内在客观规律,须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才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不仅如此,而且老子在德篇中所论述的为官为人应当遵从的各种德行要求也都是围绕着如何实施无为而治这个主题思想来展开的,是老子治国思想的具体化论述。

为什么说他是一部治国经典著作,是一部论述王者之道的书呢?这从全书的论述内容也可以看出,从我们经过梳理,所编列的目录中可以看出,这部书通篇讲的就是治国之道,为政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难怪有古代著名学者说它是人君面南之术,什么叫人君面南之术?按中国传统规矩,帝王登基的龙椅宝座要面向南方,因此面南之术通常是指帝王之术,也就是作帝王的基本知识,或者通俗讲就是王者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其实都是讲王者之道的,按曾子的概括叫做是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学问,尤其是老子所作的《道德经》更是专门讲王者之道的专著,按现在的说法是专门论述治国安民重大理论的专著。

那么为什么古人爱讲王者之道呢?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学术一直是官家控制的,民间是没有学术的,一切书籍、资料、文稿只有官家才有。孔子在民间办学,学术才开始下移普及至民间来。而老子比孔子早在世,而且他本身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接融的书籍资料全是关于上代和历代王室的资料,都是关于治国安民方面的资料,所以自然对如何冶国安民的王者之道非常熟悉且很有研究。

在中国的道、儒两大学派中,如果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民间学说,以论述为人之道的话,那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则是官家学说。所以,有的历史学家就考证道学出于王官学,意即道学是从王室发展而来专门研究如何为官称王的学问的。

其次,古人都常把升官入朝,称王称帝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目标,把能作一个千古流芳,为人称道的圣人作为自已的最高品德追求。因此,形成了一种崇王尚贤的传统。崇王就是崇拜王者,崇拜升官称王。尚贤就是崇尚贤德高尚的人。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路很窄,除了走从軍之路可以当将军外,就只有从文走仕途之路以升官发财,这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也是唯一的途径。因此,自然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渎书高的说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崇王尚贤的原因了。

更重要的是,在治国安民、平天下的过程中,人们认为王者是起决定作用的。国家能否安定,江山能否巩固,帝王将相的作用是关键。这些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一部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命运的兴衰史,各种学术文章也主要是研究王者之道,无论是古代的道、儒、法、墨、还是近代的文学巨著,大都是写帝王将相,写王者之道的。老子的《道德经》更是专门论王者之道的专著。就是讲如何治国安邦的规律,如何当官称王的规律,如何坐稳江山的规律。

老子讲王者之道首先从天、地、人三者的规律讲起。为什么从天、地、人三者的规律讲起?汉武帝的老师,也就是太傅王绾有个精辟的解释。王字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三大物体,中间一竖代表道,是道将天、地、人支撑起来,懂得这个原理者,懂得天、地、人之大道规律者,即可称王。因为成功作人的规律,为官称王的规律与天地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总观老子这部著作,讲的内容非常广博,人们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解读,也可从哲学角度解读,还可从养生学角度解读,但不难看出,其主旨内容是讲治国安民之道,德政政治之道,也就是讲王者之道的。至于所论述的诸多哲学观点,为官为人之道的观点等,其实都是为本著作的主旨思想服务的,是围绕着论述王者之道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在以往许多关于老子思想研究的著述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研究,这实际上是没有深入到老子著述的主题思想上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官场执政的体验研读老子《道德经》,对此感受颇深,故以《道德经》论王者之道的主题思想试作解读,这也是本书所论与其它著述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老子这部治国经典的书为什么又成了一部哲学著作了呢?这还得从魏晋时期的三玄之说说起。在魏晋时期,曹氏父子和司马氏父子采取独裁统治手段,一些文人墨客,学者名流没有言论自由,也不能探讨治国安民之道,由于政治上的忌讳,聚在一起只能谈天说地,只抽象的就老子著作中的哲学概念发表议论,于是,以哲学为探讨内容的玄学就应时而生。这种遗风一直延续下来,使许多学者名流忌讳谈政治,也不愿去探讨这部书中的政治智慧,使这部书的真正实用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而事实上,这部书中的政治智慧对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合拍,非常实用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这些规律实际上是人才成功学中的普遍规律,通用规律。因此,不论从事那个行业,不论官位大小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已身在官场,身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以及有志于在各行各业出人头地,有理想,有抱负,想成为王者的人都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他实质上是讲的成功之道,讲的事业成功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叫做成功作人的公开的秘籍。如果说你想在某个行业,某项事业上要立志成为王者的话,那就有必要好好研读一下老子的著作。因此,可以说,老子思想研究的是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成功之道。

《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受到国内外政治家、学者及老百姓的高度评价和喜爱。

《老子》的中文版本,自古至今已有3000多种,至今保留下来的版本就有1000多种。最早是战国时期韩非子所作的《解老》、《喻老》篇,以后有唐玄宗、李世民、宋徽宗、朱元璋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注解。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玄宗时期,唐代高僧玄奘与成玄英等道士就将《老子》一书翻译成梵文。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学者非常钟情《老子》一书,在翻译的外国典籍中,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

而在国外,仅英译本就有30多种,是国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著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种帛书,即写在丝绸上的书,最高贵的书,就是《老子》。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了三组竹简《老子》,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更加热切发表论著,翻译出版。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象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

在现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也都非常推崇老子思想,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引用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来阐述事物的矛盾,并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名言,毛泽东这里说的道就是指的历史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也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因此,《老子》一书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结晶,是中国哲学的基础和精髓,是中国人政治智慧的源泉,在中国众多学派中,他是一根大树的主干,其它则是分枝,同时,他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政治精神文化财富。

 



国学就是治国安民的政治学(下篇)

 (2014-09-16 21:55:48)
标签: 

文化

老子思想

老子的这部书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可以归纳为四大论点数十个观点,

四大论点包括:

一是论述天人合一之道,揭示自然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主张治理国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随心所欲的强行妄为。

二是论述无为而治之道,主张治国安邦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反对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对内推行酷吏政治。

三是论述德政政治之道,主张执政以百姓心为心,注重民本民生,以老百姓利益为重,反对欺压百姓,不顾人民死活。

四是论述官场不败之道,主张谨慎廉洁的为官作风,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生活腐败,办事轻浮的工作作风。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首先用了一些篇幅就什么是道、道的特性、道的作用、对道持什么态度等作了全面论述。

老子通过自已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柝,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这里说的天说的道,就是指自然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按照庄子的说法,所谓得道,就是实现天人合一。那么,怎么样才是天人合一呢?庄子认为这是一个只可意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问题,所以,他用通过真人体会得道的办法来表述得道的感受。

其实,纵观历史上的所谓真人,就是不以自己主观爱好主观意志行事,而是潜心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自然规律,并自觉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办事。一句话,就是自觉的顺应自然规律,使自己的意志与自然规律高度统一,这就叫天人合一,这就叫得道。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论述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

而且这个规律有三个基本特性:

一是”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因此,人们认识和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用死板的,僵化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二是”弱者道之用”,事物都有一个从弱小到强大,从强大到死亡,又从死亡到新生的物极必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过程,因此,人们在认识和对待任何事物时都要正确认识和对侍这个变化过程,都要有正确的心态和应对措施来适应这个过程。

三是”无中生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认识和掌握规律这个无中生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这个有的,这就给人类留下了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空间,人们认识了这一点,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创造新生事物。

老子的这些论断是认识论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创举的重大意义在于,他真正找到了人类破解思维难题,人生难题,成功为人作事的金钥匙,为人类的一切行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要想成功为人作事,就必须掌握这把神奇的钥匙,就必须认识和掌握为人作事的基本规律。认识和掌握了为人作事的基本规律,就叫做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成功者,否则,不管你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拼命的努力都是白费。

 

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的中心论题是论述无为而治的治国安民之道,老子从自然世界发展的规律中窥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原理是相通的,因而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应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

所谓无为,不是指守株待兔,毫不作为,而是指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为,不能违背规律凭自已的意志强行妄为,这一论断的提出又为人类特别是统治阶级怎样治理国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如何治国安民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关系到亿万人营生的大问题。那么治国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世上万物都有嫌贫爱富的特性,庄稼禾苗喜欢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林中树木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这是自然规律。

人类何尚不是如此,生活富足,健康长寿是人类最大最强烈的两大愿望。作为统治者,是不是顺应了这个规律,满足人民群众这个愿望,这是衡量统治者是昏庸还是贤明的分水岭。

有的统治者野心勃勃,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一心想作千古流芳有作为的帝王,到处侵略扩张,连年征战打仗,弄得国家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有的统治者极力维护统治集团少数人的利益,加重苛捐杂税,大肆收刮民财,实行残酷统治,显示强悍作为,这些违背人民意愿,不顾人民死活的作为都是违背治国规律的。

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反其道而行之,以民本、民生为重,以顺应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为重,鼓励发展生产,关心百姓疾苦,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民富国强,安定繁荣。

老子提出这个治国方略,和我国现在提出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张对外坚持和平,对内坚持发展,注重民本、民生。

老子提出这个治国方略,除了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总结。老子道学中有个重要的观点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道”,就是根据古代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来驾御当今的治国方略,这从历史上采用无为而治而造就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开元之治等几个盛世的事实也得到了验证。

 

关于德政政治的思想。老子主张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政治,这也是他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实施办法,他提出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总的要求和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包括:

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强调民本民生,关心百姓的吃穿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生产,发展医疗建身,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身体强壮。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要采取抑富济贫的措施,实行天下共同富裕。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强调正派的治国方法,诡异的用兵谋略,反对对民众采取邪门歪道的执政技俩。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强调谨慎的对侍战争,万不得已不轻易用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强调创造宽宏大度的政治环境,提供轻松愉快的社会氛围。

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政策法律要象煎小鱼那样,不要过多翻动,保持连续性,一贯性,防止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强调采取正确的国民教育方针,倡导朴实和谐的民风民俗。

善为士者不武,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强调不要在老百姓面前耍威风,动武力,甚至以死相威胁,不要造成官逼民反的恶果。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强调处理乱子要防范于未然,及早谋划,及时处置。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作事不要盲目贪大求全,要从细小容易的地方入手,踏踏实实作事的作风。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强调采取减免轻税政策,让利于民。

希言自然,强调尽量少发号施令,要发布命令,就要切中要害等等。

这些治国理念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于为官之道的思想。在老子看来,为官之道和治国之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国家的治理主要是靠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员在实施,他们是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因此,为官者的德行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有“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论述,这相当于是说,党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老子论为官者的道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论官道,即为官者立于官场的不败之道。二是论官德,即为官者应当具备的职业品德。这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老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这两个层面,这在本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出来,初步罗列一下就有以下观点,这些对我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也有较好借鉴作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观点,强调不作表面文章,不搞面子工程,踏实作事,诚肯为人。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观点,强调为官者要注重道德修养,以自己的德行正天下。

与民同尘,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观点,强调为官者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强调为官者在荣誉和挫折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忧患意识,象珍惜自己身体一样珍惜天下百姓,时刻把老百姓的忧患挂在心上。

大成若缺,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强调谨慎为官,谦虑的对待下属及百姓。

圣人为腹不为目,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观点,强调为官者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反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防止太过贪爱财色而身败名裂的下场。

绝巧弃利的观点,强调堂堂正正作人,反对耍小聪明,玩奸猾手段,个人利益至上的小人技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强调要正确认识他人,更要正确认识自已,战胜自已,自胜者强。

上善若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的观点,强调要学习水的特性,滋润万物而不占有万物,存在于万物而与世无争,并能够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坚的性格。

曲则全,枉则直的观点,强调心胸开阔,受得委屈,不怕冤枉,坦坦荡荡的作人。

营魄抱一的观点,强调言行一致,形神合一,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

甘为天下溪的观点,强调善于与各种人相处,团结大多数,甘居下游,容纳百川。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为善人的观点,强调断案处理问题要讲依据,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认人为亲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观点,强调要懂得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努力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这样必有丰厚回报。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功遂身退,天之道的观点,强调凡事不能过于贪心,过于追求想得的东西,就容易犯错误,应时可而止,知足常乐。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观点,强调作人要守住根本,保住自己的名节让后人称颂才是长寿之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观点,强调王者应稳重行事,戒除轻浮急躁的毛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观点,强调正确的用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等等。

同时,老子还提出了不崇尚古贤,淡薄名利(不尚贤);不提倡高消费(不贵货);不主张过高欲望(不求欲)。不拘宜于古代圣人规矩,不用心计心智对待他人(绝圣弃智),抛弃虑伪的仁义规范,(绝仁弃义),拒绝作事的技巧,放弃过高的利益追求(绝巧弃利)的三不三绝治国理念,这实际上是提出了道家提倡的总的社会道德规范,倡导顺其自然的道德要求。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影响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特别是历史上许多的帝王将相,把他作为自己执政的教科书,并积极去践行。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党政官员值得一读。

 

(此是刘安祥先生<老子道德经新解>一书的导论,全书请阅书稿)



刘安祥四件山水画在杭州、山东拍卖成功

  (2012-10-18 15:04:04)
标签: 

杂谈

刘安祥两件山水画作<三峡放歌><山随平野尽>由水墨丹青2012春季杭州拍卖会以34800元拍卖成功。这也系刘安祥先生初入拍卖场试水,拿出自己的水墨山水精品力作之一,拍卖信息巳在雅昌拍卖网、非凡艺术网、美术报等媒体公告。



刘安祥四件山水画在杭州、山东拍卖成功



刘安祥四件山水画在杭州、山东拍卖成功



又讯:刘安祥先生两件山水画作由北京鉴藏书画院、山东金诺拍卖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大型“2012当代名家保真艺术品拍卖会”(济南站第二届)以37000元成功拍卖。




刘安祥四件山水画在杭州、山东拍卖成功



刘安祥四件山水画在杭州、山东拍卖成功




刘安祥<艺术之路>访谈录

 (2014-03-09 17:13: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香港有线电视23台,艺术之路访谈录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香港凤凰网艺术之路访谈视频:   http://v.ifeng.com/vblog/others/2014004/04e39d9b-4ec1-a77f-ce2a-492eb6e626a0.shtml

 

你是怎样接触绘画艺术的

   在小学时代,一个同班同学的国画画得很好,非常羡寞就跟着学,那时主要画武将,门神,仕女,后来在学画过程中,受沈光瞳老师指导,他是蜀中三张,张大千、张善子、张采芹的弟子,传统功力深厚,在他的指点下,有了快速进步。

你是画古典山水的,怎么爱上古典山水的呢?

   开始人物、花鸟、山水都画,后觉得当今人物、花鸟画得好的很多,要想赶上或超越很难。反观山水画坛,虽然也人才济济,但画风千奇百怪,且大多都画现代装饰画,画古典山水的不多,精品更少。再进一步分析,感觉近现代画坛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国画的许多理念、要领、章法、技法有失传之险,因此就萌生了拯救传承之意,并决定以古典山水作为自已的主攻方向。

你是怎样确定自已画风的呢?

 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因为近现代山水画恰恰是从四王的摹古风中挣脱出来的,不可能再去步四王的后尘,又囬到摹古画风中去。同时,近现代山水受西画影响,写实画法,浓妆艳抺,毕加索式的怪异变形又与中国画传统理念相悖,我认为均不是国画发展的正常途径,因此,必须另辟途径。

 国画学习讲究师古人,师造化,然师古人有不同师法,有师形态,师笔墨,师神韵,师精神之別。师造化也有多种师法,一曰取其形,二曰取其景,三曰取其貌,四曰取其神,五曰取其灵,真正的师造化重在后面二条。所以我在创作中以师神韵,师精神和取其神,取其灵作为要领。

你的绘画之路经过了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一是临摹名画。二是创新求变,为了弄清传统山水画的变化规律,我搜集了古今名家的画论和作品来分析研究,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规律、理念、技法,并编辑总结了《中国山水画总论》《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画法》《中国历代名家山水画技法解》等多部书稿,对传统山水画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深入了解。

要求变,需了解古人是怎么变的,古人说:山水则大小李一变,荆关董巨又一变,李成范宽一变,刘李马夏又一变,大痴黄鹤又一变。细析这些变化, 归结起来一是对象之变,二是构图之变,三是笔墨之变,四是画法之变。有了这个了解,思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就从这四个方面去找突破口,探索创造了三种新线法,九种新皴法,三种新构图法,实验了二十多种不同的新画法。

三是超神尽变阶段,有了长期不同画法历练,绘画就不再受笔墨技法的约束了,即超越了古人的规范,也超越了自我的羁绊,画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笔到意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了。

你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

我主要是从八个字上下功夫,精美、高古、逸情、多变。

   明清以来,人们把笔墨功夫鼓吹得无以复加,却把宋元山水的神韵丟了,笔墨有了,画却丑了,。国画怎样才能精美?国画的变化是由审美观决定的,历史上审美观出现过几次变化,每次都催生了新画法,但这种变化不是以新代旧,而是几种审美观的融合,是让作品内涵更丰富。所以我努力探索将唐人重诗情意境的意境美,宋人重布局造型的形态美,元人重文人逸气的情趣美和明清以后重笔墨变化的笔墨美结合起来,从而使作品形神兼备,画面更精美。

元人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我的画以唐代的渲染画法,宋代的皴擦画法和元代的素画法为宗,这个宗是采取宗神韵而不宗笔墨的传承方法,神韵上有古典风格古画味道,笔墨技法上全面翻新。因为时代不同了,审美观也变了,所以即要坚持传统艺术神韵,又要融合现代审美情趣,即要走进自然师法造化,又要开启想象迁想妙得,这样画作即非古人的仿品,也非今人的写生,而是“中得心源”的胸中丘壑。

绘画作品怎么来体现逸情呢?

书画是写心的行为,是作者思想精神,性格情趣的流露,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心性怎样培养呢,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传统文化功底,只去单纯研究技法,这样的画即便再花梢,再精致也是死的。我比较好读书,黄老道玄、文学、诗词、音律、奇石都懂一点,并将书法章法美、诗词意境美、书典思想美、音乐浪漫美、奇石形态美五美融合,并用作诗词的六法作画,因而画就有活力有文人逸气。

绘画风格不宜在一棵树上吊死,画得再精也有黔驴技穷,江郎才尽的时候,变化多一些会常画常新。我的画路比较宽,小写意水墨、小写意青绿、大写意水墨、诗意水墨、仿古水墨、工笔重彩、现代彩墨皆有涉猎,小写意又有线皴,点皴,染皴,大写意又有渲染法,飞白法,涂抹法,泼墨法,草逸法等。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画法,故而作品也千姿百态,变化很多。

回顾之前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您坚守书画创作到现在?艺术创作带给您怎样的快乐和收获?对您的人生具有怎样的意义?

常言说,书画是修身养性的行为,就是修炼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静的心态,如前所说,绘画不单是画,他要逼着去学很多东西,这就是修炼过程。通过习书炼画,也悟出了人生真谛,人生最大的追求无非是快乐和长寿,怎样才快乐?每当画出一件得意之作,心头乐滋滋的,作品得到别人赞许和喜爱,成绩得到社会认可更高兴,这就是快乐,什么是长寿,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肉体幻化了,名字还常被后人念着,他的灵魂精神还在,这才是长寿。况且炼就了平常心也有利长寿。人生有许多追求,年轻时多追求金钱名利地位,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许多亊情巳经看透了,只想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尽一些力,能给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在死后还因作品流传留下名字,这是我后半生的追求。

对于未来的艺术道路,还有什么新的追求

艺术探索无止境,只是想,国画怎样在自身发展体系内去变化创新,想作一些探索。有人认为国画巳无出路,寿终正寝,所以要用西画改造国画。但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国画的真正衰落是明清之后草逸法盛行的恶果,文人画是国画的主流,讲究逸笔草草,人们注重了草草,忘记了逸笔,或不知道什么是逸笔,越来越草率却越草率越认为有文人味,越受追捧的画风把国画带进了死胡同,所以我曾说,宋元之画,兼备神形,明清之画,得意忘形,近代之画,狂怪失形,照此下去,死于无形。但国画有很多画法,并不是所有的画法都没有出路,山水画以重气韵生动为根本,以水墨为重要特征,我一直在实践怎样更充分发揮水墨的韵味,把水墨画发扬光大。

 





中央电视台采访录--专访著名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

 (2013-03-25 13:16:38)
标签: 

文化

分类: 水墨山水

妙笔传承写丹青

--访古典山水画家刘安祥

记者:刘安祥老师,你是画古典山水的,为什么钟情古典山水呢?

简言之,为民族,为艺术,为传承。为民族是讲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体系,恐怕也难成为文化强国。中国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第一大科,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是国人情感最为厚重的积淀。人们为什么偏爱山山水水,是中国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道德学中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人格、灵魂、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

记者:怎么理解为艺术?

中国绘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艺术性最鲜明的艺术,相传有一次,张大千去拜访毕加索,毕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就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笫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笫三,非洲的黑人艺术,除此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你看,世界艺术大师是这样看待中国画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不值得我们去宏扬吗?

记者:怎么理解为传承?

为传承是讲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在近百年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遭到极大破坏。在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是最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支撑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強国之林几千年,并不都是落后的,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实验了百来年,也并不都是先进的,丟掉自己的去学别人的恐会东施效频,越学越丑,邯郸学步,只有自已爬回去了。现在从中央到民间都倡导复兴中华文化艺术,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担此复兴重任,这也是我的作品內在精神所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就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记者:刘安祥老师,你是山水画的行家,请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山水画概况

中国山水画萌于晋,成于唐,盛于宋元,他是以山水为描写对象,借景喻人,借景抒情,借景论道的一门艺术。

道学是什么呢,我写过一部《王者之道--老子道德经新解》的书,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学,他不是道教道士之学,而是一部专门论述为官之道与为官之德,论述为政之道王者之道的书。所以,有大志向的人和有作为的高官帝王都把他当经典,而昏官昏王则视为禁书。魏晋时期曹氏司马氏也是禁止文人论政的。所以文人们就以书画为伴,山水画的创立,本意就是要宣扬道发自然、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核心道学理念。你不准议论,我就用书画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这就是山水画创立的初衷。

山水画在唐代就分科创立齐全,之后经历了多次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和高峰是宋元时期,宋画称为北派山水,以山为主,高大威猛,雄伟壮观,象征男人的阳刚,更是厚德载物旳体现,传达的是山川大地厚德载物,他向人类奉献了一切而不索取回报的精神。元画称为南派山水,以水为主,隽秀典雅,简约清丽,象征女人的阴柔,更是上善若水的体现,传达的是水利万物而不争,永远甘居下游但又有滴水穿石的坚韧性情。他是民族的底蕴、国人的精神、世人的性情、自我的形像。

记者:按一般说法,山水画到明清时期就萎靡不振,是何原因?

论其原因,表面现象是一味仿古没多少变化,深层原因是一些文人主导思想和理论主张有问题,他们泯灭了书画艺术的思想性精神性,主张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主张师古、师自然但却不知怎么师法,陷入摹古泥坑或写实歧途;主张以笔墨变化,笔墨情趣论高下,却以怪诞画法为突破口,这就造成大家都去比拼笔墨变化,千奇百怪的画法都出来了,画面却都丑陋不堪苍白无力,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今越演越烈。

记者:请评价一下中国当代山水画的现状

不敢说评价,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书法很正宗,人物花鸟有奇功,山水画坛乱哄哄。山水画因变化多,各种画法千奇百怪所以有乱哄哄的感觉。

这种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百花齐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爱好。现代绘画欣赏人群与古代不同了,在古代,书画只是文人雅士权贵富商的把玩,审美取向较单一,现代随着普罗大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提高,书画已开始向民间普及,而民间的审美取向本来就是五花八门的。

不好的一面是弱化了传统,让几千年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失传的危险,现在的许多山水画家都一窝蜂去作中西结合的彩墨写真山水,很难见到正宗的传统山水画了,许多人虽然声称按传统笔墨作画,但也只剩笔墨这张皮,画出的东西却没有传统味道。

记者:你认为中国山水画怎样发展才好呢

两句话,坚持传统,百花齐放。现在百花齐放这一方针贯彻比较好,各种流派、各种风格争奇斗妍,而传统这一块相对较弱,所以我想重点说说传统,坚持传统实质就是坚持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师古人是历代大家的共识,师古人的要义并不是去摹仿古人的画法,而是要坚持传统要有古意。

记者:中国山水画的出路何在?

中国山水画经过千余年发展,巳高度成熟并出现宋元两个高峰,明清数百年皆无突破和超越,因此人们普遍感觉找不到突破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提出了向西画吸取营养的主张,中西结合也是一条发展之路,但这条路实际是背离国画写意不写实的路,是一条反传统有方向性错误之路,我更主张国画应在传统基础上发展

通过研究传统绘画的发展规律和前人的作法,其实路是很多的。山水画尤讲究创新,古称求变,并举出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李刘马夏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正是这些变化成就了宋元两个高峰。其实这种变通常是指对象之变、笔墨之变、构图之变、画法之变,有了这些变化,风格自然就变了。

记者:具体怎么变呢?

山水画的对象世间万物皆可入画,例如,古有清明上河图都市风情画,现代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气象万千,成就斐然,却无人用画笔去呕歌,所以不妨把思维放开一些就能找到新题材。

笔墨之变主要有线法、皴法、点法、染法、画法、构图法之变等等,古代的变法包括宋元的大变也就是这样变,从而创造出线法十八描,二十多种皴法,几十种点法、染法、构图法,山水画就是这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并非无路可走。本人也实验过三种新线法,九种皴法,四种点法,多种染法、画法、构图法,使得作品千恣百态,风格各异,其本意也是要在创新上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这些成果已反映在近期出版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丛书中,大家可以去看。

记者:继承传统应坚持什么呢?

继承传统并不是去摹仿古人的具体画法,古人创立了许多重要理念,这些即是技法要点,又是发展方向,包括气韵生动,意在笔先,迁想妙得,形神兼备,以书入画,逸笔草草,骨法用笔,有笔有墨,超神尽变,师长舍短,饱游妖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这些在我的山水画总论中有解述。

记者:这些理念怎么去理解呢?

这些理念要正确去理解,不能解歪了。例如师法造化,也叫师法自然,就有多种师法,一曰取其形,即画写生,二曰取其景,只取有画意的一山一石,一树一草,三曰取其貌,只取大概面貌,四曰取其神,提炼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来组合画面,使画面神似,五曰取其灵,是景物给画家某种灵感,是灵感的运用,真正的师法自然重在后面三条,而不是单纯画写生。现在许多人一谈师自然就讲写生,这实际上是受西画的影响太深之故。

又比如迁想妙得,现在不讲这个,认为是唯心主义,而事实上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创作是什么,创作就是在原型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夸张想象,因此,他已不是原来的景,而是画家心中景物的再现,是世上没有的景,因此,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成不了艺术家,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西游记,就没有武侠小说中那眼花潦乱的神功和招式。又如逸笔草草,这本是国画最高境界的象征,但许多人理解为草率、潦草,从而画得凌乱不堪,还自榜为文人画,正是这些错误的解读和作法,也将文人画带入了死胡同。

记者:继承传统还应注意什么呢?

山水画的发展有几个重要关系需要理顺。一是思想性与技巧性的关系,二是形与神的关系,三是几种审美观的关系。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意识形态的一部份,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所以说她是精神产品。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只是画得花俏,打得热闹,却不能给人以某些思想启迪,读出作品精神,必是平庸之作。所以要提倡作有追求、有启迪、有正气的作品。

现在的艺术家大多有个误区,倾尽毕生精力去修练笔墨技巧,而很少修练自身精神和作品内涵,所以作出的东西没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国文人画一直主导着画坛,文人画的灵魂不在技巧,而是人品、学问、思想、才情。思想性是指画家的思想境界和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画品,画品是人品的反映。如果画家满脑子铜臭思想,很难出有品味的作品。

记者:形神关系一直有争议,当如何看待?

形与神的关系一直困扰着画坛,皆因苏轼一句话,若以形论画,当与儿童邻,其意是绘画不能画得太逼真太写实,应在似与不似之间,苏轼追求的情趣美,讲究抒情达意,注重精神情操。艺术是写心的行为,是艺术家真性情的流露,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意图,只是这种情怀不单是自我的,而是代表了普罗大众,反映着民族的国家的精神,这样的情怀才有价值,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一理论很有见地本无可非议,但也造成许多人画画就不再重视形态美。形似与形态美是两码事,形似是指画得逼真,是一种写实画法,形态美是指画面布局,景物造型要有美感,形象生动,让人赏心悦目,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艺术就是制造美的一种劳动,任何优秀的作品都要注重形态美,作到形神兼备才行。就象相亲,笫一眼笫一感觉就是看形态美,如果形态不美,可能扭头就走了。现在的问题恰恰是许多人趋向写实画法的形似逼真,却忽视形态美,值得注意。

记者:怎么看待审美观的变化?

关于几种审美观问题,国画的变化是由审美观主导的,如果自已都不知何为美,甚至信奉以丑为美扭曲的审美观,怎么创作出美丽图画。历史上审美经过几次变化,唐宋时期是遵循晋代顾恺之的以形传神审美,所以尤重形态美,后又有唐代王维的意境美,宋代苏东坡的情趣美,明代董其昌的笔墨美,本来这几种审美是融合关系,是内涵的扩展与提升,即要讲形态也要讲意趣笔墨,但有的却强调一项就否定另一项,象猴子扮玉米,扮一个就丢掉另一个。山水画由形态美为基础增加了笔墨情趣美的内涵,这本是好事,但明代后把笔墨情趣鼓吹得无以复加,却忽视了形态美,因而许多作品也大失层次,所以我曾说,宋元之画兼备神形,明清之画得意忘形,今人之画,狂怪失形,照此下去,死于无形。我反复说这个事可能与行内的潮流相背离,但却是画坛结症所在,至于笔墨,这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笔墨技巧只不过是随心所欲的基本功,如果连这基本功都值得炫耀,岂能当画家之名。

记者:还有什么忠告吗? 

山水画主张师古人,本意就是坚持传统,但有多种师法,也反映了不同层次。一是师形态,就是临摹,是初级水平传承;二是师笔墨,即依照古人的笔墨技法去画;三是师神韵,是自创新的笔墨技法,但其山水之神态有古韵;四是师精神,即不一定按古人意图作画,而要探求提炼新的时代精神,并用画笔去表现精神。如齐白石把各种小昆虫都画得那么可爱,乃热爱大自然的精神,是作品精神化的体现,是最高层次的传承。                                                                            

目前一个最不好的现象是市侩风气太浓,名利思想太重,当今艺坛出现了一个偶象派现象,是相对于实力派而言,偶象派主要是为娱乐大众而存在,并不太讲真本领,但往往又还比实力派红火实惠,这就引导了许多艺术工作者,特别是年青人走上这条路,心思都去拼如何出名如何获利,而不是研究如何画得好画得精,所以精品少见。一个画家的成功不在于金钱,也不在于新奇,而在于有无传世作品。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自已的山水画

(背景结合作品展)

这些年我主要作了两件事,一是探索怎么在传统基础上去创新突破,所以动手实验了二三十种不同的画法,自创了十多种新的画法。元画宗师赵孟頫说过,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近代画家黄宾鸿也说唐画是曲,宋画如酒,元画似醇,明清之画是加水的酒,当代绘画只有水而无酒。唐宋元代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经典,我的作品均以他为宗,这个宗是宗神韵和精神而不宗笔墨,主要以唐代的渲染画法,宋代的勾皴画法和元代的素画法基础上加以变化,融入自创的笔墨技法,并用作诗词的六法精要入画,从而创立了有自己风格的新古典山水画法。

二是探索怎么画得细腻精美,生动传神。我比较注意把唐宋的形态美,宋元的情趣美和明清的笔墨美结合起来,把书画的章法美、景物的造型美放在重要位置,并努力发掘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种美学价值,将书画笔墨美、诗词意境美、书典思想美、音乐浪漫美、奇石形态美五美融合。从而使作品形神兼备,赏心悦目,千恣百态,风格各异,克服了许多作品远看尚可,近看粗糙、零乱、生硬、厚黑、不自然的通病。

记者:大家很喜欢你的作品,想学习购买怎样联系你呢

我在网上有很多信息,有兴趣的朋友可上网搜索。



最后,用一首诗来结束吧


他人皆醉我独醒,超凡脱俗心空灵。以古为师重造化,传统精华要传承。

世人都称笔墨重,吾曰笔墨害死人。技巧堆砌不可取,国画之要在精神。

形神争论千余载,失形缺神皆妄行。技巧章法都要紧,五美具备方感人。

众采博取集于身,虑实优劣辫分明。劝君读书破万巻,下笔自然就有神。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家之路"栏目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