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四诊合参”

 山高水高 2015-10-27

谈谈“四诊合参”

谈谈“四诊合参”

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学中医的,甚至稍微对中医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合参就是将四诊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最后得出诊断,判断患者证型(辨证),从而确定治则、治法,然后再依法组方。

《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后代医家很多人重视望诊,一望便知道患者病情轻重、气血的盛衰、邪气的强弱。这也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总结而来。历史上的扁鹊就是望诊大师,《韩非子》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就判定“君有疾在腠理”,再见还能判定蔡桓公的病情逐步恶化,从肌肉到胃肠。又过了十日,扁鹊望桓侯就往回跑,为什么?判定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也有的医家重视脉诊,患者来看病,不问诊,也不让患者诉说不适,先把脉,再细说患者的病情,并以此来取得患者对其医术的认可与信赖。时间一长,百姓也误以为真,以致很多患者找中医看病时,伸出手腕,往脉枕上一放,一言不发,就是想考一下医生是否脉诊过关,是否有真本事。尤其是年轻中医常见到这种局面。面对这种场面,关键是静下心来,诊脉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充分利用望诊获得的信息,二者结合,就能把患者的症状说个八九不离十。当然,一般情况下,很多患者在医生说出几个症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的症状、病因全部说出来了。实际上,看病离不开问诊,没有问诊,怎么了解病因、病史、痛苦所在?所谓脉而知之只不过能了解患者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等等,也不可能一脉就能诊断什么病。那样做既不符合实际,有时还会闹出笑话。记得上诊断课时,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个例子:一年轻中医刚刚入道,接诊一芳龄少女,患者一言不发,医生只好摸脉,诊得滑脉,便向其父母道喜,恭喜他女儿有喜了,结果挣了两个嘴巴。原来人家姑娘还闺阁待嫁,怎会怀孕?这就是偏信脉诊、不问病史所导致的误诊!尤其是目前,诊断怀孕的试纸、B超的应用,更不能单凭脉诊就诊断怀孕了!  
最近的一次门诊,碰到一家三口进入诊室。我一看,男的面色特别黄,像染了一样,以为男的看病,母女陪着。其实不然,男的说自己身体很健康,主要是老婆、女儿来看病,最近总是上火,咽痛,口舌生疮。他的老婆、女儿面色红润,看起来很健康,只是因为嗜食辣椒、天气干燥,出现了火热内生。我问男的,你的脸色这么黄呢?不会是肝有毛病吧。他老婆说,很多医生看到他面色都这样问,但他每年查体,肝功还有其他的项目都很正常,吃饭睡觉也很好,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他姑娘说爸爸是典型的健康黄种人,没人敢与他比脸黄的。我给他摸了脉,发现他脉象真的很好,脉来和缓,浮沉适中,重按应指,可谓有神、有根、有胃气,很健康!  
以此观之,临床诊病还是要四诊合参,虽然有时可以舍症从脉、有时舍脉从症,但是还应该注重四诊,综合分析,以免失之偏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