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很有特色的诊断方法,医家通过手指指腹触按病人双手的寸关尺,触摸的是桡动脉的搏动,中医体会的是寸关尺脉的气、形变化,从而感知人体的脏腑气血盈亏及邪气的属性盛衰。 有部分患者看门诊可以啥都不说,就让把把脉看看有什么问题。但在古代,脉诊作为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其实是比较低级的诊法。《难经》提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诊可以达到神,古代称神是最高级的了。因为望诊可以不与患者交流、不接触患者,就能判断一个人的病情。而闻、问、切需要一步步的接触患者。此外,脉诊难学且有损医家自身健康。 首先,脉的变化、种类分得很细,分寸关尺、分28脉,排列组合起来就相当复杂。即使我们用了指腹这个比较敏感的部位去体会,但每个人的感觉不太一样、灵敏度也有强弱。古人对脉象的描述文字转化为指下感觉又不太一样,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谓,所以脉诊不好掌握。 其次,脉诊耗气伤神。医家要集中注意力,通过呼吸去判断脉率,在感受寸关尺这个很小部位的气血变化的同时,医家的气血也可能形成共振随着病气变化,这个是比较少人关注的。 现在我们中医诊病都提倡四诊合参。但只通过某一诊法是有可能判断病情的,就如前面提到的望而知之谓之神。一急性腹痛腹泻中年患者,在急诊输液后未完全好,门诊就诊,视其面红舌偏红苔黄,口气重,声音尚洪亮,当时患者输着液,就未予把脉,通过简单的望闻问诊,判断其为湿热腹泻,开了葛根芩连汤加减,随访已经恢复。这种算症状比较明显简单好把握。可以设想,经验更加老道、感觉更加灵敏的中医,应该是可以通过望诊就开方的。 所以开头提到的通过脉诊就判断病情也是可能的。开个玩笑,患者想要更加考验中医师的方法,应该进门啥也不说也不让碰就让医生说说病情。其实这是不实际的,“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医生也是普通人,所以在不断的中医发展过程中,才形成了四诊合参这种更加准确的诊病方法。 |
|
来自: 金坛区 > 《脉诊用药摸骨疹腹诊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