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与卫气 刘师多次强调“卫气就是津液”,这也是刘师理论的一个精髓。 关于“军队打仗”的比喻,感触颇深,“卫是气中血,代表人体一切津液,温养表里。在外像部队,防卫外邪侵入,在内如警察,保卫内部治。” 水谷精微,呼吸精气,卫气,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卫,是气中血。“气” 指广义上所谓人体无形之用,一切动力与能量。“血” 指广义上人体一切有形之体,一切物质态。体用关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这是广义。 离经(离帅)之血,是为瘀血。” 这就是狭义了。 “津液为卫之母,卫为津液之帅,离帅之津液,是为水饮。” 津液,就是 “有帅 (悍将,卫) 统领着的水加精微”。 卫,就是“精微中的悍将”。统领人体一切津液(小兵和輜重),温养表里。 “痰热”是时方派讲法,在经方理论里,后世的“痰湿水饮”皆属于“饮证”的范畴。 水饮,它可以郁而化热,也会参与水热互结,水饮是什么?“离帅(卫)之津液,是为水饮”,直白说: 津液,是“有帅(卫)统领着的水加精微”,是有悍将带领着的纪律分明的部队。 水饮,则是失去了帅(卫)统领的水加精微(糟粕),乱成了一锅粥,甚至占山为王,当了草寇。 设想下,如果一个人的胸口有痰(饮),他的卫气(这里是广义,代表所以津液)会有什么反应? 堂主的“卫是气中血,代表人体一切津液,温养表里。在外像部队,防卫外邪侵入;在内如警察,保卫内部治安。” 多数时候情不顺利的,一言不合,甚至械斗了,“这块痰它化热了”。 水饮郁热也是如此,水饮本性是寒凉,如果它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无故化热,之所以化热,那是它和津液卫气起冲突了,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饮郁热”,以五苓散证为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证,有水饮参与的,也有热。这个热,可以是太阳纲发热的残留余孽,可以是合并阳明热,也可以是水饮郁热。这里就说这个水饮郁热。 单纯水饮,它不会化热,得有“城管”跟它打架才会化热,这里就是如此。有津液卫气和它起冲突了,它就化热。 看看病位,五苓散证,水饮所在的位置,应还是算“里”的;若是表的话那成了“溢饮”,大小青龙汤证。 前文说,“津液在表为卫,在里为胃气”,这个里位的水饮郁热,何尝不能说是水饮在与“胃气”起冲突。 用六纲套一套,里实热,又在阳明病位,能不能说是“有阳明热?” 太阴和阳明,关系很密切的,太阴不就是“阳明中寒”嘛,这里“阳明”指病位而言了。 与理中汤证对比一下,同样有水饮,为什么理中汤证没这个“郁热”?津液卫气(胃气)不足了,城管负伤躺医院了,不能和小贩干架了,就这么简单。 “湿热”与“饮证”的不同处 阳明热,阳明病位的热,就是卫气津液这只部队在体内激烈作战嘛,不需要搞复杂化。 什么情况下可以激烈作战? 所以,这个所谓的“湿热”,是以卫气津液的过激斗争为主的,津液本身是“有帅统领着的水加精微”,现在这个“帅”疯狂了,杀红眼了,但是它毕竟不是“没有帅”。 也就不是“没有帅统领的水加精微”,不是“水饮”,只是一群疯狂的杀红眼的部队,这就是差别。 “津液,它的寒热属性是怎样的?” 医经者会毫不犹豫地说“津液是阴液”,时方派喜欢“滋阴”。 经方的卫气营血,可以看成是三阴三阳六纲的代名词。太阳主卫,少阴主营,阳明主气,太阴主血,少阳主卫气之间,厥阴主营血之间。六纲是公式,各有所主,本于一阴一阳。气血为体,营卫为用,营卫偏于主外,气血偏于主内,分阴阳而已。
卫气营血篇。恩师刘志杰先生以及地平线师兄、超明师兄、安宇师兄、医者仁心师兄、曹林辉师姐、小水师姐等等,对此都有详细的讲述。
我这个人逻辑思维不强,这里说到哪儿算哪儿,呵呵。世上万事万物一理,就像医理、文学、武学、军事等等是相通的一样。无论生活中或临床上,要想接近真理,就得打好相关专业基础,开拓思路、触类旁通,所以要不厌其烦的反复的温习这些基础......
卫是气中血,代表人体一切津液,温养表里。在外像部队,防卫外邪侵入;在内如警察,保卫内部治安。
营是血中气,是血中的精气养分,滋润内外。它和卫相随互化,出表入里,巡行内外,使病邪无所遁形。
营卫在外就像机体的两道边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卫,是要正面迎敌的。那么第二道防线营呢,就是预备队呀,随时支援。
敌人发起进攻了,卫首当其冲,卫呢,很强大,阵地牢固,两军集重兵于边界而呐喊厮杀。在人体表现呢,比如会出现“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群。敌人的顽固不退,却惹恼了一支劲旅——麻黄汤大军,它就迅猛如青龙出海,帮助卫杀退敌军。因为机体阳气津液充足啊,这支劲旅又是速战速决,有炙甘草先生随军给养足矣。所以不用啜热粥,更不用姜枣相助。
只是个别机体“阳气重”——津液旺盛,在麻黄汤大军杀敌时,机体会“发烦目瞑”、“剧者必衄”,但是一般能够“衄乃解”——“或因致衄而不解者”,尚需麻黄汤大军再战,这些是常识。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卫的士兵松懈了,即便有营派兵协助,但是第一道防线还是被敌人攻破了。不过还好,敌人的攻势被暂时缓冲了。因为边防部队总兵力是一定的,卫津的不足,影响到营, 而营呢,要派去援助卫,却也被敌人消耗很多,所以第二道防线的营也相对弱了。机体呢,就会表现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状。这时营就不能硬打硬拼了,要讲究策略了。
这时的状态就好比武术搏击一样,对方人高马大,进攻“快狠准”,势不可挡。己方身小力弱。那最佳的选择呢,最好是错身让步,避其锋芒,让其击“空”,趁敌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我方乘势上步反击。
记得三国演义有一段镜头:曹魏汹涌进攻,蜀军一触即败退,魏军边追边捡蜀军的粮草辎重,追着追着自然势衰。这时蜀军回马反击,魏军大败而逃。蜀军一退一进之间,大有奥妙,退时保持着体力和反攻的念头,甚至边跑边喝着水,吃着干粮。而魏军“一鼓作气”却击“空”,再而贪心粮草辎重势衰,未等“三而竭”,就注定要败了。
桂枝汤就是这个原理,芍药酸凉,清滞热、收敛,就像蜀军的假装后退,让过邪气的锐锋——恰似武学中的一手搭手牵引,是为了配合另一手的出手反击。这里芍药能使桂枝、生姜温阳发散不致于太过,用的是一尺的劲力,打出了“寸拳”的威力。而炙甘草、大枣养津液护胃气,服用时更是啜热粥,后勤粮草充足,有制之师,表里寒热营卫都照顾到了,何愁不克敌制胜呢?
经方六纲病,实际就是卫气营血之病变。太阳病伤寒证和中风证,是风寒之邪影响卫津造成的。太阳伤寒证是机体偏于感受寒邪,机体卫(津液)凝聚肌表抗邪,麻黄汤发汗就是出阳入阴,使卫顾护周身。中风证是机体偏于感受风邪,风邪耗散卫津,所以用桂枝汤由阴出阳,即要驱邪外出,还要顾护补充津液,解表生津液。
卫特指津液,营就是荣气。津液在表为卫,在里为胃气。一部伤寒大论,论的就是津液在人体的分布,即以阳气为参照物,三阳病是阳盛导致的津亏热燥,阳气津液过旺了。三阴病,是阳衰导致的水饮瘀滞。阳气津液不足了。卫津太过多实热。卫津不足多虚寒。
气血就是阴阳,水火就是它的征兆。营卫就是气血之阴阳,气血和营卫原本就是体用关系。师曰:“气入血,化血以成卫;血涵气,化气以成营。气有清浊,清者,天之清气,浊者,体之浊气。血有明晦,明者,奉养之血,晦者,陈谢之血。清气吸而浊气呼,本乎胸中。明血养而晦血谢,根乎血海”。
营卫气血总论:“阴阳者,一身之气血也。营卫者,气血之阴阳也。盖血藏于肝而行于心,气根于肾而发于肺。血行脉中,其气者,营也。气行脉外,其血者,卫也。卫者,津液也。营者,荣气也。气血,营卫之本;营卫,气血之用。津气营血互化,营卫相随,阴阳之道也。营赖中焦水谷而资化取汁,入上焦化赤为血,合天地气而成气血,化合营卫之用,乃成精气也。故卫出上焦也。卫气者,出入表里,卫正而伐邪。巡行内外,营气必随之,邪无所遁也。此生身之必倚。故首重其气,次重其血也。”
http://blog.sina.com.cn/zhongyi999 南阳一品堂 刘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