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合肥书院对联集锦

 江山携手 2015-10-30

庐阳书院

  庐阳书院,位于安徽合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庐州知府张纯修创建于城东南光明巷,初名横渠书院。门堂讲舍十余楹。后之学者改名“庐阳”。为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巢县五邑生童肄业之所,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乾隆十四年(1749)无为县有争苇荡之讼,经知府调处,判归书院,岁可收租银400余两,以供经费。十五年知府赵瓒增建堂十三楹、庑十楹,购置经史诸书数千卷,又率绅捐银1000余两,以700两购田入租,余交典生息,以充膏火。二十年夏,知府崔允洪召五县生童扃门命题,亲定甲乙,择其优者,居之于院,延名师朝夕讲贯,邑令、学博按月课试之,奖其勤,策其惰。耆老赞曰:“郡之有书院,实自今日始。”嘉庆五年(1800)知府张祥云增置正谊堂,增加正课外课生额。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元年(1862)知府唐景皋、知县桂中行劝绅褚开泰捐瓦屋54间,集资重建。光绪五年(1879)经李鹤章诸绅请就考棚余屋增修扩为书院,大学士李鸿章书匾悬院,并提广益局、育婴堂田租1500石暂归书院,扩济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庐州府中学堂。今为合肥市第九中学。

五色易迷离,洗眼曾经秋水碧;
十年同况味,回头每忆夜灯红。

  • 白熔题庐阳书院
 

 

肥西书院

  肥西书院,位于安徽肥西大潜山马跑寺,东临紫蓬山,西倚大潜山,南望独星山,北靠周公山。群山环抱,绿水静悠。史载,肥西书院始建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系刘铭传倡导并由家住肥西的淮军将领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和唐定魁等合资兴建的。书院建成后,李鸿章亲赐“聚星堂”三个大字,高悬于正厅的巨型匾额之上,大门上则有左宗棠题写的“肥西书院”四字。当时被作为塾馆和合肥西乡考童生之用。其间刘铭传曾在那里潜心督学。书院当时有房百余间,置租田约1300余石,请一饱学之士(名曰山长)主持书院。辛亥革命时期,该书院改办成洋学堂。抗战期间改为中学。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先人遗留下来的学府被破坏殆尽,至上个世纪70年代,肥西书院的原貌已荡然无存。如今,这里是聚星小学的所在地,也算是传承了一点余脉。2000年,聚星小学利用一些社会贤哲和近200多名当年的老校友的共同捐资修复了“肥西书院”的大门楼和门前的月牙池等具有标志性的人文景观。院名“肥西书院”及大门联“林壑西南美,风云上下交”为湘军领袖左宗棠所题。而由刘铭传题写的“讲武昔连营,五百里,星聚群贤,洗甲天河,共仰肥西人物;论文今筑馆,二三子,云程奋志,读书山麓,毋忘年少英雄”则在两边的门墙上赫然在目。字体洒脱清健,颇有英雄少年之刚健之气,也让游客直观感受了这座曾饮誉江淮的书院的古雅之风。

林壑西南美;
风云天下交。

  • 清代刘铭传题肥西书院
 

讲武昔连营,五百里星聚群贤,洗甲天河,共仰肥西人物;
论文今筑馆,二三子云程奋志,读书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 清代刘铭传题肥西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孝肃书院 位于安徽合肥。明弘清间庐州(今合肥)知府宋鉴撤南濠内香花墩孚园寺改建。祀宋包拯,故又名包公书院。清嘉庆间,御史杨瞻重修,并在濠之南岸建屋数楹,以居包氏后裔。后改为包公祠,书院遂废。南岸之屋仍为包氏后裔所居。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