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应天府书院联萃

 江山携手 2015-10-30

  应天府书院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商丘,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因为商丘在唐代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邑人杨悫“乐为教育”,建私学教授生徒,称南都学舍。有楚丘(今山东曹县)人戚同文拜杨悫为师,就读于此。杨悫去世后,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得到将军赵直的支持,为其筑室聚徒,称睢阳学舍。求学者不远千里而至。宋时开科取士,学舍生徒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戚同文病逝,学舍一度关闭。景德三年(1006),商丘由宋州升为应天府。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应天府民曹诚实资雄厚,藏书丰富,慨然继承戚同文的办学事业,由他筹资三百万,增建校舍150余间,聚书1500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大中祥府二年(1009),曹诚呈请朝廷,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腕宾主院,得到了宋真宗的赞许,并正式赐匾额为“应天府书院”,以曹诚为书院助教,太常博士王渎掌教事。从此,应天府书院便成为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的官方书院,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地方官学,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宋会要辑稿·崇儒》卷二三二)。大中祥符二年至八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此学习。仁宗天圣三年(1025),宋廷准其增科举名额人。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自“六经”、《史记》、百氏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官、算法、训诂文字无所不学,且学必通达,因此“一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应天府书院“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范“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心艺文,不出户庭。”任教期间,范仲淹曾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由于名师掌教,整饬院风,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当时的应天府书院俨然成为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西京(洛阳)国子临相互辉映,其地位也高于其他一般书院。神宗煕宁、元丰间,忠实推行王安石“三舍法”。宋哲宗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幼弟曾肇知应天府,更是“积公帑之余,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养成人才为多”。应天府书院历经北宋一百余年而不衰,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书院被毁,久废不置。直至明嘉靖十年(1531),御史蔡叆始于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万历七年(1748)诏毁天下书院,遂废。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锡格重修,但为时不久,又废。

伊洛继心传,讲舍宏开,悉遵道统;
诗书光圣域,耆儒高踞,细辨源流。

  • 佚名题应天府书院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