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路双桥美

 老庄. 2015-10-31

 

       哈尔滨路不长,400多米,南起吴淞路,北迄海伦路。路上有两条拱形桥,哈尔滨路一号桥和哈尔滨路二号桥,为上海间隔最短的桥,仅100米,步行2分钟。如此的间隔,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美感。

       间隔最短,缘于两座桥分属于两条平行的小河——虹口港和沙泾港。一号桥跨在虹口港上,二号桥跨在沙泾港上。它们虽然不是水路十八弯,但弯弯曲曲地蜿 蜒着,其中沙泾港尤甚。由东向西的虹口港在溧阳路桥下,与北面的沙泾港成倒丁字形汇合后,沙泾港北行仅一箭之遥,又拐弯向东,与虹口港成一段平行之势后, 再折向北缓缓流去。

       一号桥建于民国初年,至今已百年; 二号桥建于1931年,亦有80余年。两桥均为钢砼结构,也就是通常说的钢筋水泥桥。两座桥宽度差不多,12米左右。一号桥长19米多;二号桥长15米 ——早于此桥建成前18年,沙泾港南岸东侧,1913年筑起高二层、英伦情调的德必洋行,其左边为高于主楼一倍,镶嵌着大时钟的钟楼,两者珠联璧合浑然一 体——当年的两桥岸边,红迷枫叶,白映芦花。

       上世纪30年代初,两桥之下,和相通的两水之上,穿梭着南来北往的舟船。过桥时,橹声腪乃中,船民们唱起了咿咿呀呀的棹歌。两座桥上也不甘寂寞,马车的辚辚声,手推车的轧轧声,黄包车的蹋蹋声,上下呼应。

       从此,华洋杂居的虹口南部,过两桥的人渐渐多起来。二号桥北堍不远处,建于清末(1905年)的哈尔滨路290号的巡捕房出警,再也不用绕道兜圈子 了。还有穿袒肩连衣裙、碧眼金发的西洋女子,西装领带、戴金丝边眼镜夹皮包上班的洋行职员,身着花布大襟短衫、背后两条长辫子一甩一甩的姑娘,一袭青布长 衫、携着讲义夹去学堂的中学教员,在桥上或擦肩而过,或同向而行。

       两座桥亦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见证。就拿运输瓜果蔬菜等的货车而言,当马车和手推车渐渐退出后,出现了自行车拖车,即在自行车后拖挂一辆两轮车,接着又改成了三轮黄鱼车;小汽车也呜呜鸣着喇叭上了桥。两桥之间的哈尔滨路路面,也由石板路——沙石路——沥青路,逐步演变递进。

       上世纪后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两水边的工厂较多,工业废水排放,两座桥下的水黑黑的,味道也不好闻。上世纪末,工厂迁走了,花大力气投大资金,疏浚治理。终于,两水从不堪入目到青绿养眼。

       现在,整治后的虹口港和沙泾浜,成了景观河,两座桥也修葺拓宽,一号桥大理石桥栏的两侧,间隔地浇铸着数个圆形的花岗石花盆,盆里万年葱绿蓊郁。二 号桥相对素朴,但桥南堍东侧,按原样复制的1913老洋行高耸的钟楼,旁边的二层主建筑及其亲水平台,倒映在清粼粼的水中,还原了历史,时间仿佛凝固于 100余年前,平添了几分老上海的沧桑气息;桥南堍西侧,临水人家多,粉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房子,小桥流水人家,依稀似姑苏“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

       如今,站在两座桥上看风景——早上,看河水悠悠,倒映朝阳的胭脂红,灿烂如桃花;夜晚,看月上中天,晕黄染波心。天光云影共徘徊,岸边四季各不同:春花艳丽,夏树荫浓,秋叶纷披,冬雪飘飞。

       请到哈尔滨路的两座桥上走一走,会有一种别样的况味。


(作者:王坚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