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84季 【湿地· 燕赵】:乐学良方真策,巧驭课外文言(二)

 犁杖 2015-10-31


卷首语

同学们好!上期晨韵带领大家学习了郑老师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你们肯定受益匪浅。现在大家是不是急着要答题方法呢?别急,从容今天带领大家继续学习郑老师的良方真策,全面把握课外文言文的答题方法,让同学们在考场上能从容应对。一起来学习吧!


课外文言文的答题方法


文/郑文莉

(一)词语解释题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学生掌握的字词并不是特别难,只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周敦颐传》中“有狱久不决”中“狱”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中“狱”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案件”;“有囚法不当死”中“法”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的“法皆斩”中“法”的意思相同,都属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按照法律”。对于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同时,对于常见的一些通假字“反”、“具”等,也要了然于心。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如《岳飞传》语段中:“飞遣妻问劳其家”中“问”有“询问”、“慰问”、“提问”等多种解释,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慰问”。“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活用。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也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等,例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中,“南”、“西”都为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南”、“向西”;“不服绵纩”中“服”为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穿”。 因此,了解词性的活用,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检验。将词义回归语段,代入原句,看它是否与原句和语段相契合。

【从容小语】同学们看到了吗?词语解释有妙招,或迁移,或用双音节词解释单音节词, 或是注意词语活用。请注意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恰当的解释。同学们,学会了吗?come on ,继续!


(二)句子翻译题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讨论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语气等。具体可分以下几步:

1.解词

首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具体做法参考词语解释题的答法。其中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对于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可删掉。而有一些古代词汇可直接用现代词汇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2.串意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词意串联,形成句意。

3.顺意

由于文言文的句式和语序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有时我们把字词的含义串成句子时,句子并不特别顺畅,这就需要我们把不连贯的使其连贯,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有语气的翻译出语气来。

首先,可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此外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例如,在《过秦论》中“秦人不暇自哀”中“自哀” 属于宾语前置,应翻译为“哀叹自己”;在《为学》中“僧之富者不能至”中“僧之富者” 属于定语后置,应翻译为“富裕的僧人“。所以应让学生学会调整语序,从而让句式表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例如,在翻译《周敦颐传》中“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一句时,需补充出主语“(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朝笏,打算辞官而离开”,否则句子就会出现句意不明或主语混乱的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补充不能想当然的过于随意,还是以遵从句子本意为主。

【从容小语】同学们,句子翻译有良策啦,再也不用担心吃不准了。记住六字诀“解词,串意,顺意”,同时要注意句式的判断,学会主动补充省略部分。怎么样?易学易记吧。





(三)内容理解题

内容理解题是对文段理解深层次的考核,涉及方面包括对描述对象特征(如人物品质、事物特征等)的分析,对事件的概括,谈得到的启示或讲述的道理等。

1.答题步骤

(1)读懂文本,审清题干,找准内容。

(2)根据要求用原句或原文关键词语作答,如在原文找不到依据,需自己联系上下文归纳。

2.入手角度

(1)提炼中心题:通过筛出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来作答。例如: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简述经过题:通过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文中“楚人未既济”、“ 既济而未成列”、“ 既陈而后击之”等词句,对于事情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提示作用,能够抓住这些词句,进而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答题。

(3)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题: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或侧面描写来概括;有时也可筛选出概括性语句或词语来作答。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例如: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水到渠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4)分析表现手法题:通过重点分析对比或反衬手法来作答。例如:《予有四命》中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就是对作者喜爱水仙花的衬托。

(5)谈阅读感受或启示题,解答基本原则是:感受或启示必据原文,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在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简述心得。例如:《曾子辞邑》就可从文章中曾子不接受没有来由的馈赠,得出“无功不受禄”的道理。

②通过评价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阐述道理。例如:《赵襄主学御》中王子期回答赵襄主的话,明显带有情感倾向,进而揭示在做任何事时,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的道理。

③从人物的不同方面多角度分析得出启示。例如:《郑板桥传》中通过文中“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等表现,可分析出郑板桥读书刻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习循序渐进等品质,在此基础上去谈启示也就不是难题了。

【从容小语】同学们,文言文的压轴题——内容理解,经常像一道坎横亘在心间。现在不用怕了,灵方一到,马上化坎于无形。从解题步骤到入题角度,在答题“宝典秘籍”里大家各取所需。孩子们,现在心里是不是乐开花了?

课外文言文的攻克,最终应以课内的学习和积累为基础,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否则一切都是舍本求末。

结束语


以前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就像大山一样压在同学们的心里。看到它,大家都不知该如何翻越。这两期的学习,从阅读理解到答题方法,让我们豁然开朗:只要课内基础硬,课外自然能攻克。相信同学们学了郑老师的良方妙策后,自己就可以在这座大山上闲庭信步了。孩子们,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