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40岁才出远门 木匠为何逆袭成大师?(图)

 小益 2015-10-31

齐白石40岁才出远门 木匠为何逆袭成大师?(图)


来源:凤凰原创 

民间之美,文化之美,是齐白石与生俱来的慧根。

记得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经典台词,道是:“今生与你的相见,都是前世的久别重逢”。20岁那年,在离家二十多里之外一户姓蔡人家,齐白石就有这样一次前世的重逢。

他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的五彩套印的《芥子园画传》。

这线装的“画传”其实躺在那大户人家的阁楼上,蒙尘多时,已然残缺。这在爱画的齐白石眼里,简直如获至宝。在松枝燃烧的昏暗光线下,他一页一页翻看着画传,想起平日里自己画过的那些人物、花草,他才发现经典的力量。他跟主人家借来画谱,小小翼翼地以那薄薄的竹纸勾影复制,一幅一幅,一笔一画,足足摹了半年时间,订成16册。

《芥子园画传》亦如一抹艺术的神光,撒向这个乡村木匠的头顶。

齐白石的一生,充满着这样那样美丽的遇见。6年之后,他又遇见当地以画像而闻名的萧芗陔,立马拜他为师,学习工笔、擦炭、勾勒、填色等画像法。经由萧先生,他又结识了同为画像高手的文少可。

“朝为工,夜习画”。“芝师傅”的名气,一时闻于远近。

而真正改变齐白石一生朝向美丽遇见,发生在公元1889年的春天。

胡沁园先生乃当地乡贤,他久闻杏子坞有个聪明好学的木匠,能雕会画,后生可畏。刚逾不惑的胡先生,亦是工于画、长于诗的文化人。胡先生主动去看望正在雕花的“芝木匠”,当即出了一个画题:“飞来佳禽对语”。年轻的木匠凝神片刻,便挥毫作画。不多时,只见宣纸上出现那倚窗独立的佳人,而窗外紫燕分飞。

人才难得,胡先生喜出而望外。他为齐白石带来了另一种生活。拜师沁园先生之后,他来到中路铺的胡沁园家,一年多时间就寄居于胡家屋后的那间“藕花吟馆”,每天都跟随先生读书、作诗、画画。

想想啊,齐白石此时已是一个结婚生子的父亲,雕花与描容足以谋生。现在,他放弃这些,寄居到一个乡间夫子的后屋,不为别的,只为吟诗,练字,作画,交游。在一双功利的眼睛看来,这样的取舍,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胡沁园,这个非亲非故的乡贤,与这个年轻的木匠从此惺惺相惜。他甚至叫管家给“芝木匠”屋里送去钱米,以解他的后顾之忧。

一个诗书画印的世界,悄然敞向齐白石的青春岁月。

胡沁园为其取名为“齐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

文化,真是世间最美的一个动词。木匠齐纯芝从此开始,一步步走向大师齐白石。

湘潭齐白石纪念馆

一百多年后,齐白石早已存在于他的画里。人们试图以故居与纪念馆存留他的气息。不知为什么,行过白石铺的田园风光时,内心里总有时空的回溯与交织,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记忆在黑白明暗中叠现。

白墙红屋代替了竹篱茅舍,水泥大道代替了乡间小径,摩托汽车替代了骡马轿子……那是一个没有电视与广告,没有手机与微信,没有青壮打工与儿童留守的时代。

那片贫寒的土地,寂寞而安宁。然而,这片乡间的土地里,流动着一份文化的风雅。

在沁园先生家的“藕花吟馆”里,蝴蝶飞过花丛,荷香拂过水滨,松雪的影子,摇晃于薄的窗棂。在笔墨凝神之际,白石先生那如同“借来”的时光,静水流深。

会心不远,花鸟草虫自来亲人。荷上的蜻蜓,花上的蜜蜂,触须凛凛的蚱蜢,穿着可爱外衣的蝗虫,披着月光的纺织娘……在白石的笔下,每一个草中的虫子,就是一个有情、有趣、有灵的生命世界。这一切,从他流芳于世的画里,你看得到。那些工致的笔触里,分明是目光的专注,心态的从容,神志的笃定,亦分明是那未曾污染、未曾破坏的拙朴与天性。

工笔画花,画鸟,画草虫,乃沁园先生之所长。二十多岁的齐白石师承其妙,又从山水画家谭荔生那里学得山水画之皴、擦、点、染。长于人物的萧芗陔先生亦时来切磋。那些日子,花草、山水、人物画师常常雅集于胡府。如切如蹉,如琢如磨。耳濡目染之下,齐白石远取近收,一方面从师学艺,一方面又临摹八大山人的花鸟、古月可人的喜鹊,王可山的水牛……

那是他画艺精进的美好时光。

其时,胡府所聘塾师,谓陈少蕃,一个极有诗学修为的老夫子。沁园先生让陈先生教白石作诗。此前,白石于诗,仅仅是儿时背过的《千家诗》。少藩夫子交给齐白石一本《唐诗三百首》。仅仅两个多月时间,齐白石对三百首唐诗已然熟读于心。陈先生又给他讲解《随园诗话》与《渔洋诗话》。

今日山村,你时常看得见这样那样的拱门,常有红白喜事相聚。逢年过节,更是呼朋引类,麻将声声。然而,谁曾想到,一百多年前,也是这片土地,竟有那么多优雅之人,悄然成立诗社,并于花开烂漫之时,组织诗会。

齐白石在胡府,常常欣逢其盛。他自小爱诗,陈先生授以门径之后,他一辈子都以诗咏志、以诗题画、以诗会友。与沁园先生的外甥们一起,他们读白居易的《长庆集》,成立龙山诗社,制作精美诗笺,甚至还被推为龙山诗社的社长。

齐白石晚年诗稿

作画、写诗之外,便是练字。寄居沁园先生家的这一年,受业师之影响,齐白石改习何绍基先生的字。

28岁的齐白石,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将雕花工具束之高阁,开始以卖画为生。当是时,白石先生将自己的画作挂在家中,并手书“甑屋”二字。题款道: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

“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月风四月雨,哪见文章锅里煮?奈何廿余岁时尝得作画前买柴米,祖母叹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

生命的完整,在于追寻内心的方向,岂能只为稻梁谋?

画画,是齐白石的生存,亦是他的生活。花鸟草虫之外,30岁的时候因应民间的审美趣味,始画古典仕女。西施、洛神、文姬、木兰,太多的古代美女在这个大男人的笔下栩栩如生。

梅花,佛手,白头翁、八哥、柳树、老牛、龙山七子、八仙条屏……这个天赋其才的年轻人,寻着沁园先生的一脉书香,悄然跻身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中心。

其时,常与其谈诗、说画、论文者,就有赫赫有名的“黎氏家族”的几辈族人。也就在那时,他开始治印。这个雕花出身的画师,使刀自有常人难及的基础,更重要的,他的天分亦非比寻常。很快,他自学钟鼎篆隶,拜黎铁安为师,与善于治印的黎德恂朝夕切磋。德恂者,黎锦熙先生之家父也。见白石如此用心,便拿出私藏的丁龙泓、黄小松刻印的拓片,细细评赏。

夏秋之际,齐白石挑一担谷箩,从南泉冲的水塘里挑来一担黑的楚石,刻了磨,磨了刻,此间用力,个中寂寞,或许只有他自己明白。

从此,诗、书、画、印开始支撑起齐白石的春、夏、秋、冬。同样在这方水土上生存,他的审美,他的旨趣,他的情味,以及他的心性,都变得与众不同。

他由此敬得了另一重生命,美与艺术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