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肌瘤中医大师韩玉森教授秘方

 iippss 2015-11-01
 宫肌瘤中医大师韩玉森教授秘方

柴胡10g枳壳12g赤芍15g玄参30g大贝12g牡蛎30g三棱10g莪术10g海藻15g昆布15g郁金15g盐炒桔核12g青皮12g炒川楝子10g醋炒香附12g皂刺12g山慈菇12g.水煎服,日一剂。

  西药米非司酮25mg每天服用1/4片,桂枝茯苓胶囊3--4粒/日3次。连用1---2个月,半个月复查B超。疗效可靠。
 
                   中药退热效如神!
                         ——中医大师韩玉森教授工作室诊疗快报
              谁说中药效果慢?谁说中医是慢郎中?

我这个慢郎中今日恰恰遇到了个急惊风!且看慢郎中如何快速治愈急惊风!

今日下午4点,我正在工作室接诊预约病人,忽然接到某邻居老病号的紧急电话:“小孙女感冒快两周了,反复治疗不愈,今日中午突然高热不退,自行给与羚羊角粉,孩子硬是不吃,就这样挨到下午3点左右,孩子突然出现了肢体抽动,四肢冰冷,全家恐惧异常!”

我一听就推断可能是高热所致厥冷、抽风,中医学术语称为“热深厥亦深”、“热极生风”。来不及多啰嗦,赶快嘱咐把孩子抱来我亲自看下。

十来分钟后,一家五口全体出动了,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到了,手里还提着两袋水果。

征得其他先到患者同意,就先给这个发热的小朋友看中医急诊了。

四诊资料如下:患儿2.5岁左右,女,体重20斤,平素体质虚弱,纳食不佳,易于外感。此次外感十余日,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今日突发高热3-4小时,四肢厥冷伴肢体抽搐1小时许。刻下患儿衣物包裹严实,密不透风,面色憔悴,双目无神,倦怠懒动,呻吟不休,不思饮食,尿短黄,大便未行,虽四肢(末端,肘膝关节以下)厥冷而额头、胸腹灼热,扪之烫手,四肢不时抽动,但幅度不大,舌诊脉诊患儿不配合未诊得。

辨证为外邪入里化热,里热亢盛已极,格阴于外,热极而又生风,急以凉肝熄风,处方以以张锡纯之变通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30克(先煎)玄参10克 生山药30克 白茅根30克 粉甘草2克(全方价格大概不超过2元钱)

取两剂,水煎两次,取药液300-400毫升,小量频服,同时取家中自备之羚羊角粉0.3克加入枣泥活成小丸,米汁送服(后知因患儿不配合仍未服羚羊角粉)。

护理措施:嘱咐回家尽快解除患儿包裹严实的诸多衣物,以利机体散热,温水蘸毛巾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纱布卷好垫牙齿间以免抽风加剧咬伤舌头。

结果:晚餐后8点许,电话询问情况如何?反馈体温已降,肢冷转温,已经自行嬉戏玩耍,恢复如常了。

远志中医按语:本例患儿就诊中医及时,高热、抽风后未再延误病情,自始至终未服用一片西药,未用任何抗菌素和激素,未静脉输注任何药液,未用酒精擦浴,纯粹是;利用中医药的方法,选方变通白虎汤,用药量大急以祛邪而兼顾扶正护阴,3-4小时内就快速解决了家长担心、头痛和恐惧的高热、抽风问题!整个诊疗过程自信、从容,有条不紊,给家长以安慰,还患儿以健康!

中医药诊疗方法于高热等急诊大有可为!

医理解说:

中医古有“热深厥亦深”的说法,热深厥深,是中医厥类病证的重要病机之一。大概意思是说人体发热较甚,发热到极点会出现阳热之邪亢盛于里,格拒阴气于外,肌表反而会呈现出一派寒冷之象!

医理解说:

热深厥深,热者,多种疾病所致热证也;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深者,盛也,剧也。热深厥深常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因而对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历来为医家们所重视。热深为何厥亦深?热深反见手足厥逆的病机,其一般解释是:邪热过盛,深伏于里,致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肢,故手足厥冷。

参考医理资料1:

病有错杂,证有真假。真热假寒证的病理机制是邪热内盛,阳气郁闭而不得外达,即“热深厥亦深”。其辨证要点是:内部(深层)、躯体(中心)的热象(如口温、肛温甚高,胸腹灼热,小便短赤,脉沉实有力等)为真,外部、肢末的“寒”象(如四肢厥冷,面白唇紫,脉沉而细等)为假。

参考医理资料2:

张仲景本人则认为是人体阴阳之气失去了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即《伤寒论》337条所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厥冷的出现,往往多发生在热的盛极之时,故也有人从哲学的角度,用“物极必反”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真热假寒的矛盾现象,谓之“热极似寒”,但实际上,“物极”并不一定都“反”,临床上并非所有热盛的病人都出现四肢厥冷,因此,哲理上的这种解释尚不十分令人满意,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仲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说,“厥”字前冠以“凡”字,可见是指诸厥而言。对热厥证来说,造成这种“不相顺接”的原因是由于热盛深伏,阳气内郁之故。热为阳郁,其性开泄、升散,“气主温之”,阳气者,需运行不息而温养周身。此时,邪热内伏,阳气被阻,二者“争先恐后”,都企图外达,其结果反倒造成“欲速不达”,谁也出不去,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而不相顺接,热不得热,故胸腹灼热;阳气不达,则四肢厥冷;“随热之浅深而为厥之微甚也”(《伤寒贯珠集》),故热深厥亦深。

参考医理资料3: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註】

  傷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陰盛陽衰之寒厥也。寒厥者,即藏厥也。若一、二日厥,至四、五日而熱;或一、二日熱,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後熱,前熱後厥,是陰陽互為勝復之熱厥也。熱厥者,即陽厥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此厥乃應下之熱厥,非當溫散之寒厥也。若誤為寒厥而反溫散之,則助其熱上攻,必口傷爛赤也。

【集註】

  成無己曰:經云: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至此又云應下,最宜詳審。先賢謂熱厥手足雖厥冷,而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煖。戴元禮又以指甲之煖冷紅青,別厥證之寒熱,皆慎之至也。

  汪琥曰:此條乃傳經邪熱,陽極似陰之證。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傷寒在一、二日之時本發熱,至四、五日後而厥者,乃邪傳厥陰之候也。必發熱者,言病人四肢及肌表雖厥,而軀殼以內必發熱也。前熱者後必厥,乃申明一、二日為前,四、五日為後,以見熱極必發厥也。陽邪深伏,應須以苦寒之藥下去其熱,使陰氣得伸,則陰陽平,四肢和順而不厥矣。粗工見厥,認以為寒,而反用辛溫之藥,辛溫皆升,引熱上行,必口傷爛赤,以厥陰之脈循頰裏環唇內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