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立师生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江山携手 2015-11-02

师生关系问题,归根到底,这是在教育交往中教师的儿童观问题,教师对儿童的态度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对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问题上阿莫纳什维利主张师生合作,也就是师生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在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中师生在兴趣、情绪、努力和目的方面的协同一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情感上息息相通。在班上确立普遍友爱、亲密团结、互相同情、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心理气氛。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对儿童的态度、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陈腐的儿童观,确立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儿童是自然之母赠送给人类的“杰作”,是有生命力的、精力充沛的、能动的、无限的“自然存在物”。儿童是一个“微宇宙”,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教育是与自然之母开始的进程接力相承的,不能违背由自然之母决定的儿童成长、发展规律。每一个儿童都要具有自然之母赋予的作为天赋、才能而潜藏着的内在力量(精神、智慧和心灵的力量),教育者的使命在于顺应儿童成长、发展规律使他们的这种内在力量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完成由自然之母开始的成长、社会化过程。

——儿童的天赋、才能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且具体可塑性的特点。这种潜力主要表现为:在具有相应条件的情况下,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他必须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者要始终不渝地探索儿童的潜力,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天赋、才能的发展,并对他们的成功抱有乐观主义的信心。

——儿童是有能动性的、有自主意识的人,不是一块供人任意画写的“白板”,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们内在的自主的加工才能奏效。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儿童虽然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常用会犯错误,但他们是人,像成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得到旁人的尊重。儿童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操心事,甚至内心的秘密,需要得到成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细心周到地关心儿童的心灵。

——儿童的个性各异,没有一模一样的儿童,每一个儿童的个性都要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每一个儿童都要有其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因此,教育者不能千篇一律寻、无区别地对待他们,而是要探索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不同的教育方法。

——儿童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机能尚不能成熟,需要得到发展。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贪玩调皮、充满着好奇心,易于感情冲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时还会“闯祸”,这是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着的生理、心理机能所使然,是自然的、正常的。重要的是教育者不以有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他们,而是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顺乎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地去教育他们。

——儿童正处在长知识、形成道德品质的时期,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也缺乏社会道德经验,在学习和行精由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某些儿童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不当而成为所谓的“顽劣儿童”,这与其说是儿童的过错,不如说是儿童的不幸。教育者应该相信,儿童节生来是善良的,他们是乐意与人为善的,乐意接受教育的,也渴望学习得好和积极上进,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教育工作者要像医生给病人治病那样对待有过错的儿童,给予他特别的爱和关怀,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人的内在禀赋的发展机遇瞬息即逝,我们很难把这种机遇像某种物品一样装在保险箱里长久保存下去……人的思维、语言、其它活动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特定的相应年龄阶段。阻止、延缓这些禀赋的发展,这说明不了别的什么,而对儿童来说,他就会无可挽回地遭到智力落后的命运。”

——儿童受现实生活的支配而有现实的需求。这种现实需求是在儿童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机能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需要的力量是很强烈的,它有可能使儿童不执行教育的教育要求,阻挡教师施加的合理的教育影响。如果采取强行禁止的办法,势必引起儿童的不满和发生师生冲突。

怎样防止发生师生冲突的情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迁就儿童的现实需求,而在于要懂得儿童成长的逻辑辩证法:儿童向往着未来,但他不愿意放弃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他想成长,成为像成人一们的人,但他也想游戏、玩乐和在游戏、玩乐中成长;他想学习,但不想失去自由,不想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如果教育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与这一逻辑并不矛盾,教师能带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任务、意图和对儿童的翔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师生的生活、愿望、目的、任务和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一致起来,就能有师生互相理解和精神上的沟通,从而防止发生师生冲突的情景。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帮助的实质不在于包办代替,强迫儿童服从自己的意志,而在于要在儿童今天的生活与他们明天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在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里“,带着自己的童年生活加入到儿童们的童年生活之中,发挥引路人、英明的导师的作用,善于运用巧妙的教育艺术,创造生动活泼的、师生共事合作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的教学情景,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使他们充满着求知的激情,指引他们走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来解决学习和认识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