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必须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者

 江山携手 2015-11-03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校长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论述,也是他能让帕夫雷什中学——乌克兰的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圣地”的奥秘之一。

虽然这一管理理念早已被广大的校长们认知,但是,“认知”不能代表“会用”,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管理思想,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这个层面,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我本人来讲,我是很早就记住了这句话,如果有人问“苏霍姆林斯基的管理思想有哪些?”我肯定不会忘了这句话,可问题是,自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一方面实践和运用这一思想的意识不强,没有对这一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有时甚至感觉“对思想的领导”很虚,解决不了眼前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自我的思想储备也不够,“领导思想”的资源和能力也达不到一定水平。即使在工作中有一些思想方面的引导,很多时候也只是人云亦云,空洞说教,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其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近段时间,我多读了一些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他的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故事中,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体会中,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校长管理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思想的领导。

思想主导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教师教学效果低下,是因为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教师工作消极,是因为他的思想不够健康;教师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因为他心目中的学生观出了问题……作为校长,你看到的只是考试分数、工作应付、管不好学生等等这些表面现象,如果我们只知道依据这样的“结果”来管理教师,加强对教师工作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力度,可能也会收到“教师们有所收敛、教师们在乎考核”这样的效果。但是,你会发现,年复一年在我们的学校里总会出现那些“让人头疼”的老问题,我们管理的主要精力总是放在“让人不放心”的那些人、那些事情上。心理上的压力和职业的倦怠就自然产生了,校园里还会出现关系不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现象,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让人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没有了激情。问题出在哪里?这里有一个常识:你可以强迫人们去做一些什么事情,但你不可能强迫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你更不可能强迫一个人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常识告诉我们,校长管理学校必须从行为走向思想、从制度走向文化。用正确的思想导向正确的行为,用先进的文化激励教师向上。

首先,校长得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对人性的基本规律、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有比较科学的理解、系统的掌握。保证我们的头脑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正确的,保证我们思想里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力求让自己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明晰的思想脉路、切实的工作主张。主张。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信服,才能从践行你的思想中获得成长,你的思想才能成为教师们的教育信条。

其次,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让教师们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中得到更新和转变。读书学习是净化心灵、积累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的最好途径,校长要着力把这件事性做好。

第三,校长要尽量将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思想物化为学校管理制度,使思想观念和价值要求体现在相对稳定的制度之中,以实证规范的方式,给教育交往活动提供最基本的行为范式与行为框架。

第四,在具体事件或现象中进行思想干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我竭力做到居玩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他把学校办成教育的实验室,引导教师们在对话交流中、在问题反思中、在案例分析中实现思想的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