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简单和不简单之间

 江山携手 2015-11-03

在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常常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开展工作,结果导致出现很多事与愿违的现象。比如,遇到某位学生违犯纪律后,大多采用训斥、说教、惩罚等方式,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反而让这些学生更加难以“管教”。这种简单的背后,可能有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及的因素,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本真的追求,对自己的学生没有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文集里记叙了这样一个案例:

五年级一个班里有两位学生没有背会功课,我对全班学生讲:

“你们中有两位同学今天没有背会功课,在些之前发生这种情况时,放学后老师照例要进教室跟这些懈怠的学生学习,学生做功课,老师陪着。为什么老师要陪着这些不愿完成作业的学生呢?”

“好让他们不溜回家去……”一位学生腼腆地说。

“那么今天这两位没有背会功课的同学,能不能自动留在教室里,在老师不在场和没有老师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学上半个小时呢?”

我谈到的这两位学生交换着眼色。全班都注视着他们。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出乎意料的做法很是新鲜。他们已习惯于教师步步紧盯,时时检查,这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会觉得,谁也不相信他们。

“这样做将是非常美好、非常诚实和公正的。”我接着说。“谁也不来盯着,谁也不来检查你们学习了多少时间。”

孩子们的眼里闪耀着欢乐的火花。我发现,他们对这种做法不仅感兴趣,而且为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十分感动。但大家同时也觉得,对那两位没有背会功课的同学来说,这将是一种自我考验。我结束了谈话。我们与没有背会功课的那两位学生约定,自动留下半小时,谁也不去检查。全班都凝视着这两位同学,既寄予希望,也有点焦虑:他们会不会欺骗?而如果欺骗了,又有谁知道?

正是因为谁也不盯着他们,正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已回家,反倒迫使我们谈到的那两位学生放学后留了下来。他们感到,如果他们溜回家去,全班一定会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嘲笑他们。经我查明,这两位学生学功课学了整整一小时后才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指责、没有强制、更没有吓唬,只是用近乎商量的口气,讲了要求,一种与过去通常的做法不同的要求。他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里面却隐含了很多教育思想和智慧,也有一种尝试的味道。一是当学生们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已经在道理上懂得之后,教师没有要再去小题大做,甚至想着法子去刺激他们,只需要为学生指出弥补或纠正的办法即可;二是对学生要有必要的信任,以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情感,当一个人接受任务时,如果充满着指令者的信任,那么他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三是当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经历了意志力的考验,并战胜了自我的时候,他不再视教师要求他放学后留下来继续学习是一种惩罚,反而在集体面前还会表现出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四是在全班形成一种集体舆论氛围,让学生在纠正自己不良行为的过程中,产生更复杂的情感,使他感觉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集体舆论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迫于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强制。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教育思想的泰斗”,就是因为他在工作中从来不草率地、简单地对待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问题,总是在谨慎地寻求着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