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公共数据平台的探讨

 花之叶55 2015-11-03



  公共数据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目的作用、数据环境、信息标准建设等方面对高校的公共数据平台展开探讨,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对平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其在高校各个层面的应用,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在高校各类信息化需求落地过程中逐步凸显。高校各个部门都以自身的业务需求出发,各自开发了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各为所用,数据很难进行有效融合,难以提供综合性的各类信息,由于信息化人才缺乏、资金配套问题和机制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业务系统的维护、更新、完善工作很难有效开展,系统则逐渐成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为了有效地开展高校的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高校信息化建设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并把其定义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经历了概念提出、概念推广、应用建设、平台建设及整体建设等多个阶段,第三代整体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实施框架结构包括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业务层、表示层和综合管理工具。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纳入,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纳入建设规划,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它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无论高校信息化建设处于何种阶段,数据都是基础。一方面,就数据本身来说,它的生命力比软件更持久,理由是程序可以不停地升级换代乃至退出,但保存数据的数据库却会继续存在,其价值很可能与日俱增、日久弥新,美国软件开源运动领袖Eric Raymond认为“一个好的数据结构和一个糟糕的代码,比一个糟糕的数据结构和好的代码要强得多”。另一方面,高校网络基础实施建设已趋于完善,作为高校信息化基础的“管理信息化”涉及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系统都是基于学校人、财、物等基础数据开展的,这些数据是各个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

  公共数据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目的作用、数据环境、信息标准建设等方面对高校的公共数据平台展开探讨,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对平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公共数据平台的目的和作用

  1.解决高校信息孤岛和数据异构问题

  “信息孤岛”指的是高校信息化中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数字应用系统。它们犹如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岛屿,信息难以相互融通,无法实现业务协作。“信息孤岛”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最初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基本不交叉,系统建设需求和建设时期毫无关联,信息化以小的MIS系统为主;另一方面,初期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校方人员基本没有技术方案方面的主导权,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升级变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差别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数据异构情况严重。

  公共数据平台通过成熟的数据交换方式,可以从各个“信息孤岛“中抽取基础的可用数据,然后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然后再利用,是解决高校信息化中“信息孤岛”的有效方案之一。


  2.在学校层面对高校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数据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业务系统建设往往以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考虑数据的存储、管理,随着业务的不断的变革,数据被迫一直进行沿用,并根据业务变化进行增修、完善,实际上数据并不是业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业务部门也缺少相关信息技术人才关注数据层面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部门来开展全局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全局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通过对学校所有需求和供给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调研分析,然后形成校级的统一公共数据平台。

  借鉴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对高校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

  (1)采用“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三层结构对全校进行业务分析;(2)对全校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建模;(3)建立数据信息资源管理标准;(4)规划设计主题数据库。


  3.对数据进行有效积累和存储

  公共数据平台把不同源头的数据进行统一汇总,统一存储,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共享,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积累,形成学校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业务数据清洗形成数据仓库,为学校领导的各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更好地支持高校未来的信息化需求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兼顾以前,也要着力未来,公共数据平台是为未来各类信息化需求开展的基础,平台建设的标准可以为以后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规范和指导,平台积累的数据为更多信息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环境

  数据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建设环境,基本上决定了数据的应用范围,国际知名学者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提出的“数据环境”概念很好地说明了不同的数据模式的作用。他根据计算机应用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定义了四种数据环境:数据文件环境、应用数据库环境、主题数据库环境、信息检索系统。数据文件环境和应用数据库环境是两类较低层次的数据环境;主题数据库环境是一个用以支持组织决策分析处理的、面向主题的、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用DBMS建立起来的、具有共享性和一致性的、以主题数据库为主的集成化数据环境,只有在这种数据环境中才能开发和运行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系统是指对一些主题数据库进行萃取和深加工,为高层查询和辅助决策准备的数据环境。

  高校早期的应用系统大多采用数据文件或应用数据库的数据环境,其中的文件或数据基本上都是根据基于业务过程所需要的数据,需要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这种方式没有在整体上考虑数据的规划,容易产生数据冗余,无法有效适用未来,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异构数据问题比较严重。

  高校信息化中公共数据平台是高校在校级层面综合考虑的统一数据库,是对学校业务数据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定义而建立的公共数据,范围涉及学校学生、教师、图书、资产等各类业务数据,其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业务而建设。公共数据平台有别于一般的业务应用数据库,是以数据建设和未来应用为中心的数据库建设模式,应该考虑更高级的数据环境。当前高校信息化普遍考虑的是采用主题数据库环境完成建设,根据教育行业标准(编号“JY/T 1006—2012”)中“教育管理信息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内容的指引,高校可以把公共数据平台中数据分为学校概况、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与设备管理、办公管理、外事管理、档案管理等十个数据主题。

  主题数据库建设是以高校的已有和未来将使用的业务主题为主,以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共享信息为目标,此数据环境是高校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但并不是最终阶段。2015年初,教育部强调了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四条推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信息化建设要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类人员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把最终用户的需求纳入到了信息化建设之中作为重点考虑。用户除了平常的业务办理外,更多的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检索和查看,所以信息检索系统将成为高校信息化下一阶段建设的数据环境。


公共数据平台的信息标准建设

  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中涉及的信息标准主要是指在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时采用的统一规则、概念、格式和代码等,是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各个应用系统建设初期采用的信息标准不一致。为了建立一个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有效信息标准体系,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选择一个基础标准作为统一参照

  公共数据平台包含的数据范围很广阔,基本囊括了高校的各个层面,同时涉及的信息标准也很多,如果让高校公共数据库建设人员从头开始编制这些信息标准,难度太大。虽然对于管理信息标准,各个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经过相关高校之间的协作努力,制定了一个较通用的《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集,现有2002、2008、2009和2012四个版本。可以采用其中之一作为公共数据库信息标准的参照标准。也可以借鉴国内高校已建成的信息标准。


  2.对基础标准进行合理、有效的修补

  高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别化比较明显,各个高校信息化起步时间各不相同,选择的基础信息标准也不一样,这些标准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学校的公共数据平台建设要求,必须结合高校现有的情况在所采用的基础标准上进行调整、更新、修补。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集中所涉及的代码基本上都是以国家标准(GB)、教育部标准(JB)和信息化分会标准(HB)为参照,这些代码具有普遍性,但是并不一定适合高校的现状,因为很多业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代码字典,必须结合学校各个系统和相关应用的实际情况对基础标准进行调整。

  为了更好地消化和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校自身的信息标准集,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通力合作,统一完成相应的编码工作。对公共数据库中使用的信息标准进行列表汇总,然后根据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分解并下发到各个部门进行编码核对、修补工作,最后由公共数据平台建设部门进行汇总审核,最终形成针对学校的管理信息标准集。


  3.推广并有效贯彻执行信息标准

  制定信息标准,是为了统一学校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规范,使数据能有效地交换和共享。如果制定的标准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和普遍认可,则将难以执行。在制定标准之日起,就应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包括标准的使用范围、使用时机和使用对象等的,使学校各个层面能在信息意识、信息习惯和信息素养上把标准当成一种规范遵照执行。


  4.制定标准的长效建设机制

  标准不可能尽善尽美,有些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其不合理性,有些标准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为了能使建设的信息标准能最大化地适用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必须制定标准建设的长效机制。比如:设立标准变化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标准变化时在各个部门通知、发布和维护协调工作;建立标准管理和维护平台,能及时地对标准进行管理维护,同时过滤一些过时的信息标准;制定标准管理、维护和变更制度,做到“谁使用,谁维护”,确立源头,并对标准的变更能及时地进行宣传、发布。


公共数据平台的思考

  高校信息化本身发展的不平衡和高校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的差异,导致高校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差异化比较明显。公共数据平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现实中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对已有系统数据整合、共享和规范,对未来的需求考虑较少,一方面高校已有应用系统问题差异性很大,另一方面是高校未来的信息化需求不是很明晰,教育行业信息化未来的信息化需求往往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主。

  当前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把教育基础数据库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求高校立足解决高校自身基础数据平台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求各个高校之间着力解决校与校之间的基础数据共享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学校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高校针对公共数据平台的实践和研究由来已久,从最初地以企业的多数据源集成启发而提出的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多数据源集成方案,到学校数据中心平台整体解决方案,还有高校针对学校自身情况采用了中心数据库或者统一数据库方案构建公共数据平台。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涉及高校内部,并未考虑高校之间的问题。从这个层面看,未来高校公共数据平台的研究和实践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