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文化的忧患意识

 昵称12061330 2015-11-03

齐鲁文化的忧患意识

 

张英基

 

摘要:齐鲁文化的忧患意识曾世世代代启迪、警示着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二十一世纪,齐鲁先贤的警辟之论依然能启迪、警示和激励国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齐鲁文化  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忧患是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一种人生的态度。所谓忧患意识,是指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前途、命运所怀有的深切关心、关注,而表现为思想感情上的一种经常性的忧心思虑的心理状态。常言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尚书·商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这种忧患意识,表现了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对国家民族的高度关心和对社会的严肃使命感、责任感。他们时刻把自己的忧乐悲喜,同民族大众的忧乐悲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民众同甘苦、与国家共命运,时刻为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人民忧乐,排忧解难、孜孜奋斗,以至不惜为之献身。

孔子就是一位有着浓郁忧患意识的先哲,他的一生都是在忧患之中度过的。他曾多方面论及“忧患”的问题,据《周易·系辞》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他在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而忧虑。他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他忧的是如何修德、如何成人。他还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谋的是天下之正道,他忧的是天下是否有道,而个人的贫困则不足谋、不足忧。

孟子也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哲人,他说:“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忧患意识。其意思是说,执政者以老百姓所忧心的事情作为自己忧心的对象,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忧思执政者的忧患。“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章句下》)。他以辨证的观点审视“忧”与“患”,认为只有终身处于忧虑之中,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祸患。在《孟子·告子章句下》中,孟子首先列举了舜、傅说、管仲等齐鲁先哲在忧患中而崛起的业绩,阐明了人之将担大任,必先经历一番痛苦的磨砺与考验,然后才能成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他最终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精辟论断。这些都充分说明,忧患意识可以激发人们振奋斗志,自强不息,顽强不屈地生存与发展。告诫人们不要在安乐中死去,而要在忧患中永生!

墨子的忧患意识也是十分强烈的。在《墨子·七患》中,他首先分析了给国家造成危亡的祸患,指出:“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用,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接着,他特别强调要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他告诫人们:“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并提出国家防治祸患的根本,就在于增加生产和节省财用,凡此等等。这些警辟的论述与见解都充分体现了墨子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

齐鲁文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这一优秀的传统思想意识,千百年来启迪、警示着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世世代代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世界天灾人祸频发的时代,在二十一世纪,齐鲁文化的忧患意识依然在启迪、警示和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004.5.9二稿

2004.5.29三稿

张英基 2015-11-3收集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