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印篆之香

 raphael8505 2015-11-05

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着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也许正是因为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这在宋人的笔记《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中记载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王建《香印》诗'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