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谈学科教学中学科意识的培养

 江山携手 2015-11-05

意识是指人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也有人把它表述为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而学科意识则是指人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析处理学科问题时自然而生的心理反映或产生的直接判断。这种心理反映或直接判断是对学科问题的一种知觉、感觉或觉察。虽然没有经过思维的处理,但却与学科特点,学科内涵,学科精神是高度匹配和融合的。因此,这种面对学科问题的反映和直接判断不仅准确,而且快速简洁。所以,学科意识不仅是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学科精神和学科思想的基因。

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分析处理中,学科意识是不能缺少的。在面对学科问题时,不是做不起,而是想不起。这就是在学科问题处理时由于学科意识缺乏而产生的一个典型案例。追本溯源,做不起的根源是想不起,而想不起的根源就是学科意识的缺乏或者淡漠。因此,缺少学科意识,学科知识的学习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在学习的道路上缺乏正确的导航,思维没有目标,没有归宿,学习没有正确的途径,并且思维的异向必然带来理解的错乱和判断的错误,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因此,学科意识是进行正常、顺利、通畅、高效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本保证。

学科意识用于学科知识的正常学习和问题的准确判断,而学科意识则又来源于学科知识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二者互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科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对学生学科意识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科意识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科意识培养的缺乏,可能会致使学生终生学科意识的淡漠,而意识的淡漠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力的强弱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此,学科意识的培养既是学科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学科教师一种不能回避的责任。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意识,不同的教师虽然有不同的学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学科意识的培养中,我们有下面的几点体会和具体做法:

(1)教师必须要有学科教学中学科意识培养的意识和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培养理念。

(2)教师必须要真正明确本学科中学科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些意识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学科意识培养的载体,教师不仅心中有数,而且要一清二楚。

(3)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每一节课或每一个活动)中,要有恰当而又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切实可行的学科意识培养的目标设计,方法设计,途径设计,层次设计(是启迪还是强化)并能在教学活动中把这种设计真正变为有效的行动。

(4)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无觉到有觉比较漫长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科意识的培养不能速成,急进,需要一定时间的生成和沉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切急躁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恒心,只能通过持之以恒,创之以新的方法才有收效。

(5)学科意识本质是一种心理活动,不是通过语言的反复强化和行为的强制就能形成或实现的。涉及心理层面的问题,必须通过诱导、引导、劝导、沟通、交流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获得心理上的真正认同、理解、接受才能形成,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活动形式或情景熏陶在心灵深处慢慢地产生影响,留下印象。任何胁迫性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也是切记不可取的。

(6)学生有了一定的学科意识后,教师可采取适当的针对性训练进行强化和巩固,使学科意识更为强烈和浓厚。而强烈的学科意识则是认知能力和认知清晰程度强而大的直接体现,显示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这正是学科教学所期盼的结果和所要实现的目标。

由此可知,在学科教学中学科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完全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学科教师既要有培养学科意识的远见卓识和胆识,更要有具体的规划和实际行动。让学科意识的培养始终渗透和贯穿在自己的整个教学实践之中,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富含丰富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这无疑是学科教学的一种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