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有个说法,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正如“体育舞蹈”,如果违反四大原理(略),就不叫“体育舞蹈”。格律诗,除了用韵和平仄的限制外,如果没有“启承转合”的结构法则,也就不能称之为格律诗。 诗跟小说比,可以无情节,但必须有结构。诗、文,无结构,便不成体统,成不了艺术。北岛有首诗,题目两个字:生活;内容只一个字:“网”。作者将抽象的“生活”用形象的“网”来解读,说的是人的生活象一张网一样,不得自由。这诗,只三个字,看似没有起承转合,实则由生活转化为网,已经是一种艺术的巧妙组合,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从中思而得知。 起承转合,是写好绝句的基本法则。初学时,必须以此法则来规范自己。 说下自个体会,我曾在房前栽了一棵樱桃树,总不见开花结果。那年开春,忽见窗外樱桃开花了,高兴得不得了。事后写了一首五绝《题樱桃花开》:发表在网上,获得一个“雅”字的好评。这里,我想以此小绝,谈谈运用起承转合的心得。 题樱桃花开 三年心血养,喜见一枝春。 胜过梨花雪,凭栏唤太真。 首句起,用叙事,紧跟题目,表明樱桃树是自己经过三年多时间,费不少心血培养大的。承句“喜见一枝春”,上接首句,下启转句。一个“喜”字形象化的再现了观花情景,表达了“喜”的缘由。以“一枝春”虚化对象,给人以想象美。第三句是转,说樱桃花“胜过梨花雪”。暗含“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典故。这一转,不仅更进一步承接了“喜”字,而且为合句搭上桥,为结句“唤太真”垫了底,出了彩。 这“唤太真”,一是,形容了花之美;二是,显示兴奋、喜爱之情;三是,把作者与花之关系表现出来,将那亲切、眷恋之情灌注在一个“唤”字上,托口而出。这结句“唤太真”三字,用“太真”(杨贵妃)为花命名,将它人格化了,此乃实景真情的表现。似乎有点神来之笔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灵感”吧? 要写好绝句,倘若把起承转合不能在四句中用好,其作品就难做到文脉的流畅和逻辑顺序的清晰。特别是结句,没有前三句铺垫,在结构上不花功夫,结句就来得不自然,不顺畅,更不说在结句上出奇、出彩了。 起承转合中的起与承,有多种方法,一般是先叙事,有了起承二句,所咏之事就清楚了。承接之法,应与题目关合,力求一气贯通。起承转合贵在以虚实经纬。景为实,情为虚,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做到空灵之美。 起承转合,转,很重要。不说写诗,就是跳舞,书法,也要把转步,转笔用好。元人杨载谈到绝句的结构时说:“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转”,就是在前二句基础上荡开一笔,造就波澜,峰回路转,避免平直。传说纪晓岚写诗善于突转。例如,他先说“这个婆娘不是人”,突然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又一转:“生的儿孙都是贼”,再次挽回,“偷来蟠桃献至尊”。这故事,遂成诗坛佳话流传。 起承转合的转,也并非只是在第三句,有在第二句转的,有在三、四两句转的。如陆游的“示儿诗”,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说人死本无任何牵挂了,接下突然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独放不下的是未看见祖国的统一。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并未绝望,坚信总有一天,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合句“家祭无望告乃翁”,也可说,又是一转,把希望寄于死后,嘱咐儿子,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自己。四句诗,写得跌宕起伏,连绵不断。 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由白日与黄河、山与海对举,由东西平视所见而起承;第三句便转了,由平视转向仰视,将无限张力向空中发散开去,其意境之壮阔,哲理之精深,自成千古绝唱。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不应简单化。起承转合在诗句中回环出现,能增强诗的韵味,内涵就更加蕴籍敦厚。律诗精华,杜甫《秋兴八首》就好在这里。有人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和崔颢《黄鹤楼》诗相比,说前者思国,后者怀乡,在思想内容上前者略胜一筹。这恐怕连李白都不能承认的。崔诗好就好在空灵二字上。崔诗前四句反复咏叹,不觉重复。李诗用了两句就转向了,在空灵之美上不及崔诗。如果只拿怀乡与思国去判断诗之高下,那末,所有“老干体”都是好诗了。 有人说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不合起承转合的法则,有板滞之嫌。这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不然。须知,杜诗这四句诗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它与“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这种意象并列而无动词的组合有所不同,这不同就在于诗后两句的动词“含”和“泊”跟前两句的动词“鸣”与“上”的位置变了,同中有异,有了变化,何来“板滞”?用现代说法,这叫“蒙太奇”的剪辑艺术。四句诗,四幅画,成为一个系统,上下前后的视角,同中有异,交相变换。四句诗,从句法、组词和诗人的情绪看,都有变化。首句现喜,次句潜志,转句含困,合句,有进退不得难以言说的苦情隐含其中。四幅画,把诗人框在中间,诗人的形象已突现出来。如果不细细去思量其间的转换,又不明了诗人当时处境,那就很难读出这首绝句所深含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发安,网名秋叶红也,男,四川省巴中市人,现居重庆,系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中国诗词研究会、重庆诗词学会会员。曾在《名作欣赏》、《写作》、《美育》等杂志发表唐诗、新诗鉴赏论文多篇。有诗词、散文发表于《诗刊》、《关睢爱情诗》等刊物。诗词多次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