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马千驷 齐君景公, 有马千驷。 死亡之日, 民无称矣。 首阳之下, 夷齐饿死, 民则称之, 斯之谓与?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②,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齐景公有马千驷——齐景公,齐国国君。有马千驷,有四千匹马。 ②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让王位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或曰: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南。 ③或曰,此句之前有阙文。 【原文今译】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到死的时候,老百姓不觉得他有什么德行值得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老百姓到今天还在称颂他们,这就是所谓以德行高下作为是否称颂标准的结果吧? 【吟余浅语】 富贵是修德的有利条件。富贵者是不是修德则因人而异。富贵而不修德者,会受到更多的诟病。困顿是修德的不利条件。困顿者是不是修德同样因人而异。困顿而修德者,会受到更多的赞扬。 鲤趋而过庭 孔子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问鲤学诗乎? 鲤对尚未曾。 不学无以言, 孔子恁叮咛。 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 问鲤学礼乎? 鲤对尚未曾。 不学无以立, 孔子又叮咛。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gāng)问于伯鱼——陈亢,孔子弟子,字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原文今译】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从先生那里听到过不同于对我们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诗了没有?’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后就学诗。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又快步从庭院走过。他问我:‘学礼了没有?’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回去后就学礼。我单独听到的教诲就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重要、学礼的重要,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殊的传授。” 【吟余浅语】 “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孔夫子还是很看重语言能力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能力差池的人,许多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不能做或做不好。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全都是语言的艺术。老人家之所谓“焉用侫”一类的说法,或者是“因材施教”而发,或者有特殊的语境,不可“胶柱鼓瑟”地去理解。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有别于弟子的特殊传授,换言之,即对儿子和弟子一视同仁,这无疑很使人景仰。所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之类,一天到晚围绕着孔子的弟子们,大约是说不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