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一回,说在那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 (图一:石猴出世) 这便是孙悟空的诞生。但问题就是孙悟空为何是石猴呢?事实上,这就要追溯到玄奘的真实西游经历。 上回说到玄奘为了达成西行上路的愿望,日日夜夜如此念叨,以至于寺里一个叫做达摩的胡僧,大概是听多了他的念叨,不由自主地入梦去,居然梦见那念叨不止的玄奘,坐在一朵莲花上飘然向西而去。 “阿弥陀佛,终于走了啊!” 达摩欣喜不已,醒来却发现只是南柯一梦而已。不过既然如此,他就将这个好梦与玄奘分享,玄奘自然不领情: “胡说!” 他是胡僧,说的话自然是胡说。可是等人走后,玄奘又颇沾沾自喜,难道我真的要成行向西而去了么? 于是,他更卖力地念经。 终于,他等来了改变命运的访客! 这访客叫做石槃陀,他不是汉人,而是所谓胡人。当然胡人也不是真有一个民族自称为“胡”,而是整个中国西方和北方所有少数民族的总称。十六国时代肆虐北方一时的石勒、石虎,就是白皮肤的羯族人;而后在五代时期向契丹称臣的石敬瑭,则是沙陀人。不论是羯还是沙陀,汉人都简而称之为胡。
好嘛,且不论这观点是否合理,且看这石槃陀——他来的时候,玄奘恰好在弥勒佛像前祈祷,两人便由此相遇。初起,这石槃陀也不言语,只是围着玄奘打转,一圈、两圈、三圈…… 一开始,唐僧也不在意,可他围着自己转得多了,唐僧便忍不住要问了: “施主何事?” 哈哈,这石槃陀找唐僧,还真有一件事。原来他也信佛,希望能成为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要成为合格的居士呢,就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为他授诫才行。这不,他就相中了玄奘法师。 诶哟,玄奘一听这倒正中下怀啊,他此去西域,正需要一名熟悉地理人情的向导。眼前这位石槃陀,不就是个合适的人选么?
可话虽如此,玄奘还得盘问清楚才能决定是否收徒。 “你,可能遵守五戒?” 所谓“五戒”,自然比和尚一般要遵守的“八戒”少了三条,那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有人说怎么还不饮酒呢?水浒里的鲁智深还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砸了山门。呵呵,那是文学特例,说得离奇了大家才关注呢! 石槃陀自然满口答应,于是玄奘这就为他授戒,胡人如愿以偿,自然满心欢喜,这就告辞而去,不一会便带着饼和果子兴冲冲而归,供养自己的新师父玄奘。 玄奘自然还要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他的身体是否健壮,适应将来的天竺之行;又了解他是否真的有心向善,有足够的恒心坚持西行。 观察半天,玄奘大概是觉得石槃陀是个极好的人选。为什么呢,第一他确实是信佛的,第二他的体魄也确实是强壮的,第三呢,他既然是胡人,自然就比汉人更清楚西行之路该怎么走。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大唐边境紧闭严守的情势之下,如何才能偷越国境,成功出境!这便必须找一个胡人帮忙,显然,石槃陀是个上佳的选择。 那么,玄奘如此想,石槃陀又如何呢? 据说是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 如此看来,这石槃陀还真是求佛心切,大概是觉得师傅有这样的宏大志愿,身为弟子的他也该参与沾光。于是这胡人便满口应承,说自己可以帮助玄奘出阳关、过五烽。 耳听得刚发过誓不妄语的徒弟如是说,玄奘大喜,这就与他约定了时间,分头准备、不可耽误!
“Onlyyou,cantakeme取西经!” 而在这时,西游记也最终成了猴子帮忙,替无能的和尚搞定一切的最终版本。
|
|
来自: 冬日彤 > 《司马路玄奘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