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十九讲:石槃陀,你在寻思什么?

 小而无内九九 2016-04-03
“蓝色字”


“李天飞讲西游”连载,在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每日15:00发布,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各位关注仙儿公号的朋友,大家好。“李天飞讲西游”在新浪微博发布后,受到了热烈关注。本公号是李天飞的自营公号。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同时更新。谢谢大家关注!您的关注就是我持续发文的最大动力!


昨天是收了黄风怪,今天本来应该讲沙和尚的,但讲沙和尚之前,如果不讲一个人,就很难讲清楚。所以今天为这位老兄专开一帖。贫道之前一直没有提他,因为放在哪讲都不合适。其实他是史料记载中孙悟空很重要的原型之一。


有些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就是石槃陀。


半途而废的英雄


其实历史上玄奘法师的取经之路,开始的时候就是他一个人走的。他出境的经历,大家应该都知道,但这里关系很大,不妨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再回顾一下大致情况:


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先到了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遇到了麻烦,因为边境守将禁止民众出境。凉州有位惠威法师,很敬重玄奘,就派了两个小徒弟,一个叫惠琳,一个叫道整。陪伴玄奘出境。三个人不敢白天走,昼伏夜出。到了瓜州附近,武威那边的通缉令就发过来了,严查玄奘行踪。玄奘怕出事,就让惠琳和道整两个小和尚先后回去,自己一人前行。


惠琳和道整两个小和尚,就是《西游记》从长安带来的两个随从的原型,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其实人家也没说送玄奘到印度,好好的回去了,根本没出什么事。结果被安排了一个叫寅将军吃掉的下场!


然后,玄奘法师买了匹马,一打听,前面有条瓠卢河,是西去的必经之路。又有五座关卡,都有兵丁守卫。没人带路,不敢走。这时来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想拜玄奘为师。玄奘就收了他。石槃陀高兴地走了,一会儿又跑来给玄奘送吃的。玄奘看他又健壮又恭敬,就告诉他偷渡的计划。石槃陀许诺,一定把法师送过瓠卢河和五个关卡。


玄奘就给他买了行李和一匹马。到了约好的出发时间,石槃陀和一个胡人老头,骑着一匹瘦老红马来了。玄奘有点不高兴。石槃陀说:“这段路,这老头走了30多遍了,带他来商量下。”那老头就说:“西方路太险,‘沙河阻远’(注意这句),还有鬼魅热风,大队人马都会迷路,您还是别去了。”玄奘坚持要去,老头说:“你要是非得去,就骑我这匹马,这匹马走过15遍了,它认路。”


玄奘法师就换了他的马,和石槃陀同行。到了瓠卢河,果然水深难渡。石槃陀从旁边的树林里砍了树,架起桥,填上草和沙,玄奘才过去。走到半夜休息。谁知那石槃陀忽然拔刀起来,朝玄奘走了几步,玄奘大惊,连忙默念观音圣号。谁知他又返回了,不知什么意思。又走了几里,石槃陀说:“师父,我不想去了。这一路上都是关卡,只要被发现,就是死罪。我还有家有业的,你如果被抓了,千万别供出我来。”于是玄奘发誓:千刀万剐也不供你。师徒分手,剩了玄奘一个人独自朝沙漠走去。



         瓠卢河,玄奘遇到的第一个天险


这位石槃陀,很多人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而且也有一些壁画为证。贫道认为,他至少是猴行者的原型之一。但这位石槃陀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他跑来拜师,好像很虔诚的样子;一方面不知为何经常打退堂鼓,甚至想对玄奘动手。


这件事,常被学者们批评他“意志不坚定”,其实不能这么说。贫道推测,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 石槃陀敬慕佛法,拜了玄奘为师,这是事实。而且受了五戒,说明他心还是向善的。但他似乎年纪不大,因为他一见玄奘就“逐法师行二三匝”,相貌“明健”,书里经常称他为“少胡”,他跑来跑去给玄奘送吃的,从这几点来看,很像个活泼的年轻人。他答应玄奘,也只是“送师过五烽”,就是送玄奘过五个关卡,何尝说非得保他一路到印度?我们不能因为《西游记》的唐僧收一个徒弟就一路跟到底,就以为现实的玄奘收一个徒弟也得跟到底,这是思维定势而已。惠琳和道整送到瓜州就回去了,非得安排人家被妖精吃掉,不厚道啊不厚道。

  • 这件事对一个年轻人来讲,是很容易一逞能就打包票的,况且石槃陀自己也应该有试巴试巴的意思,况且给高僧做点什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也是当时人的普遍习惯。但他本来就欠考虑,所以回家一说,家人亲戚一听:“这还了得!叫守军发现,你不要命了?”肯定反对。但石槃陀已经答应了,玄奘连行李和马都给他买了。他再来反悔,如何向玄奘交代?纵使行李没几个钱,但岂不是要赔还这匹马么?当然,只要石槃陀能拉下脸来放赖,放玄奘的鸽子又如何?但从他受戒敬师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这种放人鸽子的人。

  • 所以石槃陀带了个老头来,希图先靠老头说一通沙河(流沙河)的恐怖,把玄奘吓住。假如玄奘被吓跑回去了,那自然这匹马不用他负责了,是留是卖,是玄奘的事。假如玄奘坚持要走,就把手头的这匹识途的老马去换玄奘的马,然后路上找个机会脱身。

  • 换马这件事,做得漂亮极了!不愧是“口中如蜜,掌心胶钱”的胡人风格(胡人风俗,初生婴儿嘴里涂蜜,手心里涂胶,期望嘴上如蜜甜,钱到了手就粘住)。第一,因为送了玄奘一匹识途的马,也算对得起他了。因为在他和胡人老头的经验中,这种棒槌独闯大漠是九死一生的。但是,答应了送玄奘又变卦,白白看着他送死,这在信奉佛教的人士心目中,起码是坏阴德的事。第二,自己也落了匹好马放家里(就算那老头不是石槃陀的家人,老头落匹好马也担的是石槃陀的人情),这是双赢的。因为石槃陀又不去取经,那老头也老了,他们都不特别需要一匹能过沙漠的马。那匹老马就算有经验,还能走几次沙漠?老马需要脱手,玄奘需要向导,自己需要脱身还不愿坏阴德。所以把这老马及时出手是完全正确的!于玄奘于自己都有利。这老头和马,必是石槃陀特意访来的做这件事的!这是当下最优的选择。

  • 按说石槃陀这时也可以明白说:“师父我不去了。”但也许是抹不开面子,也许说了但玄奘不同意。因为玄奘说有点不高兴,“不怿”。另一篇文献《玄奘行状》写这件事就说“强凭之而行”,说明出发前是闹了一场不愉快的。玄奘是强拉硬拽着石槃陀走的。

  • 所以石槃陀是带着一百个不情愿和矛盾上路的。所以晚上他有一个想害玄奘的行动。这恐怕是出发前不愉快的延续,也恐怕也是他预感到必被人捉住,还不如先杀了或绑了玄奘,将功折罪。一冲动拿起刀,不忍下手又放下了。果然第二天他就死活不走了,说什么“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干也”,这话其实也是真的。在这里谈什么信念、意志都是不沾边的,他最惧怕的其实还是“王法”。临走还不忘要玄奘发个誓,在他看来,玄奘被抓是必然的。他是个很现实的人。


事实证明,石槃陀虽然走了,玄奘法师真没吃亏。首先是他至少帮玄奘度过了第一个难关:瓠卢河。第二,这匹老瘦马真的发挥了作用!过“沙河”的时候,已经走得人困马乏,仅有的一皮袋水还给失手打翻了。四天五夜,人马都是一滴水没进,只有念观世音圣号。正在绝望之际,忽然那马狂奔起来,勒都勒不住,一口气跑到了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于是人马得救了!当然贫道不觉得这就是神仙显灵,必是这匹识途的老马认得水源而已。



    玉门关,出行西域的必经之路


其实贫道前些期总是说:不要轻易给人定性。人心总是时刻浮动变化的。一会儿向善,一会儿向恶;一会儿精进,一会儿打退堂鼓。石槃陀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真的不是坏人。他半夜拿起刀想害玄奘,也是走几步又回去。他给玄奘找来匹马,也是善意的。一个人除非有极其坚定的信仰,才能表现出极其超人的意志。但我们决不可用这种特例,去要求一个普通人,这也是非常不厚道的事情。石槃陀能做到这样,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贫道一直喜欢讲文献考据,为什么忽然分析起石槃陀的心理活动来?因为贫道也喜欢东跑西跑的,在一些荒山野岭玩穿越,也不免请当地的向导。身边的朋友们,也有许多这样喜欢走非正规旅游线路的人。通过和当地的向导交往就发现,和他们最初的一些约定往往中途都会改变。要么就是加码加价,要么就是中途散伙或改变路线。因为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人打交道,对这些向导总有些防备之心。他们的每一个异常举动,都容易联想起对自己不利。其实最后发现十之八九,这些异常举动都是另有原因的。要么就是他有些贪财,要么就是他图省事,要么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路在哪里(比如复杂的深山穿越路线),要么就是他自己和某些地方势力有矛盾,要么就是自然条件比如天气影响他的心情。他们当然和游客不是一条心,但也绝不能说他们就是坏人,或者想对游客有什么不利。


他们的意志力肯定不如旅行者坚定。因为旅行者千里迢迢花了路费就是来玩的。这些向导往往是当地居民,陪你玩玩只是业余收入。这些非常规旅游线路,只是私下里协商合作而已。难道还要签正式合同么?总的来说,只要风险很小,他们还是乐意陪伴你走完的;风险一大,就不好说了!贫道还遇到过电话里才说得停停当当,正要出发马上变卦的。他们肯定都有自己的权衡。


所以这些都无关人品,本来目的就不一样。我见过各种自驾、穿越论坛上大骂向导人品不好、贪财懒惰、失信爽约的,其实不必这么想。这是用驴友对户外的虔诚,去要求向导也必须这样同心同德了!


从《法师传》称石槃陀为“少胡”、相貌“明健”来看,石槃陀年纪不大。他当年顶天了30岁,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名满天下之后,石槃陀最老也不过40多岁,还是壮年,去世的可能很小。况且太宗皇帝已经说了:“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并且令敦煌地方官去“流沙”迎接,这正是莫贺延磧,重回旧路。玄奘法师到了长安,一连数十里,长安的官民人等,夹道欢迎,当真的万人空巷!以至于市政部门都害怕造成踩踏事故,“各令当处烧香散花,不得移动”,可以想象这是多大的场面!长安如此,护送玄奘法师的大队人马回到瓜州(或瓜州附近)的时候,石槃陀纵使不自吹自擂,旁人焉有不知道不传扬,不去向石槃陀打听八卦的道理?石槃陀跑去拜见这位曾经的师父,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么会不会出现虽然玄奘法师荣归了,但石槃陀还是怕被追诉不敢说的情况呢?这也不可能。首先,他走两步就回去了,也没有真的私度哪个关卡。就算有,贫道虽然不熟悉唐代法律。 但知道唐法有这么一条:


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官司受理者,以故入人罪论。(《唐律疏议》卷二四)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拿着赦免之前的事来告,告人什么罪得什么罪;如果官府受理了,那也以故入人罪论处。玄奘法师偷渡的罪过都免了。瓜州的官员李昌,放玄奘走,撕了通缉文书;校尉王祥,私放玄奘出关。这些朝廷命官的事,玄奘法师回来都大讲特讲。什么人有多大仇恨和石槃陀过不去!


另外,我们对唐代人心理还应该理解是:唐代尤其是西域到长安这条线上,人们普遍信奉佛法。大伙儿都愿意和高僧拉关系,提供供养和帮助。李昌、王祥身为命官都这样做。所以,石槃陀这个人,随着玄奘法师的名满天下,在当地火起来,甚至生前就火起来是必然的。


瓜州榆林三窟取经图


玄奘经过瓜州,是他取经途中故事性最强的一段,这里当然流传着玄奘法师的各种取经故事。上面这幅约西夏时期的瓜州榆林三窟取经图,画的正是玄奘法师和这位曾经的弟子。只是石槃陀的胡人相貌,已经演变为猴相了。


东千佛洞第二窟取经图


这一带的画像,都一定要画玄奘、猴行者、一匹马、断崖与河水、树林、月亮或水月观音。这些元素都是必备的。这正是石槃陀此行立的最大功劳。那就是晚上帮玄奘法师度过了瓠卢河这一天险。凭着这一功劳,石槃陀足以成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了!


石槃陀变成了猴子


至于胡人石槃陀如何变为“猴行者”,这也是有理路可循的。高鼻深目的胡人,人称“愁胡”,确实和猴子有几分相似。猴子为何又叫“猢狲”或“胡孙”?《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


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狀类猕猴者,本其种也。


所以把胡人比作猴子,从汉朝就有了。又如《尔雅翼》说:


猴狀似愁胡,而手足如人。


杜甫得了一只小猴子,便写诗:


预哂愁胡面,初调见马鞭。


这都是当时人的一个共识,猴子长得很像胡人。就连“猢狲”这个名字,也是从猴子长得像胡人来的。《本草纲目》就说:


猴,形似胡人,故曰胡孙。


只因为“胡孙”太不像动物的名字了,就写成了“猢狲”,这和“师子”写成“狮子”、“青廷”写成“蜻蜓”是一个道理。


另外,有很多陶俑保存了下来,例如在新疆和田约特干地区,出土了许多唐代及以前的陶俑,这些俑都骑着骆驼或马,但有时候也实在分不清,是猴子骑骆驼,还是胡人骑骆驼。我们知道唐代胡人是喜欢音乐的,出土的陶俑上,也骑着骆驼,都弹着琴或者吹着笛。但有些猴子,也骑着骆驼,弹着琴,吹着笛。下面一张图,右边是胡人骑骆驼。左边,也看不出是猴子还是胡人。就是右边这个,给他穿个虎皮裙,拿个金箍棒,也未尝不能冒充一下孙悟空吧。



约特干出土的猴子骑马俑


今天的《西游记》里,还留有一些可以开脑洞的痕迹,贫道也只是推测,并不代表一定是和石槃陀有关。


比如收伏孙悟空后,立即要过的就是“鹰愁涧”,其实恐怕原型就是瓠卢河,这是玄奘法师的心腹大患。而鹰愁涧也正是受了观音的帮助才度过去的。鹰愁涧的水神撑了筏子,来渡唐僧。《西游记》里过的大江大河多了去了,何以一条小涧非得写上一段?恐怕这涧是有特殊的地位的。


另外多扯一句:石槃陀态度的游移不定,似乎在《西游记》里也留下了痕迹。例如他被戴上紧箍,想打唐僧。又比如唐僧赶他回去。孙悟空在鹰愁涧见到菩萨,居然打起了退堂鼓:“保着这个凡僧,几时得到?老孙的性命也难全。”他本来天不怕地不怕的,何尝有这样的恐惧?这更像是石槃陀的心理活动!起码说明,石槃陀或猴行者这个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忠肝赤胆的类似关羽张飞的保驾人物。这个师徒不睦的基因,从玄奘法师那时就种下了!


李天飞《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责编有《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藏徐悲鸿书札》、《张籍集系年校注》、著名学者编年事辑系列等。个人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亦工诗词、书法。宗二王帖学一路,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