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方让你不做“湿人”,告别神经病

 昵称29040358 2015-11-07

这两天讲圆圈的故事,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脾湿”上,所以后台有无数留言飞语,问我脾湿到底是什么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今天就专题讲一讲。你们都搬凳子坐好了,手机打成静音,第一排玩ipad的同学,跟第二排聊天的同学讲一下,让她们声音小一点儿,别吵了第三排睡觉的同学。


首先,我们讲讲脾是干嘛的,之前我的帖子里也有讲过,估计你们全忘了。学霸同学委屈一下,跟着一起复习一遍:



那么脾虚会有什么症状呢?







这是几个脾虚的最常见的表现。


那么脾湿是怎么来的呢?那我们就要看看脾是具体干什么工作的。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二是运化水湿,就是代谢我们身体里的液体。




如果吃的太好,太过油腻,会伤脾,因为脾要运化掉那么多的油腻食物,真的累死了。什么对脾最好呢?就是小米粥小米粥小米粥。


同样,如果身体里的水液太多,脾来不及运化代谢,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脾湿。湿气淤积在身体里久了,就变成了粘稠的痰,脾湿又升级变成了痰湿。


所以有一种体质叫做痰湿体质(这个以后我们专题讲)。


脾湿的人,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我之前说的神医黄元御在给病人看病时,一看他的外貌、体型和舌苔,再把个脉,就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否有脾湿了,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面诊。经常有朋友在后台问我各种病怎么治,我都无法回答,因为看不到本人,光是听症状或者病名,是根本无法开方的。至少我是这样。


说到这里,你们一定等急了,“快点儿把解药交出来!”好吧,我这就给你们介绍一个《伤寒论》里,祛湿健脾的经方,叫“温胆汤”,你们可以用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因为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去大枣,不为啥,就因为大枣多贵啊,泡脚太可惜了)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啊: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10-15天。




这个方子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一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痰湿生怪病。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是用来治神经病的。(看看我们治神经病的药,无毒无副作用,老少咸宜,用了都说好,关键是口味好,有生姜和大枣耶)


这里特别说一下,红豆薏米汤虽然除湿,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的,因为薏米仁是凉性的,对于脾胃虚寒有寒湿的人来说,长期吃,胃会更寒。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没什么补药是所有人都适合的,千万别盲从。




今天插播这条脾湿主题,明天继续圆圈。给你们讲一个我利用圆圈理论治疗的医案,结果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特别申明:亲爱的朋友们,由于后台问诊人数太多了,我实在没有精力一一作答,所以十分抱歉。另外我水平有限,网上问诊很容易造成误判,为了你们的健康,还是找当地的中医看诊比较好。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讲一些中医原理给你们听,让你们慢慢地学会自我诊断,这条路有点儿长,请给我点儿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