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解读“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随风而静 2015-11-07

解读“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杨志英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出自《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我之所以详解这句似乎人人都明白的经典语录,原因有二:

一、今年525日,我接受邯郸太极学院邀请举办讲座,讲毕,布置的作业,就是“怎样理解‘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结果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失望。

二、当代许多传人,对这句语录的解释也不尽如人意或者出现偏差。

故而,借贵刊一角,公开作答,并诚请方家斧正。

先看看前辈拳家如何解释这句拳论的。董英杰先生18971961在《太极拳论详解》一文中写道:

“何谓偏沉?前说车轮之譬,犹用一脚偏踏车轮,自然随之而下。何谓双重?犹右脚踏上右方,左脚踏上左方,两方力量均衡,则滞而不能转动,其理甚明。”

而郝少如先生19081983在《武式太极拳》一书《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一节中这样阐述:

“能做到阴阳相等,就能达到不偏不倚的平衡,即所谓“立如秤准”和“不丢不顶”的对等。阴阳不相等,必至偏沉劲力会随之一边倒,出现丢顶的现象,即所谓“偏沉则随”(此随非顺随得力之意)。只有做到阴阳既对立,又相等,才能谓之阴阳分清。”

两相比较,两位前辈名家的解读如此大相径庭。尤其对“偏沉则随”中“随”的理解竟然意义相反。孰对孰错,姑且不论。我想要准确把握其中内涵,还需联系上下文。首先,此语在《王论》中是半句话,完整语句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接下来,再详加分析。从句式修辞角度而言,上下半句均为对偶句,词性、意义相对,且对仗工整严谨,如下所示:

      秤准               偏沉      

                        ︱       ︱

      车轮               双重      

从内涵上解析,上半句说的是正确练法。“立”为静态、站姿,要如同秤准。如此,方能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语录) “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李亦语录)“活”为动态、运劲,动时仍要做到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如同车轮一样灵活转动而不停息。那么,如果失去秤准会怎样,不如车轮又如何呢?这就是下半句所要表述的。失去秤准,便会偏沉,偏沉就会“随”。所以,“随”是失去秤准的必然结果。同样,“滞”是做不到活似车轮的结局,此语易解,本文不再赘述。如下所示:

立如秤准——————偏沉则

活似车轮——————双重则

由此可知,“随”如同“滞”一样是一种“病态”反映。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杆秤。因为《王论》写作年代清朝普遍使用的衡器是杆秤,还没有台秤、弹簧秤等,更不存在电子秤。杆秤称物,准确则平衡。否则失衡,向一方倾斜,另一头则撬起,这叫做偏沉。另外,广府方言中,车载物体前后或者左右重量不平衡所导致的现象也叫做偏沉。《王论》作者巧妙运用“秤准”之喻描述走架打手的状态,表示自身或者双方阴阳虚实之间既要对立,又要相等,协调一致,方能不偏不倚,支撑八面。如果,仅用脚踏车轮之喻一并解释偏沉与双重,疑问有二:

一、《王论》作者所处的年代是否使用或见过脚踏车之类,不免令人生疑。

二、从语法逻辑角度而言,偏沉、双重只与车轮呼应,而忽视了失去秤准的结果,显然难以讲通。

因此,“偏沉则随”之“随”必然与秤准相呼应,其内涵显非顺遂之意,而是随之向一边倾斜。

最后,我想不妨将这句拳论做一下调整,写成:

“立如秤准,偏沉则随;活似车轮,双重则滞。”

这样是否有助于理解与把握呢?

该文已在2012年《中华武术》第十一期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