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 | “凭什么”评价孩子的习作

 tnj660630 2015-11-08


“凭什么”评价孩子的习作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翁元军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当前,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习作教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习作评价的研究,也涌现出不少新的成果,如:评 价形式的改变,评价方法的创新,甚至是评价时空的转移等等,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些改变,的确很大 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将评价的鼓励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这样的评价背后,我们也不得不冷静思考,写作文是否就意味着写作文。我们可以从课标要求来对照,仅培养学生一腔写作热情是肯定不够的。 因此,习作评价在发挥激励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笔者认为,要让习作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关键不在于评价的形 式与方法,而在于评价的内涵与指向。


目的地在哪儿,评价就往哪儿引

任何学习活动都有它的目的地,即教学目标中所要求到达的终点,这就意味着目的地决定了评价的指向。因此,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就必须有非常明晰的目标意 。换句话说就是:习作的评价应服务于习作教学的目标,这也是教师给予学生习作评价的真正价值所在——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要求,不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比如:四年级上第六组习作《胜似亲人》,这是一篇 看图习作,一位教师将目标定位如下: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能进行合理的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2.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图画内容,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一般情况下,习作课安排往往是先通过学生口头交 流,然后开始动笔草稿,再经过学生互评、家长修改等各 种形式评价后,最终抄入大作文本,由教师来综合评价。这时,教师会再次浏览学生的习作,然后根据书写、字数、 言语表达、错别字的多少、段落格式等因素给予一个等级或分数,还会加上类似于思路清晰,语句通顺”“想象力 丰富或者你的文章打动了我”“文中×××真是个善良 的老人等总结性评价语。这些评价对于学生的作用又是 什么呢?无非就是读一读老师的评语,改一改圈出来的错 别字而已。至于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得,老师为什么写 这些评语,却不得而知。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通过写这样一篇文章,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就导致了我们常常能见到的奇怪现象:同样主题,在不同年级出现时,学生写出的文章却相差无几。原因何在? 其实就是教师在习作评价时目标意识的缺失。


如何改变?其实与学生约法三章即可。在写作前,先 告之学生,如能达成第一条目标:看懂图意,故事情节想象 合理者,可得一般;如能达成第二条目标:表达恰当,并 且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者,可得良好;如能达成第三条 目标:能有精彩的感人表达,可得优秀。至于错别字、 书写、格式等,可以用等级后缀制来体现,比如: ”“优﹢”“优﹣等。这样一来,学生一看到老师的评价,就能明白自己的习作是什么水平,主要问题在哪里了。


切入口在哪儿,评价就往哪儿跟

正如上述所言,当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优缺点后,如 果还是搁置不理的话,那么习作评价也就始终停留在 上,对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依旧没有起太大的作 用。因此,当找到学生习作改进的切入口时,评价就得朝着这个方向跟进。这就意味着教师评价学生习作时,还应有跟进意识


跟进意识,顾名思义,即学生的习作在得到教师的 评价后,进行相应的反馈或修改,然后教师再针对反馈或 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评价。类似于语文作业错误订正后的二次批改,习作就是对不足优化后的二次评价。这就要求教 师在写评语时,最好能够结合目标与学情,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而不是笼统含糊的定性评语。


再以《胜似亲人》为例。对于一个能得优秀,却只 得了良好的学生,就可以针对他的习作情况,给予这样 的评价:你的习作告诉我,你看懂了这幅插图的内容,同 时你也用通顺的言语表达你合理的想象。此处是对优点 的肯定。但遗憾的是,你虽然把事情告诉了大家,却没有 让人感动的场景。此处为指出问题所在。建议你对比 着读读刚学过的四篇课文,再来修改你的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此处为修改意见。当然,如果面对的是习作 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给出操作性更强些的修改意见,比如试着把对话用进去”“可以把人物的 表情写得更具体等等,那样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当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再次交给老师,然后进行二 次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当然,这种 跟进评价,不一定是书面评语,也可以是老师口头面批;也不一定要局限在同一篇习作里,还可以同类体裁跟进, 为了避免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多次修改而产生习作审美、思维方面的疲劳心理,我们可以以其他练笔形式练习同文 体、同主题、同体裁的习作,然后再次跟进评价,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出彩点在哪儿,评价就往哪儿深

学生对于习作知识的获取,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基于习作实战过程这一特定的情境,借助老师、同学 或家长的帮助或相互学习,利用与习作主题、体裁或内容相似的单元整组课文为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 方式才能获得。这就与我们常说的空谈写作方法、修辞 手法,就似纸上谈兵,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没有多少帮 是一样的道理。


这一规律正符合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 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需要有一定的建构意识。那么对于习作评价,到底该有怎么样的 构意识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还是在于对优秀作文 的正向意义建构,即抓住作品的出彩点强力表扬。换句话说,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他的作文好在哪里。通过不断 的肯定与强化,在学生不断操练的过程中,逐渐建构 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的意义,最终让其发现规律。


那么,这一意义的建构,具体又怎么通过习作评价来 实现呢?其实也不难。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把优美的词句,或值得肯定的结构、段式等画下来或标上明显记 号,再在旁边批上类似:这个词语用在这里真是太合适 ”“就是这样的对话描写,深深地打动了我”“下次再写 写景文时,还可以把这个方位顺序用上去等评价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心如明镜。反复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会形成对什么是好作文的意义建构。学 生的习作水平,也会在这样的反复中螺旋上升。


习作,本身就一个漫长的过程。身为语文教师,只要 我们目标明确,不断跟进,反复建构,一定会在漫长的等 待中,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水平正一点点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