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读老子,谈谈教育(4):和光同尘

 小新绘本馆 2015-11-09

  第四章

  全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里的“冲”,本是“盅”1,也就是没有把儿的杯子,由于里面是空的,故引申为“空”“虚”的意思。这一段,林语堂解释为“道体是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其深厚博大的情况,好似万物的宗主。”2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译法。也有认为“冲”既然是“盅”,表示“器虚”,故不能在理解时丢掉“器”而仅谈“虚”,所以“道冲”一词,应改成:“道,是个虚空的容器”,个人觉得也可以。

  我们教师如果能依“师道”而行,那我们的职业生命不但不会穷竭,而且还“虚而不屈,动之愈出”(第5章),也就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成效,越来越高产。喜欢教育写作的人有个体会,即你越写越有得写,感觉未尽之言、未悟之事总是绵绵不绝,当写作成为一种表达或思考习惯的时候,很多教师为之头疼的论问题文、课题问题就自行消解了。

  “用之或不盈”,讲的是“道”的无穷性和多变性,一个人很难看清“道”的全貌,一如“宇宙”,它的玄妙之处正在于你永远可以看到新的东西,却又永远不知道其背后还有什么。可以这样说,我们正是处在一个“有限的无限”的时空下,用“有限”的精力做人做事,用“无限”的心量容人容事。如《菜根谭》所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3在对道的体悟中,感受到“有限”和“无限”的各自好处,是极不易的。

  那么我们回到当下的教育情境中来,很多人熟悉一种教学方法,叫“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和推动(当然,教师起着引导和把舵作用),一层一层的揭示知识和道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出学生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这种“启发式”,恰是某种意义上的“用之或不盈”,它可以不断地推导和延伸,有时候,是完全超脱预计之外的。柏拉图和色拉叙马霍斯就“正义”话题的辩论4,就好像是一个谦和的老人和叛逆的孩子之间的启发教学,话题不断被展开和延伸,或有交锋,或有责问,或有感悟,而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教育的过程。

  “不盈”(即不满),也是中国道家哲学乃至国人文化根基中的营养,做什么都不要求“满”求“全”,比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9章),再如曾国藩的书房叫“求缺斋”,“不满”是常态,而“满”是临界态。我们追求的课堂,一定意义上,就是“求缺课”,像中国绘画中的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我修炼,或记,或写,或疑,或问,往往比满打满算更好些。

  这里,就不妨说到了课程情境的设置问题,泰勒说“对于那些非记不可的重要信息项目,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以相当高的强度呈现出来,而不是漫不经心心的看待它们”5“对信息的频繁使用增加了记住它的可能性。而在不同的情境中提到它,可以增强日后记住它的可能性”6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对情境的控制欲太强了,总以为教学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设计,甚至制造、捏造、滥造,而实际的课堂效果,却并不一定如己所愿。控制得太多,失去了也太多,是不是这样呢?需要我们反思。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是本章的核心,也是最有名的地方。翻译一下是:“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7所谓“和光同尘”,就出在此处。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命中。

  “挫其锐,解其纷”。说的是一个人不要太过锋芒,也不要置身于是非纷乱之所。联想到2012年初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张绍刚‘舌战’刘俐俐”的情形,对于求职者来说,太过张扬和锋芒逼人的确是不明智的。我们的老师群体,也常有这样的“逆淘汰”现象产生,即优秀的人才被人冷落,而平庸者反而得势而上,占据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很多学校里也有所谓的“帕金森定律”8,即平庸被逐层复制和传递,而精英却无法得到重用和施展,自然,所谓的学校发展,也只能在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中。

  我们常将之归纳成“体制之弊”、“生不逢时”诸类,然后行事不羁、自叹明珠暗投。但可能,问题恰恰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一面,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很好地尊重自己的文化。比如,别人明明欠自己的钱,但很少有人直接开口,而是拐着弯地请朋友去要。其实,这种拐弯的智慧、谦冲的态度、凡事忌讳直来直去的文化,就和老子的思想有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9,可以说是对“挫锐解纷”的另一种翻译。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效果时,比如说同行评课、听课感想等,在说“直言”之前,通常要加个“恕我”二字;而在“恕我”之前,又常需要前缀或长或短的褒赞之语。有人说这是客套和虚情假意,但你试试看,若是少了这些,结果又是怎样一副情形?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欲扬先抑定律”10。

  “和其光,同其尘”,简称“和光同尘”,不仅让自己收敛光芒,还需混同于普通人中,嬉笑怒骂皆不忌讳,也皆成自然。它比前面的六个字更难做到,但也更有吸引力。熟悉金庸的老师会知道,他在写《天龙八部》时,最厉害的是哪个?对,就是那个扫地僧,其年老,其貌平,其职卑,其人微,但语透禅音、力发千钧之下,无人不被降服。现实版中,唐代的郭子仪见懒残和尚,只见其拖着长长的鼻涕、脏兮兮地吃着芋头,这位大师给人的印象更是深刻。《黄帝内经》中说:“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11这样的圣人,都是大家所向往的。

  教师之中,如何做“和光同尘”?我以为,首先还是要有“光”,即还是要磨练自己的才华、提升个人的品质,否者,再谈什么“和光”,就会惹人耻笑了;其次是“同尘”,叫你同于尘,而不是真的让自己变得庸俗和不思进取,这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在我看来,凡是感叹“生不逢时”的自诩持才者,个人至少得付50%的责任,因为你无法要求外部环境来适应你。曾经有个很有意思的总结:一等人,有能力没脾气;二等人,有能力有脾气;三等人,没能力有脾气。那些动辄大发脾气,停课、请学生回家思过、罚站的野蛮教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买单,同时,借此彰显自己的权威。但往往,这只是压服对方,只是一种禁、堵、罚的法家式逻辑,其结果并不一定理想(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或忍气吞声,但高年级可能强烈反弹,造成尴尬局面)。“太上,不知有之”(第17章)——让被管理方感觉不到所谓“管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不到教师设立边边框框,自由自在的发展,真是善莫大焉!

  “和光同尘”,就教师群体来说,是懂得已有所短彼有所长,学会融合在大集体中,师从不同的领导、同事,乃至工友、勤杂,拥有一颗“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心,在不同的参照面中都不会让自己走极端,而是“被褐怀玉”(第70章),外表虽了无痕迹,内心却有一颗坚定的心;就教育教学,尤其是德育管理来说,要学做“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的第五级领导者12,做一个明茨伯格所说的“沉默型的领导”,将自己强势的架子慢慢放下来,将自己生硬和的面孔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彻底抛却,尝试和学生同频共振,学会用他们的语言讲他们喜欢的东西,开始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

  有人说,如此作为,教师终将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他将成个什么样子?上课哪里还有人听你的话?不要说教学,恐怕连纪律都管不下来。

  这的确是个现实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如此判断的前提是什么?显然,是学生不喜欢你的课,是学生反感你的教学。老子在“太上,不知有之”之后,又罗列了几种比较糟糕的情况:“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当我们如此防范学生时,不是自降师格吗?况且,我们如此防范,还常被“侮之”,甚至被伤之,乃至弑之,岂不可叹?所以,真正的问题看来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没有端个架子,而是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和共生。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曾经从语言交往的角度总结出“雷鲍夫法则”,试举如下:

  最重要的8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最重要的7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6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最重要的5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最重要的4个字是:不妨试试;

  最重要的3个字是:谢谢您;

  最重要的2个字是:咱们;

  最重要的1个字是:您。13

  这8句话,我们老师平时是不是放在嘴边说呢?惭愧的说,当我看到时,发现自己做得很不够。正因为我们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交流越来越公式化、模式化,所谓“和光同尘”才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不要以为它(注:指‘道’)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俨然存在。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14

  这最后一段,就比较晦涩,完全是谈道体,谈老子对道的体认和描述。但我们依然可中看到某些智慧的“幽光”。“湛兮,似或存”,恰如俗语说的“抬头三尺有神明”——“道”虽收敛光芒而混合于尘世中,但它依然还在冥冥中“存在”着(插一句,不要用“掌控”一词,这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相悖;就教师来说,我们的“掌控欲”、“支配欲”也的确很强)。我们教师的平常心、敬畏心、忍戒心在哪里?在校长的要求里,还是在局长的文件里?有偿家教、(变相)体罚,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落在自己的头上呢?

  识得隐幽之“道”,同于质朴之“道”,是老子在本章给教师的心灵慰藉。

  注:

  1.《说文解字》,许慎

  2.《老子的智慧》,P19,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菜根谭》,P4,洪应名明,崇文书局,2007

  4.《理想国》,P13—35,柏拉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P65,泰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同上,P65

  7.《傅佩荣细说老子》,P63,傅佩荣,上海三联书店,2009。

  8.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提出,指管理人员越多,效率反而越低的管理现象。

  9.《运命论》,李康。李康(196?~265?) 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性狷介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百度)

  10.《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陈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11.《黄帝内经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12.第五级领导者(Level 5 Leadership)是指拥有极度的个人谦逊和强烈的职业意志的领导者。是西方眼中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13.《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陈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14.《老子的智慧》,林语堂,P19,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