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童年多善对

 江山携手 2015-11-10

名人童年多善对

         历史上的名人学士,多为联语大师。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显示出自已出众的才华,非凡的智慧,正直的性格,远大的抱负和执着地追求。对今天的青少年读者,仍有不浅的裨益。

  少年时代以联语显“才”者不乏其人。明代大臣杨溥小时候,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他恳求县官赦免父亲。县令以作对联为条件答应了他的请求。县官出的一联为:

  四口同图,内口皆由外口管;

  此联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是老百姓都属他管。

  杨溥听后,稍加思索,应声对曰: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答联,含蓄而准确地表明杨溥要县官照应的要求。县官点头称赞:“对得妙。”放了他的父亲。

  革命烈士邓中夏小时候,父亲为了鼓励他勤奋学习,有一次出了一下联,让他对出上联。他父亲出的下联是:

  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邓中夏沉吟片刻,便对出上联: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

  清代学者彭文勤,少年不贪恋风花雪月,一心读书向上,曾在书房题了一副对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彭文勤十年心血未白流,赴京应试,名列前茅,命为浙江考官。

  历代“才子”用对联,抒发其远大抱负。陶澍为嘉庆年间的进士,从小出口成章,受到人们称赞。一天有人对他父亲说:“你有这么一个不同凡响的儿子,将来一定享清福啊!”他父亲听了连连摆手说:“我那有这样的命,岁岁有红芋、包谷吃,夜夜有萸根火烤,就心满意足了。”站在一旁十三岁的小陶澍听了并没有作声,到了这年除夕,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己的家门口:

  红芋包谷萸根火,这种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陶澍这样写了,也这样做了,他刻苦攻读,考中进士,做了两江总督,为官正直清廉,做了不少好事。

  清代著名学士李调元的老师多次出对考他,未能难住他,其中有一次,他将老师的名字嵌在联中,父亲很不高兴,便亲自考他,借以请老师原谅,父亲出的上联是:

  蜘蛛有网难落雀;

  意思是说,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可李调元以为在问他的抱负,便兴冲冲地对道:

  蚯蚓无鳞欲成龙。

  他的老师和父亲相视而笑。

  见物写景,妙趣横生。这是他们对联中的又一大特点。清代学者王尔烈小时候,在寺庙当杂工,一有空就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小和尚和杂工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老和尚来到跟前,就以此为题,出了个上联:

名人童年多善对 - 一中大语文 - 一中大语文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对出下联。小和尚一个个搔头挠耳,无以答对。王尔烈却自告奋勇对出: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以“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形象生动,对得巧妙。老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打那以后,他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导人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去作客,见主人院中杏花盛开,顺手摘了一枝。适逢父亲出门,他怕父亲责备,将杏花藏入袖中,但被父亲看见。父亲出了一副对联要他对,说如果对不出就要处罚。其上联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一抬头,看见厅堂里拄着一块镜子,灵机一动,便答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仍不罢休,又出一联考他:

  推车出小陌;

  梁启超即刻答出:

  策马入长安。

  其父的朋友赞称不已,父亲高兴地点了点头。

  最难能可贵的是,“神童”们的对联中,不少是直接针砭社会邪恶和时弊的,犹如投枪和匕首的作用。郭沫若小时侯在县城念书时,有一天看见乡村农民进城掏大粪,出城时,守门小吏竟向农民勒索一板铜元,不然不准出城。他看了非常生气,立即做了一副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神童巧对联

吴邦泰巧对获赏识

  传说,清朝年间,吴川县水潭村曾出过一位才思敏捷的神童吴邦泰。
  有一次,一位爱才的老逸士在龙头江上遇上吴邦泰,见他正在冒雨摸蚬,把蚬放在江堤上,便出句考他:水打龙头蚬。吴邦泰立即答道:风敲鹤嘴鱼。老进士又出一联:木锯板,板装船,木桅、木桨、木榫榫。邦泰又笑着答道:竹修篾,篾扎椅,竹柱、竹撑、竹钉钉。老进士深爱其才,收他为养子,供他读书。
  后来吴邦泰学成,上京应考,宗师出联考试他:蚕结茧,茧牵丝,丝丝织成绫罗绸缎。吴邦泰立即回答:羊生毛,毛扎笔,笔笔写出锦绣文章。他才思敏捷,又深得宗师赞赏。
 
        两广第一个状元莫宣卿

  唐朝太和年间,封州(今封开县)出了一个神童,名叫莫宣卿,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七岁时作了一首自述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他抱负不凡,果然到了十七岁,便考中了状元,成为广东、广西两省第一个状元。莫宣卿曾题《及第自咏》诗:“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谗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传说,有一姓梁县官经过封州,听说莫宣卿是神童,便去探望。见面后问道:“你是莫家公子么?”莫宣卿答道:“是,大人。”县官误以为他自称“大人”,便故意问道:“廿曰小孩岂称大?”莫宣卿见对方将自己的莫字拆而为联,随口对道:“三两木头不成官。”同样将县官的姓梁字拆而为联,巧妙应对。县官听了,见他出口不凡,顿时目瞪口呆。
 
        神童难倒李歪才

  古时有个才子叫刘靖宋,自幼聪颖,七岁就善诗对,被人们誉为“神童”。这年,他姑父的小店开张,父亲带他去庆贺。刘靖宋便为小店题写了门联:“石铺大路通南北;砖砌小店卖东西。”门联贴出,顾客称赞。
  乡里的纨袴子弟李富阳,平时自恃有点歪才,常以戏弄别人为乐。乡人讨厌他,叫他“李歪才”。这天,他听说新开店有个小孩会作对联,便走到店里要与刘靖宋比作对联,声言如对不上,就要撕碎门联。
  刘靖宋见了,问道:“先生贵姓?”李富阳傲慢地用联句答:“骑青牛,过幽关,老子姓李。”说完轻蔑地反问道:“你姓什么?”原来,这“老子”两字一语双关,既指道家李耳,又指自己。
  刘靖宋听了,随即反唇相讥,吟道:“斩白蛇,入淞吴,高祖姓刘。”这里“高祖”也是双关语,既指汉高祖刘邦,又指自己。
  李富阳没料到七岁小孩竟如此厉害,但仍不服气。他苦思良久,又出一拆字联:“手摭目来看,看看看,万里长空开眼界。”谁知,刘靖宋稍加思索,随口对上“刀朝土去切,切切切,三斤头颅等闲看。”李富阳挖空心思,半晌无言。
 
        林六隐妙对服都爷

  古时,潮阳县出了个神童林六隐。他出身贫寒,但很人志气,发奋读书,年仅八岁,智力过人。  一天,他到街上玩,听见人们唉声叹气,今天都爷祭祖,来往马队纷繁,即将收割的稻子又被马难吃掉了,今年又得借债了。此时,林六隐挤进人群,比划双手,说:“我们不会与都爷讲理,叫他赔!”
  “赔个屁,乡里的父老兄弟都讲不过他!”一位农民说。
  林六隐插嘴说:“我不信,我找他评理!”他真的跑回家,穿上他当年进书斋读书时的红鞋子,排在马队后边,直上都爷府。都爷府戒备森严,守门卫士见来了个第红鞋的小孩,就喝住:“未成年的鬼仔来干啥?”“来与都爷讲理。”林六隐说。
  “讲理!嘻嘻。讲什么理?”守门卫士说。
  “你不是都爷,与你说有何用。”守卫门士回了话,都爷听说是个小孩,就传令让其进来。六隐不慌不忙说:“谁是都爷?”穿着长衫马褂的都爷说:“鬼仔来干什么?”“和你就事评理。”
  “看你乳臭未干,敢来与爷讲理?好啊!先考够不够资格。若够资格,依你的;不够资格,押出去,活祭祖公。”都爷蛮横地答道。
  “怎么考啊!”六隐不甘示弱。
  “对我三副对子。”“真的?”
  “难道我都爷骗人?众衙役在此作证!”
  都爷府内外,听到都爷与穿红鞋的鬼仔对对子,感到新奇,都来围观。
  都爷出对:“香烟氤氤,如龙翻身。”
  六隐指烛台:“烛火焰焰,似虎翘舌。”
  众人“呵”一声赞赏:“妙对!”都爷眼皮一眨,心一颤,又出对:“早出日头不成天。”
  六隐随口对曰:“晚落残阳没入地。”
  都爷脸色变了,觉得此小孩不简单,就讽刺地吟道:“新姜哪有老姜辣。”六隐不慌不忙,对曰:“老笋不如新尹尖。”
  都爷想发作,又碍于刚才的打赌,只好接受小孩的条件:损坏的庄稼,如数赔偿,并当众令管家照办。
 
         黄策行巧对老师

  郁南县连滩珠冈村,有个有名的老中医叫黄策行,自幼聪颖,勤读博览,七岁善诗对,又有急才,被誉为“神童”。一次,村中私塾老先生曾出一下联考众生,联曰:
  小弟子严冬煨火笼。
  众生面面相觑。时值夏季,天气酷热,黄策行猛见老先生正悠然自得地摇扇,触景生情,顺口答出上联:
  老先生炎夏摇葵扇。
  老先生听罢。连声称赞:“此子日后必定成材,孺子可教也!”
  黄策行十五岁时,一次老先生手指山边正在冒烟的砖瓦窑,出联考他:
  绿水搅黄泥,红天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好个黄策行,骤见门外亭湖波光,琅声答道:
  翠湖凌紫阁,丹渠碧栋,俨浮玉殿金宫。
  上下对句,配合甚妙,老先生喜在心头,当晚留下这位高徒吃饭。这时,圆月临窗,老先生诗兴勃发,随口念道: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老先生念毕,偏爱地用筷子在鲜鱼汤中挟了块鱼肉给学生,黄策行思路顿开,即应道: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黄遵宪巧对箴祖父

  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幼年时聪慧过人。一天,他的祖父黄际升,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当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洋烟后,得意地念道:“龙呵气而成云。”本来,黄遵宪对祖父的这种不良嗜好,早已深恶痛绝。现在又见他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为反感。他便高声对道:“蚕吐丝以自缚。”顿时使得他祖父面红耳赤,也叹服孙儿才思敏捷。
 
        陈梦吉少年敏对

  传说,清朝时,新会县才子陈梦吉,自幼聪敏。一天,塾师招待朋友吃饭,谈到自己学生陈梦吉如何聪明。朋友想试试陈梦吉的才学,指着餐桌上的菜说:“云耳”,用什么去对。梦吉立即回答说:对“风肠”。朋友赞道:“真不愧为神童。”
  陈梦吉十五岁时能背诵五经,老师高文宗曾出一联嘱对:
  破浪自知鱼有翅。
  梦吉应声而对:穿牖谁谓鼠无牙。
  高文宗拍案叫绝,说。“此子才华出众,日后学问增进,定能才压粤海。
 
        五岁孩儿巧续妙联

  相传清朝末期,惠阳县芦岚鲤鱼寨有一秀才,因父母相继去世,家道破落。
  有一天夜里,梦见一鹤发童颜仙人,姗姗来到床前,对他耳语:“观音阁背山面水,是富贵之地,你可去。”第二天醒来,秀才把梦中之事向妻子说了,便举家迁来观音阁经商。观音阁田地肥沃,水运方便,过往商客甚多。经过三年精心经营,秀才果然发迹,成为观音阁镇一巨富。
  这年春节,秀才大摆筵席,宴请亲朋戚友和镇里名流,以示庆贺。席间,宾主频频举杯。秀才心情十分喜悦,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鲤鱼寨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
  可一时间想不出下联来。恰好有一朋友是教书先生,带着五岁孩儿前来赴宴。这孩儿走到秀才面前,彬彬有礼地说:“伯父,让小侄来试续下联,可以吗?”秀才应允。这孩儿随即朗声诵道:
  观音阁观音赐祥地,岁岁福音。
  秀才和众人称赞不已。后来,秀才请了有名的石匠,用大理石凿上这副对联,竖立在大门两侧。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这副大理石对联被砸烂了。
 
        陈挹香巧应对

  清朝末年,兴宁县有一位秀才名叫陈挹香。他天资聪明,看见有钱人家的孩子去读书,就吵嚷着也要上学。父亲见孩子这样好学。只得借钱让他读书。他智力过人,且又刻苦勤奋,终于成为学识渊博、远近闻名、才思敏捷的才子。
  当他参加州考的时候,他与几个同窗来到嘉应州(今梅县)的陈家祠堂里住宿,晚上继续在油灯下温课。房主人也是文墨人,见他几次拿针挑灯蕊,顿生诗意,随口占了一首上联:“庭前灯吐蕊。”刚刚念完,挹香随即对道:“场内笔生花。”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并认为是很好的兆头。应试结果,他果然名列前茅。
 
        王应遇从小善拟佳联

  清朝中叶,距东莞市太平镇不远的厚街乡,出了一个进士,名叫王应遇。他从小就喜爱对对子。一天晚上,王应遇散步到郊外,见天上一弯新月,周围满是散云。他即自拟联云:娥眉月照娥眉豆;鸡爪云遮鸡瓜兰。
  一次,塾师外出,王应遇和同学们将台椅叠起来,爬上去连跳三次跳落地下玩耍。塾师回来见了,便出联句要他们对答,以示警戒,这联句是:三跳跳落地。王应遇不假思索对曰:一飞飞上天。
  王应遇中了近士回乡后,乡人请他为戏棚题对联,王应遇便写了一副戏台联:昔日未登台,世上几人曾识我!今朝初报鼓,场中哪个不抬头?借戏棚而针砭人情冷暖,语言相关,堪称佳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