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郭维峰芸香室:以敬惜字纸之心来藏书(下)

 真友书屋 2015-11-12
韦力 芷蘭齋


书房内景



写字台


话题当然还是从藏书经历聊起。郭院长说,他的爱书经历其实也很偶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他上小学,因为家里没钱,所以不可能买书来读,但是他所住的村内有一家人家内有不少的书,而这个人跟郭院长还有亲戚关系,虽年龄相仿,但这家人中有一个是他侄子辈者,这个侄子好吃但不喜欢书,于是那时的郭维峰就用油条跟此人换书。他印象中,自己换到的第一部书是《米南宫的法帖》,这家人还有一部《康熙字典》,因为部头大,所以不肯换给自己,但由此他记住了“康熙字典”这个名称,最终他还是把这部书弄到了手,后来学校里建图书馆,他就把这部《康熙字典》捐给了学校。可是捐书之后,他却时时想念,于是自己掏钱又买了一部。1950年,他参加了解放军,两次赴朝作战,当兵阶段回家探望时,看到自己心爱的《康熙字典》被继母剪成了鞋样,因为是继母,他也不敢说什么,于是过了些年,他终于又得到了一部。



整柜的书


郭老称,本村那位侄子家的藏书算是他对书感兴趣的源头,而第二个关键事件,则是他在上高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懂古文的老师。他说,抗战期间他家躲避到了河南嵩县的一个村中,他在这个村里遇到了一位同样是城里来避难的老师,在这个村庄期间,郭维峰经常上山砍柴,而当地的山上有一种软玉,他从山上捡回这种玉石,自己学着刻印章,因为刻印章则需要有小篆的字典,于是就向这位老师请教,这位老师都能一一告诉他,他也给老师刻了不少的印章,而老师每次收到印章都夸他刻得好,这让他受到了鼓励,于是更加钻研古文和古字。



整摞的书


后来在当兵期间,郭维峰考上了,而巧合的是,同学中有一个人喜欢读《史记》,于是他也把书借来细看,发现有些字句看不懂,于是就想办法找了有注释的本子来读。至此之后,他就喜欢上了史学,也渐渐地将古书读了进去。



书包上写着名称


聊到自己真正的藏书之史,郭维峰说他有印象者是1956年左右,他在书店里看到了一部《绝妙好词笺》,那部书当时标价1块钱,但他没有这个余钱,于是只要有空,就到书店去翻看此书,直到把这部书看完。因为这本书使他喜欢上了逛书店,因为逛书店也就读到了更多的书,等他收入多起来之后,就时常到书店去买书。



柜顶


在书店买书的经历,那个时候都是平装本,开始买线装书则是郭维峰到医院工作之后的事情,他当时被分到了山西忻州的二八二医院,后来他在那个医院当上了医务处主任,而忻州那个时候就有人摆摊卖线装书,他觉得这些古书很有吸引力,虽然并不懂这些书的价值,但因为喜欢,于是开始大量购买,为了弄明白这些书的价值,他到处查资料,因为懂书,使得那些书贩子都愿意把书卖给他,并且向他请教一些书的价值所在,郭维峰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为此他跟我感慨说,就是因为爱书而不懂书,才让他查了许多资料,也读了许多的书,使他渐渐明白了书的版本价值。



按品种分类


谈到自己的藏书经历,郭维峰说,在忻州阶段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关于一部《资治通鉴》,这部书本是某家分财产时兄弟二人各分了一半,其中一半被某个贩子买了以后卖给了自己,而另一半则归了《忻州日报》的记者,郭打听到这种情况后,找到了这位记者,因为价钱难以谈拢,于是就用了自己另外一部书换回了另一半的《资治通鉴》,但换回来书之后,才发觉这套大书还缺一册。那次换书到现在已过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他也没能配上那册书,但郭院长觉得没有关系,他说自己为了配书,付出了很多的感情,这个感情就是他的最大收获。他还说自己跟许多书贩子关系搞得很好,原因就是他从来都想让对方挣钱,他认为只有对方挣到了钱,才有动力去找到更多的好书,也就会让更多散失在民间的书得以保护起来。



床板下


我们自然又聊到了原晋,因为原晋是我二人正式相识的介绍人,郭院长说,他来到太原后,买书最多的地方当然还是古籍书店,他说自己认识原晋的时候,原晋只是一个店员,他们二人关系密切起来只源于一场收书过程。八十年代,太原有一家人要卖一批古书,有人邀请郭院长去看书,他在那家看到的书的数量之大令他十分吃惊,仅大部头的线装书就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二十四史》等等,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线装书,于是就想全部买下。书主告诉他,已经有人出4万元,郭说自己那就出到4.5万元,书主听到后很高兴,马上就同意了这个报价,于是双方约定好明日付款来拉书。郭院长回去后又细想,是什么人会花这么多钱买古书?几经打听,他了解到是太原古籍书店的原晋跟那家人订下了这批书,郭院长觉得自己不能干跟古籍书店抢书的事,于是就打电话给卖主说自己不要了,最终这批书归了书店。对此,书店后来售出时赚了一大笔钱。事后,原晋打听到了他买到这批书的原因,郭院长的这个举措令他很感动,由此之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再后来,郭院长打听到了那个卖书之人是当地大户人家——渠家的孙子,我马上问他是不是渠本翘的后人,因为我正在写一篇关于渠家的文章,郭院长说可能是如此。



原装原函



版画


因为这批书的事情,郭院长又聊到了他跟古籍书店买书的恩恩怨怨,他说古籍书店的老经理特别不喜欢别人买走他们的善本书,这人的性格也很奇特,特别讨厌当官的人,郭院长在他们店里看中的书,这个店经理有时一放几年都不卖,而不卖的方式就是不标价,但因为相处的年头多,那些年也总算买到了一些古书。



《本草纲目》


郭院长说,他跟琉璃厂古籍书店相熟还是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因为军队里也要跟形势,但却不了解哪些古书可以用来供批判用,郭院长喜欢古书的名气在他所在的部队广为人知,于是他就成为了自己部队购买古书的不二人选。他前来北京,在琉璃厂挑选了大量古书,由此跟一些书店的关系也就建立了起来。我问他,这些关系对他自己的藏书是否有帮助?他说其实没什么,因为那些人大多已经退休了,他反而说,近些年自己有许多的善本得自拍卖会,通过拍卖他才一步一步知道书海之无边,他当年在古籍书店书库中看到的情形,当时以为浩瀚如海,但现在明白,那些书跟古籍拍场比起来,只是很小的一角。



巾箱本


聊到今天的现况,郭院长说,近来已很少买书,主要原因是无处堆放,我说自己并不介意这些,重点的是要拍照下一个藏书家的真实现况。于是,他带着我一间屋一间屋地细细观看,他甚至掀起铺盖,揭开床板,我看到在床板之下的箱体内,也同样是满满的古书,已经达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同时,他还喜欢藏画,有一面墙的大画柜,我本想问他这么大的收藏今后如何处理,但觉得这种问法有些不礼貌,想到这一层,这才真是替老人担忧,我自己的问题还想不好怎么办呢!但郭院长说,他的女儿对这些古书有些兴趣。这对每个藏书家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新刻京本性理大全》


我有时也在想,收藏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心境下,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刨根问底式的追问貌似认真,其实很无聊。郭院长说:“我们都干着自己愿意干的事儿,得到了好书,也得到了朋友,这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还需要怎样的终极结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