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茶经》九之略

 高山仙人掌 2015-11-12

九之略

凡事皆不可膠柱鼓瑟,一成不變,當因地制宜,有權宜之法,茶之採制、煮飲亦然。本節專論在不同條件下採造、煮飲時可省略的茶具、茶器。

水解《茶经》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拍,以火之,則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禁火之時就是前面曾說過的火天---寒食節,與清明前後相連,是採茶制茶的最關鍵時節,而綠茶講究旋採旋制,這是針對小產量的簡約化加工,在茶園中採茶後,蒸、搗後入規成型,直接焙火烘乾,不用茶之具中羅列的棨、撲、焙、貫、棚、穿、育七種設備,其實育是針對後期保存的,似乎不可驟廢,只有那種產量少到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喝完的,才沒有後期保存的問題。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

具列是類似現在茶几一樣的傢俱,或稱茶床。如果是身居山野,以石為茶床,則無需具列。

用槁薪、鼎[钅歷]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

槁薪者,枯木也。

[钅歷],鐺也。左思之“吹噓對鼎[钅歷]”,之謂也。見自在雅集藏南宋鐵鐺,此物自漢代至宋元,一直延續使用,特別適合在山野中,一鐺已包含風爐和釜二者,鐺多用木耳不用炭,所以無需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用於風爐和釜的茶器。

水解《茶经》九之略水解《茶经》九之略
         上兩幅圖為宋李公麟《山莊圖》局部,圖中正在明火煮水的就是用鐺,從此容易看出為何不用其他的茶器

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

若臨水則方便汲取活水鮮泉,可用杓直接去取水入釜,洗滌亦方便,故省去三件水器。

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

五人以下,則一釜水足矣,用茶也不多,所以可以通過慢碾來使茶達到足夠精細的狀態,就可以去篩羅的程

若援藟躋岩, 引絙入洞,於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

如果要在登高探洞時飲茶,則如山之前就要把茶烤熟碾末,用紙帕包好,或用茶合裝好,就不用帶上碾、拂末乃至羅合等茶器。

既瓢、碗、筴 、劄、熟盂、鹺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

如果将常用茶器都装在一只中,就不用都篮了。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只有在城市之中,才必須用整套的茶器,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在城市中煮饮的条件不是最好,而是最差,需要借助的工具最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