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世界糖尿病日 | 这些糖尿病知识你造吗?

 木云三君 2015-11-13
 


 
糖尿病(DM)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将每年的11月14日设为“世界糖尿病日”(后改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下面就来看看世界人民都关注的疾病——糖尿病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一、你知道糖尿病的分型吗?

你肯定脱口而出:1型和2型。(此时小编笑了,就知道你不知道。)事实上,糖尿病共分为四大类: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③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④妊娠期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分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中常见的有: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和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

二、你知道糖尿病的病因吗?

千万别说你知道!因为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着异质性。但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而具有下列特征的人更易患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

2、过度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中老年人;

3、缺少体力活动,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

4、生活习惯不好,尤其嗜肉、吸烟、酗酒者;

5、患有全身性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患者;

6、孕产期妇女,尤其高龄孕妇,分娩过8斤以上巨大婴儿的妇女。



 
3-内图.jpg
 

三、你知道糖尿病的症状吗?

不要说“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实际上这一判断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

1、1型糖尿病(T1DM)

(1)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 ①症状多变: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昏迷,取决于病情发展阶段;②起病急缓不一:多数青少年患者起病较急、症状较明显,某些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③肥胖患者少见:这类患者体型多肥胖,但也不排除肥胖者患本病的可能性。

(2)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 通常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酮症甚至酸中毒。在不同人种中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病因未明,其临床表型的差异反映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异质性。

2、2型糖尿病(T2DM)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为:①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②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③常有家族史;④临床上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等同时或先后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3、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1)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主要临床特征有:①有三代或以上家族发病史,且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②发病年龄小于25岁;③无酮症倾向,至少5年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2)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临床特点为:①母系遗传;②发病早;③身材多消瘦(BMI<24);④常伴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4、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均可认为是GDM。GDM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后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GDM妇女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有若干年后发生T2DM的高度危险性;此外,GDM患者中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糖尿病,因此,应在产后6周复查,确认其归属及分型,并长期追踪观察。



 
4-内图.jpg
 

四、你知道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吗?

可能大家听说过的是眼病(白内障、青光眼、失明)、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和足病(足部坏疽、截肢)。没错,但除此之外还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皮肤病(足癣、体癣)和妇科病(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等。

五、你知道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吗?

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病因治疗。所以强调治疗须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糖尿病综合管理五个要点(有“五驾马车”之称):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1、糖尿病教育

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旨在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并戒烟和烈酒,讲求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2、医学营养治疗

是另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长期严格执行。对T2DM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者,医学营养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

3、运动治疗

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

4、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尽早发现有关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5、药物治疗

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并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5-内图.jpg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生糖尿病的群体日益年轻化,所以预防也很关键。

最后小编提醒:要作息规律,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远离糖尿病!


责任审稿:健康科普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