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街面儿上的牌楼,您都了解吗?!

 强子1963 2015-11-13

老北京城

【讲述你不知道的北京】


牌楼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早在西周时期便有文献记载,后来广泛运用在园林、寺观、宫苑、街道和陵寝上。北京曾是中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昔日北京的主要街道都设有牌楼,除了标明地理方位,它还点缀着这座古都的秀丽与端庄。如今尚且保存的牌楼多位于昔日的皇家园林、寺庙、陵寝之中,而位于街面儿的牌楼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期小编将通过老照片为您主要介绍北京街面儿上的牌楼。

而位于皇家园林、寺庙、陵寝之内的牌楼以及各类店铺门面牌楼小编将择日为您做进一步的介绍。

正阳桥五牌楼

要说北京名气最大的牌楼,当属位于正阳桥前的“正阳桥牌楼”,“正阳桥牌楼”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1935年改建为水泥结构,撤除了戗柱和抱柱,恢复了云墩,1955年,原正阳桥五牌楼被拆除。1996年,曾在原址偏南修建了一座跨街“五牌楼”。2006年前门大街历史风貌修复工程启动,拆除了该“跨街牌楼”,并于五牌楼原址以民国时期老照片为依据,复建了“正阳桥牌楼”。



东长安街牌楼



西长安街牌楼

东、西长安街牌楼位于长安街两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是长安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东长安街牌楼位于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外西侧,即北京饭店旧楼前面,横跨东长安街。西长安街牌楼位于西长安街府右街南口外东侧,横跨西长安街。两座牌楼东西相向,构造相同,皆为木结构。解放后,扩建东西长安街,两座牌楼得到周总理的保护被迁建至陶然亭公园,但在文革时期被拆毁,2011年,陶然亭公园在迁建牌楼基础上复建了长安街牌楼



东单牌楼

东单是北京的一处地名,明正统年间在此建有一座牌楼,位置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北端。1923年,东单牌楼因修建有轨电车而被拆除。



西单牌楼

北京城的建筑讲究对称,有东单牌楼那必然就要有西单牌楼。西单大街商业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西单牌楼毁于战火,日后也没有重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单牌楼在西单文化广场改造中得以复建,重建了昔日西单地区这一标志性建筑,新建的牌楼为不影响交通比历史上的位置向东移了一些。



东四牌楼

东四牌楼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明朝时于该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牌楼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毁于大火,后曾照原样重修。民国年间,为修建有轨电车将东四牌楼改建成主体为混凝土结构的牌楼,并将牌楼各间的跨度和立柱高度相应增加,以应付路口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而牌楼原有的柱冠、石匾等部分依旧利用。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维修了东四牌楼,1954年12月将其拆除。



西四牌楼

西四牌楼是西四的全称,与东四牌楼相对称,西四地区是北京城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繁华商业街。明朝时此地为刑场,明朝统治者之所以处决犯人在繁华的闹市,就是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我们熟知的京师保卫战的功臣于谦(不是德云社的谦儿哥)和明末重臣袁崇焕均被杀于此。1954年该地区展宽马路时,将这四座牌楼拆除。



景德街牌楼

“景德街牌楼”原有两座,始建于明嘉靖时期,横跨阜成门内大街,分立于历代帝王庙围墙的东西两侧,为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1953年因交通改造被拆除。在梁思成、杨鸿勋等学者的呼吁下,牌楼构件、榫卯结构等构件被完整保留,2003年年底,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后,“景德街牌楼”被原样组装,安放在博物馆的大厅中。



国子监街牌楼

国子监街历史悠久,为元代修建大都城时修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及以前,这条街叫“成贤街”,以后改叫“国子监街”。现该街尚保存有四座彩绘牌楼,大街东西两头的牌楼上书“成贤街”。国子监大门东西两旁的牌楼上书“国子监”。在这两座牌楼北侧都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表示对孔子和太学的尊重。



大高玄殿牌楼

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筒子河北岸,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国内目前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明清皇家道观,历史上大高玄殿门外有三座牌楼,东牌楼匾额正面镌“孔绥皇祚”,背面镌“先天明镜”;西牌楼匾额正面镌“弘佑天民”,背面镌“太极仙林”。南面牌楼为乾隆年间复修大高殿时所建,匾额正面为“乾元资始”,背面为“大德曰生”,三座牌楼在1954年12月份因妨碍交通被拆除。现存的南面牌楼为复建。



交民巷牌楼

交民巷这两座牌坊是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宫殿时建造的,清末慈禧太后将其改为“敷文”、“振武”。百姓遂称之为“敷文牌楼”、“振武牌楼”,在民国时期改为水泥仿木重建,1955年因交通改造而被拆除。



金鳌玉蝀桥牌楼

金鳌玉蝀桥俗称北海大桥。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楼,桥西牌楼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楼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1955年牌楼被拆除,桥名遂改称北海大桥。



东岳庙木质牌楼


东岳庙山门外琉璃牌楼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始建于元朝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山门前建有两座木质牌楼,横跨朝阳门外大街。除了这两座木质牌楼,正对山门处还建有一座琉璃牌楼,是明万历时期由太监马谦(大太监魏忠贤的老师)牵头,由三名太监出资,以万历皇上之名建造,五十年后上面的匾额由大书法家、大奸臣严嵩题的字,“轶祀岱宗”“永延帝祚”意思是让东岳大帝永保大明江山,岂知没多久大明就垮台了。东岳庙前的三座牌楼今仅有琉璃牌楼得以保存。



火神庙牌楼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三朝均有修缮。火神庙的山门东向,开在庙的东南角上,面对地安门外大街。山门内外原各有一座木质牌楼解放后扩建马路时拆除,2002年政府开始重新修缮火神庙并于2010年对外重新开放。



节孝祠牌楼

“节孝祠”属官办祠堂,京城分设左、右翼“节孝祠”各一,形制如同左右翼“忠孝祠”。右翼节孝祠在按院胡同,左翼节孝祠在理藩院后的霞公府。该照片中的牌楼便为“节孝祠”牌楼,但究竟是右翼节孝祠、还是左翼节孝祠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清邮政局分局牌楼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清政府着手推广邮政。1895年张之洞上疏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获光绪皇帝谕允。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总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1905年大清邮政局迁至今东城区的(原崇文区)小报房胡同内,该座牌楼便是那时期的产物。



“教忠坊”牌楼

今天府学胡同内的文天祥祠是明朝政府为纪念南宋大臣文天祥所修建,整座祠堂是在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除了建立祠堂,明政府还将文天祥被害的柴市街命名为“教忠坊”。昔日府学胡同的东西两头各立了一座木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


除了木质结构和琉璃结构的牌楼,北京城还有众多石质牌楼(牌坊),比如大家熟知的“颐和园画中游石牌楼”和“明十三陵石牌坊”。在北京的大街上也曾出现过两座石质牌楼(牌坊)



袁世凯登基纪念石牌楼

袁世凯作为一代风云人物,与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16年初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年号“洪宪”。为了纪念自己登基,特在北京的公安街和司法部街北口分别立起两座石牌楼。1950年9月初,在长安街道路展宽工程中两座牌楼被拆除。



克林德石牌坊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北侧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被清军所杀,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略的导火线之一。清廷战败以后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有一款就是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楼。这便是“克林德石牌坊”,该牌坊横跨在东单北大街上,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将该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并将其规模缩小,将匾额改为“公理战胜”。1953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再次改名为“保卫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