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的异同

 藏经阁480 2015-11-13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的异同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
     “古方“金匮肾气丸”与今之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是同中有异,而古、今之“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亦是同中有异,当明确区分之:古方“金匮肾气丸”即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 崔氏八味丸”,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组成。
     今之中成药“桂附地黄丸”,其方药就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桂附八味丸”,此方与古方“肾气丸”方药的主要差别就是将“肾气丸”中的“桂枝”易为“肉桂”,并且稍加大肉桂及炮附子的用量;其主要功能与古方“金匮肾气丸”相同,也是温补肾阳。
      两方功能虽同,但各自的主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其差别就在于方中的“桂枝”与“肉桂”之功效不尽相同。
      古方“金匮肾气丸”中有桂枝,桂枝乃肉桂树的嫩枝,采摘于春天万物萌动之时,得春天生发之气较盛,故有生发宣通之性,而其性温又有温通助阳之功;所以,桂枝与附子相伍可使肾阳得助、咳喘得平、小便得调、阴阳得和。故该方主治肾阳大虚,肾气不足,气化不行,腰痛脚软,肢体水肿,少腹拘急,腹胀成蛊,小便不利,痰饮咳喘、消渴等。
      “桂附地黄丸”中有肉桂,肉桂为肉桂树近根之树皮,辛甘大热,性能下达。甘热可益火消阴、温里祛寒,味辛善行血中之滞,性能下行又能入下焦而补肾阳、引火归元。所以,该方重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王冰),温补命门之火的作用较强;对于命门火衰的虚火上浮,肾不纳气而喘急欲脱,以及下焦虚寒甚所致之腰重足肿、下半身冷重、小便不利或反多,消渴等证候更为适宜。
     现代研究证实,古方“金匮肾气丸”及“桂附地黄丸”皆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谢等作用,可以据证常服。
      今之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是在古方“肾气丸”的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共十位药而成,实际上是南宋医家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的“加味肾气丸”,即“济生肾气丸”,主治因肾阳虚而气化不行、不能运化水湿之证。加牛膝、车前子主在通利小便,车前子可行气分之水,牛膝可行血分之水、又补肾而开少阴之窍;两者相伍,既可利水消肿,又无损于真元之气。故该药主治侧重于肾阳不足、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或全身水肿等证侯。该方对于心力衰竭、肾病等属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古、今之“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虽然同是温补肾阳之品,但其主治有所侧重,所以在遣方用药上,应当选择对症之品,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不要将此3种药物混为一谈。

 

 

谈谈金匮肾气丸
发表者:宁德新 (访问人次:1044)

谈谈金匮肾气丸

宁德新

肾气丸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方由干地黄8两、山萸、山药各4两,茯苓、泽泻、丹皮各3两,炮附子、桂枝各1两组成。本方在《金匮要略》中共5条:

一“中风历节病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秦皇岛市中医院中医消化科宁德新

二“血痹虚劳病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三“痰饮咳嗽病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四“消渴小便淋漓病篇”治“男子失精,小便反多”;

五“妇人杂病篇”治“妇人转胞不得溺”。

综观上述肾气丸所治之证,并无明显的肢冷、畏寒等明显肾阳虚症状,却多为肾气不足,气化不及,小便不利的症状。肾阳虚与肾气虚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畏寒肢冷等寒自内生等症状的有无。肾气虚弱,气化不及州都,则“小便不利”、“转胞不得溺”;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上凌于肺,则“短气有微饮”;水湿下积,湿阻气滞,则“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肾气失于蒸腾、摄纳,则“小便反多”;肾气不足,固摄无权,精微随尿外泄,则易发为“消渴”。“虚劳腰痛、少腹不仁”,也不属单纯的肾阳虚,而是阴阳两虚肾气失于温煦所致。可见肾气丸的功用应是补肾气,利小便。正如张山雷所说:“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足,小便不利设法。”(《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肾气为肾精所化,又离不开肾阳的蒸化,肾精属于肾阴,因此说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所化生的。欲补肾气之虚,必须阴阳并补,二者缺一不可。故方中用熟地补肾阴,用附子补肾阳,二者共为君药。阴阳双补而以补肾阴为主;肝肾乙癸同源,补肝又能益肾,故用山萸补肝肾之阴,兼取其酸涩之能而收摄耗散之精气;脾为后天之本,肾的阴精要靠脾胃的不断滋生和补充,故用山药补脾阴,兼有堤水之意,二者共为臣药,以裕肾阴生化之源;桂枝在本方中一药三用:一是佐附子补肾阳(宋代以前,桂枝与肉桂不分),二是与苓、泽同用,以通阳化气利水,与五苓散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三是与丹皮同用,有活血化瘀之功,与《金匮》桂枝茯苓丸的用法有相似之处。桂枝、茯苓、泽泻和丹皮共为佐药,是针对小便不利而设,有通阳化气、行瘀利水以治标之功。方中有多味药能入肾,故未再加引使药。原方茯苓、泽泻、和丹皮各用三两,与一般“寓泻于补”而泻药用量轻微的方法有明显差别。故本方实为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剂。

肾阳为水中之火,需充足的阴精以涵养之。同时,根据“少火生气”之旨,用少量的桂枝和附子,意在微助少火,以资生肾气。《医宗金鉴》有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若桂附用量过大,反会因其温燥而有“壮火食气”之嫌,且属于补肾阳,不属于补肾气了。方中干地黄、山萸和山药共用十六两,静而补阴;桂枝、附子共用二两,动而通阳,合茯苓、泽泻和丹皮共为十一两,有通阳化气、化瘀利水以抑阴之功,具流动之性。综观肾气丸全方,动静结合,开阖得宜,补阳药虽为补阴药的八分之一,能使生机活泼,却绝无阳微阴盛之嫌,实为补肾气、利小便而设之良剂。若欲用肾气丸方补肾阳,除须加大桂附用量外,还应酌加巴戟天、杜仲、鹿角胶等,其效果才能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