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作者:闲庭信步 初看这篇文章感到标题特别新颖,特别是“四舍五入”吸引了我,读后感觉不错,对我们教师做学生工作特别有用,现把它摘抄下来,与大家共享。 成功教育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一、四舍 1、舍“简单粗暴”。 每当学生有过错,造成某些过错造成不良后果时,班主任要有雅量,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动不动就把学生骂得“体无完肤”,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滥施惩罚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它不仅指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同学面前“威风扫地”,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障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影响教育效果。 2、舍“讽刺挖苦”。 学生犯了错误,往往给老师带来麻烦,有时候还影响班级荣誉,这常常使班主任十分生气。于是,一些班主任在不便体罚的情况下,就对学生冷嘲热讽,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对学生进行精神虐待。殊不知,精神虐待比体罚造成的危害更大。这往往使学生丧失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师生关系僵持,甚至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用真心、善意和美词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才能使他们认识错误,痛改前非。 3、舍“揭老底”。 常常听到一些班主任这样批评学生:“你以为去年的事儿我已忘了?…‘上个月你打架的事儿我还记着………’刚刚写过检查,不出三天,就又犯事儿,真是……”这样批评学生,揭了学生“伤疤”,会使学生“疼痛难忍”。同时,把老帐新帐一起算,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出:我已被老师“盯”上了即使不犯错误,也难改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不如跟教师对着干,看老师能把我怎样?如此下去,师生之间产生对立,何时能让学生转化呢? 4、舍“偏听偏信”。 俗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些主任往往比成绩论“英雄”,当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与差生发生矛盾时,听信“优等生”的一面之辞,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差生,结果加深了老师与差生之间的隔阂。其实,差生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尊重,而不是歧视和冷眼。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关注,讨厌老师的偏见和不公。当老师在调查研究、全面取证的基础上作出公正的“判决”时,他们会在心底里对老师高呼“万岁”,进而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激发起强烈的进取心。 二、五入 1、入情。 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纽带。学生犯错后,大多内心十分胆怯和惭愧,尤其需要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句推心置腹的话,每一束真诚的目光,往往传达着信任和鼓励的信息,给学生以温暖的勇气。特别是批评后进生时,班主任更要付注强烈的感情。在通常情况下,后进生在思想感情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心灵上遭受过创伤或蒙受过各种不幸等。他们与班主任之间存在一种说不清的戒心,总与班主任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是很不容易的,根本的方法是动之以情。只有以热烈真诚的爱、无限的关怀和高尚的师德,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用爱去温暖他们冷却的心,才能使他们在接受批评时,觉得老师“严而有情”、“严而有爱”,从而心悦诚服、改正错误。 2、入理。 中小学生年龄小,世界观尚处在形成之中,看问题往往单纯、幼稚甚至片面。他们常常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对事物妄加评判,即使评判错了,也时常强词夺理,不肯轻易认错。所以在批评学生对,一定要晓之以理,只有以理服人,才能触动他们灵魂的深处,引起他们自省、自责。曾有一段时间,我班吸烟学生较多,虽以“中学生守则”对他们“约法三章”,但收效甚微。经调查得知,吸烟者存有两种心态:一种认为吸烟是一种美,即有成人的风度;一种受社会上“男子不吸烟白活在人间”等错误说法的影响。找出病根后,我把吸烟者集中起来,给他们讲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做才算对得起老祖先等内容,并开设专题讲座,分析香烟的化学成份,例举吸烟的危害。这些内容入理入心,终于使这部分学生对吸烟重新认识,主动改掉了吸烟恶习。 3、入法。 批评还要讲究方法,否则就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会发生犯错学生跟老师顶牛的现象。作为班主任,应当选择最佳切入点,多用迂回战术,避免正面冲突,让学生欣然接受批评。在这方面。老教育家孙敬修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有一次,他散步时看到几个年幼的孩子在攀折小树。他悄悄地凑过去,将耳朵贴在小树上,装作侧耳倾听的样子。孩子们很好奇,问:“老爷爷,你在干什么呀?”孙敬修爷爷说:“我在听小树的哭声”。孩子更奇怪了,又问:“小树为什么哭呀?”孙敬修又凑上去听了一会儿,说:“小树说,它长大后给我们造房子,做课桌、椅子。可是,有人却把它折断了。它长不大了,它很伤心。”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孩子们却惭愧地低下头。可见,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如果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讲究说话方式,注意语言艺术,硬话软说,直话曲说,明话暗说,严话宽说,就会批评如流水顺利“流进学生的心田”。 4、入耳。 对于教师来说,批评教育学生时“打开窗户说亮话”并不一定好,脱口而出的严厉批评式指责,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尽量把话说的委婉些、中听些,就会使“忠言”不“逆耳”,从而更加“利于行”。比如,当你发觉有学生抄袭作业时,可以这样说:“你可能是学习感到困难吧?有困难应当找老师解决,你这样做是不是不信任老师呀?”如此批评,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使学生听起来不觉得刺耳,学生怎能不接受呢?当然,要把话说得中听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加强这方面训练,同时,还要掌握婉言、暗喻、类比、对照等多种修饰技巧。 5、入微。 曾听到这样一段师生对话:老师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这么差,你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不语。老师接着说:“说一千,道一万,依我看还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据老师们反映你课堂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作业也不及时交。”“作业我都按时交了,不信你问问课代表”。“你敢跟我犟嘴?…‘我没有犟嘴。……-·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批评学生没有真凭实据,只是“瞎咋呼”,结果使自己陷入难堪局面。在实际工作中,就有这样的老师,他们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喜爱拿普遍性的问题,对学生盲目训斥,到头来既没有教育好学生,反而引起学生反感。不同的学生会犯不同的错误,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所犯的错误也会有所不同。在众多错误中,也会有一个或几个主要错误。教师要细心观察,只有抓住学生的“把柄”,批评起来,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学生改正起来也会有所适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