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入静

 隐士的书屋 2015-11-17
入静是指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境界。“入静”一词,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条下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如《性命圭旨》上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的禅定状态,即“入于禅定”,故也称禅定。定就是要求将散乱之心念,通过一定的功法,集定于一处。
  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息,寂然无物;更不可能是熟睡的“呆定”。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练功者来说:如果在练功过程中,练功的意念都没有了,就会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况下出现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入静是在掌握练功的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通过练功实践得来的。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每个练功者的情况不问,每一功的情况也不会相同,所以入静有高低、深浅之分,它本身往往又是一种练功体会。而且,入静状态在每—·功中不是都能满意地出现的,它有时偶尔出现,有时交替反复,时间有长有短。对入静要避免追求,因为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杂念,反要千扰入静。
  入静方法 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
  初学入静,最好不要专门去做,只需结合入睡和早晨似睡似醒时可也。躺在床上,闭眼。此时目光自然没有了,但你还能在意念中看到房顶所在的位置,我们不妨将这种``看到"称为``神光",以与平常的目光相区别。对此神光,任其自由活动(固定其于一处即为平常所说的凝视或曰意守)。这种自由,本身就是对白天注意力过于凝视的一种``反动"。如果可能,勿忘勿助于神光焦点球的这种自由运动。时间久了,这种勿忘勿助的水平自然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功夫和智慧。在太极拳里这叫做``不丢不顶"。熟练久了,当心中杂念纷纭之时,神光不去追它们(即它们所发生的位置--物理的、心理的),而仍是自然放松地呆在那儿,这样就好像落叶虽多,但无风,叶子还是要平稳和缓地落在地上。熟练再熟练,神光焦点球不断放松,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白天那种小小的局部,做到此时,房子里的你仿佛睡在露天的野外,与宇宙同大。
  要问,这些做法有什么用,先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具体之用,起码你可以看到,它是人类心理学中的基本现象,所以这些做法如果有用的话,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省这些基本现象后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而不是一上来就``意守丹田",或者更好一点像陈撄宁、胡海牙提倡的``听呼吸"、``皮肤呼吸"之类。这里的方法,是提倡先去体会``自然",体会够了,也就懂得,也就会偶尔地主动一下,弄出点``用处"来。
  其中最基本的现象或道理仍然是``测不准原理",即
    眼停频率×焦点球体积=常数

也就是说,当焦点球越小之时,眼停频率越高,如此自然不会心里安详了。反之,若想心理安详,必然是应该往眼停频率变低、焦点球变大的方向上发展。由此可知,一般所谓的``意守丹田",眼睛凝视于身体中极小的区域,一是不能让在白天已经凝视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精神返还自由,二是不符合心里安详之原理。所以对初学者而言,应该往精神与宇宙同大那个方向上练,即睡觉时感觉上不是睡到狭窄的房间里,而是睡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但对于练习有素者,丹田小小的区域,其实在其视界中是无穷大,正是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境界。那个时候当然也能够符合心里安详之理。
  练好了以后,有了相当的经验,这应该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然后可以开始两种练习,一为晨醒之时,一为白天之时
  1、初级: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对杂念有所控制,能按本功法要求,进入良性诱导,一念代万念。
  2、中级:在初级功的基础上,对外界干扰基本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体放松,呼吸绵绵而深长,自感若有若无,常出现轻,重,暖,痒等感觉。
  3、高级:在中级功的基础上,口鼻呼吸渐微,若有若无。身体出现浮,轻,飘,若存若亡。神气相凝,不自觉进入虚,融,空之境,功后犹如熏香沐浴,身轻神悦,思维敏捷,达到最佳境界。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
  一、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
  神志方面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体感方面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层意识方面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人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
  体感人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入静?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不碰南墙不回头。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的、劳神费力的入静次数多了之后,偶然的就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于是偶然的放下了,于是偶然的入静了。
    偶静阶段的身心体验是:我终于休息一次了。很舒服、很轻松。
    但是,由于“偶静”通常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学者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能偶然入静”的道理,因此,“偶静”常常不稳定,往往是“这一次静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4、“摸门”阶段
    “偶静”次数多了,学者自然就慢慢悟出道理了。于是,当杂念再起时,既不会“跟着它走,忘记入静了”,也不会“提起精神,跟它斗争到底了”,而是“冷眼旁观、如同闲看云聚云散”,“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了”。
    “摸门”阶段的标志是:每一次静坐都能入静。
    “摸门”阶段的身心体验是:功中“识神渐驯、杂念渐少”;功后,神充气足。
    到这阶段,神经衰弱、失眠能彻底痊愈。
    5、“动触”阶段
    由于身心渐静,平时感觉不到的身心活动,于是就渐渐浮现出来;于是,学者会自觉“功中,五感特别敏锐”;于是,各种“动触”渐次发生。
    在这阶段,不能对任何“动触”感到惊奇、害怕、喜欢、留恋,而应“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的对待。
    如果能以如此态度对待,则各种“动触”会自然的“依次的从无到有,然后又依次的从有到无,最后一切归静”。
    在这阶段,一般的疾病都能渐渐痊愈。
    6、“初静”阶段
    当所有“动触”停息后,就进入了“初静”阶段(或叫“初定”阶段更恰当)。
    其实,所有“动触”彻底停息的实质是“五感停息、意识泯灭”。
    “胃病的人,早已习惯了胃酸分泌不足的‘胃环境’。这时,如果猛然的给他改善胃酸的分泌,反而会使他不适应”。同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五感停息、意识泯灭”的常人来讲,他很习惯“五感潮涌、意识起落”的身心环境,反而对“五感失灵、意识泯灭”的身心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当终于走到“五感失灵、意识泯灭”那一刻时,他会感到特别的、莫名其妙的恐惧。这就是前人戏称的“初夜恐”。
    7、“见性”阶段
    “初静”经历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不害怕了。于是,就逐渐进入了“见性”阶段。
     “见性”阶段的标志是“心(性)光显露”(即见元神)。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光”,意指“发生于‘心地’的、五感混同的、没有大小的、没有方位的、不知道在那里的光”,而不是那种“眼前的、只有光感的、有方位的、有大小的、能知道在那里的光”。
    虽然,通过观“眼前之光”可以导人入静,从而最终的验证到“心地之光”,但究其实质,那种“眼前之光”依然只不过是一种“动触”罢了。    
    见性光时,虚室生白。在修道人的主观感觉上,就好象黑暗中醒来,突然发现天快亮了一样。明明是黑夜,但修道人却觉得屋里是亮的。因此,祖师们对见性光的描述还有一句话:黑地引针。的确,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穿针。呵呵,这可不是比喻,而是实际的身心效验。
     另外,由于“心地之光”是“没有方位的、五感混同的”,因此,到达此境的修道者“能同时‘看’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东西和动静(即声音)”到这时,修道者才能彻底的明白,为什么“音可以观”。
    到了“见性”阶段,修道从此就算是真正入门了。虽然以后还有功夫,但修道者已经可以自己修行,而不用事事请教师父了。
    所以,我讲到这,就不讲了。

 

如何训练入静

“入静”是修禅的首要功夫,从入静的深度和进入“入定”阶段的快慢,可以发现此人功夫的深浅。下面专论此门功夫的一些训练方法。
  “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和发展中,这里的静是指相对的“静”。人是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在于人体本身的除旧更新、新陈代谢。因此,动是基本的,“静”仅仅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而已。
  入静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调整人体的身体生理功能,使达到人体内的“内气——真气”“内劲——元阳”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调动元阳,蓄炼内劲,适时外发,内外一致”的人体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状态。这种融洽,是天地精气和人体精元互通,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修炼。
  而初学者的入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只要能做到克制杂念,减弱思维活动,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称作是“入静”。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指出其练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导。入静的练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练者,杂念较多,这是自然现象。有些平时不大想起的事情,静坐时也想起来了,甚至童年中的遥远往事,也会隐约浮现,历历在目。听到旁人的讲话,思想被牵引过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联想。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所想的事情,会逐渐地由远而近,由多到少。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杂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别的事,这时即使听别人的讲话,也不会引起干扰和联想,逐步达到只闻其声而不知其意。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达到初步的入静阶段。这个阶段中,就会出现:思想全无杂念,意守似有似无,形态姿势形巧舒适。然后,若现若无逐步消灭,自觉有我无我,气血流畅,浑身浩然,犹如太空飘渺,几乎不知自身之所在。如此,初步之功夫存矣!
  每个人在初练时要达到入静的阶段,其进度的快慢,程度的深浅,时间的长短,均与各人的神经类型、年龄、所处环境、实际经历、体质好坏等许多因素有关。当然,要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这同静坐时间的长短,静坐前的准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静坐要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
  为了使初练者掌握入静的方法,下面介绍十种初步的入静方法和一种中级程度的入静方法,以便使初学者在入静不佳的情况下选择使用。
  1.入静十法
  (1)默念法:当静坐时杂念较多时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如“松……”“静……”“松静……”“松静消杂念……”“身体安静……”以上例句,择一而用,念时不出声,尾声拖长,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静坐中出现的急燥情绪而引起思想分散和具体情况,默念“不要急……”“慢慢练……”,字数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六个字(不宜超过)为适量,以助入静,以此来替代那杂乱的思想。
  (2)数息法:在练功时,默念呼吸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一,二,三,四……”从一至十,从十至百,用单纯的默念呼吸来转移杂乱的思想,有帮助入静的作用。逐渐杂念没有了,数念也逐渐地被自己忘记,渐渐地进入安静阶段。
  (3)数字法:在杂念丛生,上述手段失败时,可以用这个方法,即反复默念“一,二,三,四,……十”,念时不能太快,太快了会影响入静,反而起副作用,要在心中默念,音调要由高到低的似带弧形,长而柔和,但千万不要出声,如此由一到十,反复默诵。这一办法,过去有人用来做催眠,当可用在此以助入静。
  (4)自训法: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办法,当上述三种入静法均告失败,一般是暂不练功,把功收掉在下一次再练习,不予勉强。本法是用一些扪心自问的话来激励自己,如“修禅威力无量,勤修苦炼坚持内外合炼……”“自持三尺剑,斩尽九丈妖”等等,或用自己喜爱的名句、名诗,默念默诵。这是由一次入静过渡到另一次入静过程中,控制杂乱思想的另一手段,使之达到渐渐入静。
  (5)天地存一物法:在自然界有的一些单调音响,如轻微的机器声(夏天的电风扇的嗡嗡声),秋天的唧唧鸣叫的草虫声,吱吱的小鸟叫声,淙淙的流水声,雨打檐瓦声……总之,在自然界中一切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均能有助于入静;而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只存到这个声音的寄托上,如天间只有此物了。
  (6)忆音法:如果在静坐时,用“天地存一物”法,无声音可寄托,那么静寂无音的境地本来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还是不能入静,又找不到一个可借的物音,那就可以用回忆的办法,用“天地存一物”办法中的那些声响,在自己思想中占一个位置,使这些良性的单调、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在自己意守部位回荡,使人感到轻松自在。用意不可牵强执着,仿佛若有若无,逐步达到入静的目的。
  (7)反想法:入静是要求人们不想事物。但是,在不能入静,杂念丛生时,不妨因势利导,如回忆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特别是亲身经历中的感受最深,最有回忆意义和趣味的事。如祖国名胜古迹,一次值得欣慰的纪念,和朋友的一次畅叙谈心,远方的友人,等等,但这千万要注意只想某一件事或物,不要牵涉太多,仅只圈定在一个最佳的镜头,否则,更进一步引起暇想,那就再也不能入静了。这主要是用突出一点来抑制其他的杂念。
  (8)视物法:这也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办法,将自己最喜欢的物件,如:美丽的花朵,可爱的雕塑像,名人名画,玻璃缸的金鱼,等等,放在前面,眼睛微微张开,含情欣赏,这也能带来导致入静的良好刺激,使思想逐渐入静下来。等到杂念已悉尽消除时(或至少逐渐减少而不是接连出现时),可轻轻闭上眼睛,逐渐着意意守物景,以达到入静的阶段。
  (9)诱导法:有的初练者,每次练,一练就是杂念,一坐下来,杂念比不练还要多,几乎有不能练之势。这时,可以用此法,此法同“视物法”以及下一法“自然法”均为诱导性质的准备法。一开始静坐时,从头发尖、耳朵尖起一直到脚尖慢慢松下来,并念单一的“松”字音。也可借助电唱机、录音机在旁边发出的语言诱导,如“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松下来……”等,练者以这样的指令,有顺序地去做,步步引入,于自然中产生相应的共鸣,就会很快地被诱导入静。
  (10)自然法:在自我难以入静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在意守部位,一般在丹田(一般指脐下一寸半)的位置,升起一轮明月,此月分外皎洁;或自身置于一桃花村中,绿树成荫,落英缤纷;或在美丽的青岛之滨的海滩中游泳,置身于涟漪荡漾的万顷碧波中。在做这些暇想时,悠然自得,静坐者面带笑容,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融化在这些意象和事象中。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导到自我入静的境地。
   2.入静“六字诀”
  入静办法很多,以上例举的十种仅供禅修者参考。为了使禅修者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这里介绍一种中级的修炼法“六字诀”,这是佛教“金刚禅”中的秘传之一。在过去各派有所流传,但并不广泛,因于理论上并不完备。
  所谓“六字诀”,即是读“嘘,呵,呬,吹,呼,嘻”这六个字。是金刚禅功的发声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金刚禅的发声,武、医、儒三家各取所需加以利用,但均未得全貌,医家就只用了这六个字,六字六音,并在书上有所阐发,但是综观社会上的一般修炼者,却并不依这六字去练,这正是理论上不完备,实践上无法坚持和深入的表现。
  再将“六字诀”的练法介绍如下:
  “嘘”读“虚”音;“呵”读“喝”音;“嘻”读“西”音;“呬”读“丝”音;“吹”“呼”和原来读音相同。在练习时,注意呼吸,各个音都应在呼吸的“呼”时读出来,读音应不发出声音,而且忌出音于口鼻,在呼时慢慢地读,拖长音至结束,再缓缓地吸气续念。
  这个六字诀,可以单独练一字,也可以六字全练,单独练一字,每练二三十次即可慢慢入静,六字全练,每练七八次即可。
  单练法,可区分季节来练:
  春练“嘘”字(春属木,配属肝,可有强壮肝脏的作用);
  夏练“呵”字(夏属火,配属心,可以强壮心的作用);
  秋练“呬”字(秋属金,配属肺,可有强壮肺腑的作用);
  冬练“吹”字(冬属水,配属肾,可有强壮肾脏的作用)。
  练单音后,应接着练“呼”和“嘻”,这两个音很重要,因为“呼”属脾,脾脏机能旺盛,对其他内脏有所助益。“嘻”属三焦,主通达全身气脉,对清理气血有很大帮助。
  练习六音,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单纯为了健康。
  同时连续练习六字,则应按以下顺序念读:呬,吹,嘘,呵,呼,嘻。“六字诀”可以在练自然桩动作时练习,每次练毕都应做调理功夫,做搅舌叩齿,鼓漱吞津,气自归元的收功方法。
  总之,“六字诀”在诱导入静时,其入静的速度是很快的。这里仅此略叙而已。


入静修炼要诀

入静的三层境界无论站桩、打坐,都要求松静自然,也就是要做到--入静(行拳要求是动中求静,属行功)。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入静的三层境界
    无论站桩、打坐,都要求松静自然,也就是要做到--入静(行拳要求是动中求静,属行功)。
  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入静是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入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随着修炼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初学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容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酸、麻、痒、动等感觉。(初期的八触现象,切不可当回事,认为有工夫了,切记切记!)
  对于初炼者或层次较低的人来讲,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修炼方法,它仅能使纷坛的杂念得到收敛,拴住“心猿意马”。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切不可着相执著,否则会妨碍人静的深入发展和功力的增强,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人静阶段。
  第二步:遗其欲,澄其心。达到中级入静阶段。入门易,入化难,要进入静境,绝非易事。炼功者经过初级入静阶段,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纯之心,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贪欲,游思多不觉。法在于止观,收心入内,修心自虑,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断尽烦恼,安定心神,关掉分别心,直至进入佳境。这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修到无我方是法,行到无心方入道。
  修炼入静,是个慢功夫,长功夫。往往一念刚息,杂念又生,但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要获得心灵的解脱,就要做到见景不生情,见物不动心,也就是说心不要被景物所牵,解脱就是你找到永恒的生命。所以,在修炼中,要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眼不斜视,耳不旁听,人耳即流的态度。《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澄心而自清。”灭欲自然清静,神凝气聚,真气足而神自灵,凝神聚气,全在清静。无所求无所欲,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气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无成矣。宁心无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渐臻上乘。
  遗欲澄心,这既是人静的好方法,也是功力的一个飞跃。修炼到这个层次,炼功者就会一念圆融是太空,立清*之玄要,心身飘浮,一灵独存,真气勃发,会不断出现各种景象,即由热到光,由光到象,美景现前,万物在动,超出自然力,返观内照,内景外现,可见到众象。如闪电、流垦、长虹、旭日、钩日或五彩缤纷的光亮,嗅到奇异的香味,甚至看到佛像。出现身外有身,或听到有人在讲话等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景象,都是功态下,人体自性所为,本性的反映。炼功者,对一切景物要不惊不奇、不追求、不贪恋,以防人魔。一切特异现象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和作用,切不可神秘化、更不能宣扬封建迷信,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的解脱,得到宇宙的真谛。
  第三步:修德行贯全程,达到高级入静状态。入静到高级阶段,炼功者主要是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和引发特殊效应。修德是练功修为的根本原则,炼功的成败,从根本讲,就是看道德修养得如何。有志求功学道者,不但应修身,更应修德。古人曰:“三千内功易成,八百外行难圆。三千内功,修身也,八百外行,修德也。”修炼者只炼功不养德,像一边蓄水一边开闸,只养不炼则切断活水源头,无以济事。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从它的含义上讲,德就是得。养德则功进,无德则功损。道德是灵魂的力量,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简而言之,修德不炼功,到老一场空,炼功不修德,心定要着魔。道门名联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吗。
  养德的关键在行德上,只有想法还不行,要有恒心去行德。《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此炼功要和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每时都要想到并且做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好事,至少做一件好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修德还要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淡化名利,讲究社会公德。只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也就“人若慈悲何须让,心本平和不用忍”了。行道在悟性,行德在善命。德增功进,步入高层次境界时,生命灵通与宇宙交换信息的灵敏度增强,智慧广大,使人“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步,获得宇宙间的更多的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善德其实质是调整体内能量的过程,由此纯净身心,唤念本性,消除本性。德高能转化为透明的精妙体,修炼成人的本性,同化为宇宙特性和规律的真正高尚的人。


入静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人静是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人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随着修炼气功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初学气功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容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麻、痒、动等感觉。

对于初炼者或层次较低的人来讲,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修炼方法,它仅能使纷坛的杂念得到收敛,拴住“心猿意马”。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切不可着相执著,否则会妨碍人静的深入发展和功力的增强,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人静阶段。

第二步:遗其欲,澄其心。达到中级入静阶段。入门易,入化难,要进入静境,绝非易事。炼功者经过初级入静阶段,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纯之心,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贪欲,游思多不觉。法在于止观,收心人内,修心自虑,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断尽烦恼,安定心神,关掉分别心,直至进入佳境。这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修到无我方是法,行到无心方人道。

修炼人静,是个慢功夫,长功夫。往往一念刚息,杂念又生,但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要获得心灵的解脱,就要做到见景不生情,见物不动心,也就是说心不要被景物所牵,解脱就是你找到永恒的生命。所以,在修炼中,要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眼不斜视,耳不旁听,人耳即流的态度。《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澄心而自清。”灭欲自然清静,神凝气聚,真气足而神自灵,凝神聚气,全在清静。无所求无所欲,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气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无成矣。宁心无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渐臻上乘。

遗欲澄心,这既是人静的好方法,也是功力的一个飞跃。修炼到这个层次,炼功者就会一念圆融是太空,立清*之玄要,心身飘浮,一灵独存,真气勃发,会不断出现各种景象,即由热到光,由光到象,美景现前,万物在动,超出自然力,返观内照,内景外现,可见到众象。如闪电、流垦、长虹、旭日、钩日或五彩缤纷的光亮,嗅到奇异的香味,甚至看到佛像。出现身外有身,或听到有人在讲话等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景象,都是气功态下,人体自性所为,本性的反映。炼功者,对一切景物要不惊不奇、不追求、不贪恋,以防人魔。一切特异现象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和作用,切不可神秘化、更不能宣扬封建迷信,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的解脱,得到宇宙的真谛。

第三步:修德行贯全程,达到高级入静状态。入静到高级阶段,炼功者主要是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和引发特殊效应。修德是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炼功的成败,从根本讲,就是看道德修养得如何。有志求功学道者,不但应修身,更应修德。古人曰:“三千内功易成,八百外行难圆。三千内功,修身也,八百外行,修德也。”修炼者只炼功不养德,像一边蓄水一边开闸,只养不炼则切断活水源头,无以济事。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从它的含义上讲,德就是得。养德则功进,无德则功损。道德是灵魂的力量,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简而言之,修德不炼功,到老一场空,炼功不修德,心定要着魔。道门名联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吗。

养德的关键在行德上,只有想法还不行,要有恒心去行德。《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此炼功要和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每时都要想到并且做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好事,至少做一件好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修德还要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淡化名利,讲究社会公德。只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也就“人若慈悲何须让,心本平和不用忍”了。行道在悟性,行德在善命。德增功进,步人高层次境界时,生命灵通与宇宙交换信息的灵敏度增强,智慧广大,使人“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转同步,获得宇宙间的更多的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善德其实质是调整体内能量的过程,由此纯净身心,唤念本性,消除本性。德高能转化为透明的精妙体,修炼成人的本性,同化为宇宙特性和规律的真正高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