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全国课标卷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老刘tdrhg 2015-11-17
对全国课标卷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邓木辉

 

摘要:多年来,全国课标卷存在结构布局不当、考查内容重复、难易极不均衡、表述用语欠规范等方面的不足。从2016年开始,高考将逐渐统一使用全国课标卷,这会使全国课标卷的这些不足更加彰显,会使其副作用更加突出。故全国课标卷亟需在调整布局、调整内容、均衡难易、规范用语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本文在这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全国课标卷;不足;改进建议

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教学中,通过做试卷及讲评试卷,深感全国课标卷(指语文卷。下同)在结构布局、考查内容、难易均衡、表述用语等方面存在不足,亟需改进。为此,笔者撰写过《全国课标卷亟需改进》一文,呼吁改进全国课标卷[1]。但现在全国课标卷的诸多不足仍然存在,没有改进。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从2016年开始,高考将逐渐统一使用全国课标卷。随着使用全国课标卷的省市不断增多,这些不足将会更加彰显,其副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故更需改进。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改进建议,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调整布局

全国课标卷主客观题混杂,而主客观题混杂不利于考生答题。有做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经历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客观题对思维的精准性与深刻性要求较高,答题准确率与答题顺序紧密相关;主观题对思维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要求较高,答题准确率与答题顺序关系不大。客观题与主观题对思维的不同要求决定了答题顺序有讲究:一般应该先做客观题,后做主观题。客观题只在“是”与“不是”中选择,没有弹性空间,对思维的精准性与深刻性要求较高,故只有在精力充沛时去阅读材料和解答题目,才能阅读得细致,思考得深刻,理解得准确,选择得正确;而在做主观题后才去做客观题,此时已头昏脑胀,材料都很难读进去,也就很难做到深刻思考、准确理解、正确选择。主观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阅读可以“模糊”甚至“忽视”某些说法,解答只要符合思路和要点即可,有的开放性试题(如探究题)思路和要点都不受限制,言之成理就行。关键在于能总体把握并合理概括,且能恰当地组织语言,使表达简明通顺有条理。这些能力相对稳定,答题不因精力好而答得特别好,不因精力差而答得特别差;即是说,无论何人,他的主观题答题能力不因答题顺序而相差多少。可见,原全国大纲卷先客观题后主观题的结构顺序符合考生答题思维特点,有利于考生准确答题,而全国课标卷主客观题混杂不符合考生答题思维特点,不利于考生准确答题。

因此,建议课标卷采用先客观题后主观题的结构布局,将语言基础知识客观题调在前面。客观题应以考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可增加一些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常识。现代文阅读题如果要用客观题形式考查,应选择表达平实的实用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因为相对于表达含蓄的文学类文本,这两类文本可能更适宜于用客观题形式考查。应注重科学性与严谨性,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整体把握,而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变化说法、设置陷阱,因为这不符常态合阅读实际,没有考查价值。如果为体现试卷形式的多样性而仍然考52的多项选择客观题,建议对符合答案要求的两项等额赋分,而且符合答案要求的只是两项而不是现在的事实上的三项,因为现在的52多项选择客观题,其3分、2分、1分的赋分,实在不能清晰量化,无法讲清楚得分的依据与理由(具体理由以下详细展开)。

二、调整内容

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有重复。必考题的第一题是“现代文阅读”,选考题的第三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第四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虽然名称术语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现代文阅读”。虽然考卷要求考生在第三题与第四题之中选择一题作答,但无论考生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都是“现代文阅读”;虽然第一大题的阅读材料可能是实用类文本,可能是论述类文本,可能是说明类文本,但无论阅读什么文本,本质上都是“现代文阅读”;虽然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客观题,而第三大题或第四大题的第(1)小题是52多项选择客观题,但都是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实质性要求相同,即都要求思维具有精准性与深刻性,注意细枝末节说法的变化。这些,造成了考查内容的重复。

课标卷不仅考查内容有重复,而且选项赋分不合理。无论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有一道52的多项选择客观题。它根据“最符合文意”“符合文意”“部分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完全背离文意”设置ABCDE五个选项,虽然只允许考生选两项,但可以得分的选项有三项,评分标准根据选项的“正确程度”依次给3分、2分、1分。按理说,试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答案应该只有两项且两项赋分相同,两项应该完全正确,因为只要选项不完全正确,就应该不是答案;同理,试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两项”,答案应该只有两项且两项赋分相同,两项应该不完全正确,因为只要选项不完全正确,就应该是答案。然而,讲评试卷让师生大为困惑: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难以量化区分选项的“正确程度”,难以准确认定哪项“正确”得多一些该多给分,哪项“正确”得少一些该少给分,即难以量化区分“最符合文意”与“符合文意”,难以量化区分“符合文意”与“部分符合文意”,难以量化区分“部分符合文意”与“不符合文意”,难以量化区分“不符合文意”与“完全背离文意”;同样,要求选出“错误的两项”,难以量化区分选项的“错误程度”,难以准确认定哪项“错误”得多一些该多给分,哪项“错误”得少一些该少给分。恰恰相反,有时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有的选项因为有一小点错误而不能得分,有的选项即使有不少错误也会得1分。而评分标准根据答案的“正确程度”或“错误程度”依次给3分、2分、1分,教师讲评试卷很难在数量和性质上说清楚选项得分的依据,只好说“答案如此,尊重答案”。这岂不荒谬!

因此,建议课标卷调整考查内容,做到科学考查。笔者曾撰文指出: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科学性较差,故第一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可以去除[2]。由于52的选项难以精确量化其“正确程度”与“错误程度”,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52客观题也可以去除。如果为体现试题形式的多样性而仍然考52的客观题,可将52客观题调在客观题部分,同时将赋分不等值的52变为赋分等值的52(每项3分),且真正是52而不是53,以避免因难以量化“正确程度”或“错误程度”而难以解释不同得分的尴尬。

三、均衡难度

课标卷难易不均的问题十分突出。课标卷选考题第三题与第四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大多数情况下设题相同,即第(1)小题为52多项选择客观题,第(2)(3)小题为整合理解主观题,第(4)小题为开放性探究主观题;但难易不均:“文学类文本”表达相对含蓄,较难理解作答,总体难度大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据杨林战《实用类文本除了选考还能怎么考?》一文披露:宁夏2009年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得分为17.18,而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得分为15.172010年前者更是高于后者5分之多[3]。另据苏盛葵《暗藏玄机,稳中出新——2011年课标卷简评》一文披露:新课标卷2008年、2009年、2010年文学类文本试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40.510.33,而实用类文本则分别为0.660.550.65[4]。故做高考卷,考生大多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又据杨林战《实用类文本除了选考还能怎么考?》一文披露:“2010年高考,广东60余万考生中选择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就高达46万多人。”[5]另据茹清平《现代文阅读选考题分析与思考——以20132015年新课标Ⅰ卷为例》一文披露:“2013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选做的试卷为10742份,占总数的2.7%,平均得分为9.77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飞虎将军陈纳德》,选做的试卷为392936份,占总数的97.3%,平均得分为17.8分,两者分数相差8.03分”[6]。两者得分差别如此之大,大大降低了考试的效度、信度与公平性。选择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比例差别更大,基本失去了“选考”的目的与意义。这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应该引起命题者思考!做高考模拟卷亦然,即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实用类文本。批阅试卷还发现:有的学生两篇都读,以便比较难易后作出选择,但这浪费了时间;有的考生摇摆不定,难以取舍,时而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时而做“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也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后面的答题。

因此,建议课标卷调整考查内容,均衡考查难度。由于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各有特点,两类文本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选考不同的文本较难均衡难易;尽管有的省市注意均衡两类文本的难度,但难易不均的问题一直存在。故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取消第一大题的“现代文阅读”,不设选考题,将选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变为必考题,要求考生两题均答。这既没有增加阅读量而又考查了考生阅读两类文本的能力,可避免考生因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的问题,对考生一视同仁,对考生更为公平。

四、规范用语

全国课标卷的表述用语为:第Ⅰ卷  阅读题;第Ⅱ卷  表达题。第Ⅰ卷大题号的表述用语为: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名句名篇默写);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第Ⅱ卷大题号的表述用语为:五、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熟语、病句及衔接连贯的客观题);六、写作。

全国课标卷的卷类(Ⅰ卷、Ⅱ卷)用语及大题用语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妥:

首先,关于“阅读”。何为“阅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看(书籍、报刊),并了解其内容。”《教育大辞典》解释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学原理》解释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这些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属性:看、读文本,获取知识与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阅读”,因为它们直接考查了临场读文本答问题的过程与能力。但将“名句名篇默写”归为古代诗文阅读”,也将其叫“阅读”,这似乎不妥,因为它只有临场的“写”而没有临场的“读”。或许有人会说,默写是考查平时阅读的结果,与阅读有关,也可以叫阅读。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写作也与阅读有关,能叫阅读吗?这里,“临场读文本是构成“阅读”的关键要素,缺少了这个要素,不能叫阅读。

而且,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极为不妥。“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古诗文阅读”而言,它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不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我们知道,所谓“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等,是有人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称谓的“不恰当”而使用的替代性术语。然而,何为“文学类文本”?何为“实用类文本”?何为“论述类文本”?三者能否并列?不能。“文学类文本”一般指文学因素较多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对其认定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但“实用类文本”指哪些?“论述类文本”指哪些?“论述类”是否属“实用类”?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乃至写人记事的散文等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课标卷将其列为“实用类文本”)?这些,理起来简直是一团乱麻,正如笔者在《新课标文体分类不科学》一文中所指出,它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课标卷未使用“论述类文本”的称谓,但在“现代文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常考查“论述类文本”。

其次,关于“表达”。何为“表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百度百科解释为:“用口说或用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这些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揭示了“表达”的本质属性: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句子仿写”“句式变换”“改正语病”等是“表达”,因为它们属于“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但将“熟语运用”“句子运用”“句子排序”的客观题正误“选择”归为表达”,这似不妥当,因为它们只有“选择”而没有“表达”。或许有人会说,“选择”是考查“表达”的结果,与表达有关,也可以叫表达。这种说法也很牵强,因为“选择”并没有临场“表示”什么,算不上“表达”。这里,“临场表示是构成“表达”的关键要素,缺少了这个要素,不能叫表达。

因此,建议课标卷规范表述用语。最简单的做法是采用全国大纲卷的做法:标明卷类的“第Ⅰ卷”与“第Ⅱ卷”后均不用表述语,各大题也只用题号而不用表述语,各小题明确表述题目性质与答题要求。这样能避免卷类及大题表述语并列不当与包含不当的逻辑错误。如果卷类及大题要用表述语,可以用“第Ⅰ卷:选择题”,然后在大题号中用“语言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假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要用选择题考查);可以用“第Ⅱ卷:非选择题”,然后在大题号中用“现代文阅读”(在小题号中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或者“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在小题号中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这样也可以避免卷类及大题表述语并列不当与包含不当的逻辑错误。两相比较,笔者更倾向于全国大纲卷卷类及大题不用表述语的做法,因为它更简洁明快。

全国大纲卷全部是必考题,可避免考生因选择犹豫而浪费时间的问题,也可避免选考题容易出现的难度不均的问题。全国大纲卷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查的是实用类文本(包括论述类文本、说明类文本)的阅读,相对而言,这类文本比较适宜用客观题考查(但应注意科学性与严谨性);全国大纲卷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主要是散文)的阅读,相对而言,这类文本比较适宜用主观题考查。现代文阅读用两类题型考查了两类文本,没有全国课标卷容易造成的重复问题。

当然,大纲卷也有不足:多年不变,题型僵化(参见《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的创新》)[8];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文字游戏化,设题不严密(参见《亟待改革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9],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国课标卷是对全国大纲卷的扬弃与创新。然而,毕竟因为使用时间不长,全国课标卷并非尽善尽美,仍有不足,还需改进。总之,为很好地发挥考试的正导向作用,试题命制更要科学、严谨与规范,需要将现行课标卷加以完善,使其布局合理、内容适宜、表述规范。有感于此,不揣浅陋提出以上建议,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参考文献

[1]邓木辉. 全国课标卷亟需改进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44.

[2]邓木辉. 评现行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54.

[3]杨林战.实用类文本除了选考还能怎么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32.

[4]苏盛葵.暗藏玄机,稳中出新——2011年课标卷简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刊),20117.

[5]杨林战.实用类文本除了选考还能怎么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32.

[6]茹清平. 现代文阅读选考题分析与思考——以20132015年新课标Ⅰ卷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57.

[7]邓木辉. 新课标文体分类不科学[J].教学与管理,201412.

[8]邓木辉.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75.

[9]邓木辉.亟待改革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J].语文建设,20126.

原载《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5年第10期总第4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