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仁善邻

 wps0321 2015-11-17

亲仁善邻

李济通

我们在说一个人接近好人,善待左邻右舍时,会用亲仁善邻这个成语。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其实,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717年5月11日,郑国进击陈国,大获全胜。而郑国所以伐陈,则完全是因陈侯的傲慢无理造成的,可以说陈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原来,在郑伐陈之前,卫国公子州吁,杀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己作了国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州吁对内残酷镇压敌对势力,对外则联系有关各国,准备进攻与之有隙的郑国。此时,适逢宋国的宋殇公即位,宋的弟弟公子冯逃亡郑国。郑国本想送公子冯回国,不料州吁弑兄夺权后,却借口此事,联合宋、陈、卫、蔡等国,进攻郑国。虽然这五国兵强马壮,曾围郑都五日,但在郑国的顽强抵抗下,最后无功而返。州吁也因此被卫人所杀。让人遗憾的是,为了睦邻友好,化敌为友,郑国曾在进攻的前一年,派人赴陈,请求与之讲和,重归于好,但被陈桓公拒绝了。大夫五父规劝桓公说:“亲近仁义而和邻国和睦相处,这是立国的重要法宝。国君您应该答应郑国的请求啊!”然而陈桓公却说:“宋国、卫国才是真正的祸害,是不能招惹的。而小小的郑国,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他这种欺软怕硬、不辨是非、倒行逆施的错误行径,到头了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左传》作者在评论这件事时,语重心长地说:与人为善是不能丢失的,恶同样是不能任其滋长的。这就像陈桓公那样,他助长了恶而又不思悔改,最后导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最后他想挽救,但为时已晚,也未必能办得到。正如《商书》说的那样:“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意思是说,恶的蔓延,如燎原的大火,不能靠近,也不能扑灭。作者的这番言论,可以说立场鲜明,极富哲理。当然,也是因为郑国的正义行动,不仅击败了傲慢的陈国,也得到了《左传》作者的同情和褒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