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愿望,叫“追随”

 江山携手 2015-11-18

昨天晚上,我拿起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看到书名,我就在想,不管里面写的是什么,本身“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句话就让我眼前一亮。是啊,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我跟谁学了?说实话,不说有什么行动,就是这方面的意识都没有,所以,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除了年龄大了十岁之外,其它方面没有什么质的变化,能够回想得起来的,并且能够让自己多少有些激动的东西太少了,虽然生活得很坦然、很自在,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一种内心的虚弱和遗憾涌上了心头。

我本来可能就是一块当教师的材料。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段时间,我并没有什么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没有刻意地做些什么工作,也就是在尽力地把每一节课上好,把日常该做的事情做到位,仅此而已。不长的时间,学生都非常喜欢我,我也就越教越来劲,结果可想而知。我任教初中数学的第二年就成了全县数学教师中的骨干,成了县级数学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人之一。就这样,不知是领导的偏爱,还是自己有点培养前途,各种荣誉都向我走来。全市第一批 “教坛新秀”,最年轻的市级“优秀教师”,县级“十大杰出青年”,市级“教学研究标兵”,省级“优秀教师”等等。我的工作到了这种地步,如果再往前走一点,如果有一些自己个性的东西,如果心中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果我成了哪一位教坛明星的追随者,那么就可能没在现在的虚弱和遗憾了。

在这期间,我在工作中学习了、思考了、研究了,也进步了,但我知道,我所做的这些都是些“应急”性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具体问题,对自己没有一个方向性的要求,心中没有“偶像”,没有目标,没有一种“品牌”意识。视野不开阔,思想不活跃,慢慢地让自己成了一个典型的“井底之蛙”。

闫学老师因为她长期跟着苏堆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痴迷地追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脚踏实地地工作着,所以,她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她成功了。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应该有更大作为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不能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在我们的井口上没有一只能引着我们走出这口井的小鸟,我们没有像闫学老师那样“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正如她在这本书的自序里写的那样:“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你想追随着他,想看看他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他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是的,我爱他,我要做他那样的老师。”

人生的愿望有很多,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愿望叫“追随”。

确定一个吧!朝着心中的灯塔,向着光明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