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中国传统短兵之——剑与匕首

 RK588 2015-11-18

前些日有帖子提到中国古代肉搏短兵的话题,很多朋友表示关注,限于立论的荒谬,大家并没有展开相关资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洒家不妨整理些许相关材料,供大家围观,探讨,就当抛砖引玉之作。因为种类繁多先从剑与匕首类开始吧。


抛开旧石器时代不谈,率先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是石制匕首。当时还没有“剑”的概念。其时,石制(含玉制)骨制贝制的矛头刀箭镞都有不少。偏偏没有“剑” 。《管子》地数篇里说道“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此剑甲之始也”明代《物原》也认同此观点。说明剑是在石器时代以后,出现金属制品才产生的一种武器。其根本原因应该在于金属的高强度,高延展性,可铸性提供了石器所不能达到的材料,才产生了剑类武器。其后在铜器时代,剑类(匕首)开始大放异彩。闲话不多说,先丢几个文物上来。


这个“夏代匕首”是陈经所藏。是否确认为夏代。到不是很清楚。


羊首铜剑(商后期) 1961年河北青龙出土

上图的殷商铜剑,短小精悍,颇为精美。剑身如同矛头呈三角状,中有剑脊。这很值得注意。


后来周朝青铜器获得比较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剑和匕首类武器也有了更多的出土文物。譬如下面几个: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了一柄短青铜剑,挖掘报告中认为它是匕首。全长仅有27厘米,较为细长,装柄处有两个圆孔留做固定剑柄之用。


就铜器时代中国出现的剑类早期特征多数为矛头状或尖锐“双锋铜片形”一般短而扁平,配插在腰间。


综合我国进入铜器时代的时间,和早期剑类出土文物的形制,可以推断中国铜剑并非是西北民族流入,而是由本土矛头或匕首逐渐因材料和工艺进步演化而来。具体还有一些出土文物也可以佐证此论。


譬如中国此时期独有的管茎铜剑。这类铜剑的剑柄如同一个圆管,里面是中空的。颇类似矛头,方便插入木柄。很可能直接是矛头类演化成剑后留下的风格特征。这种剑茎经常有布索缠绕,或者装饰上铜箍铜圈。挪威远东古物博物馆藏有一柄此类铜剑,其圆筒状柄类内部用青铜圆片填塞。这种剑的剑格一般就是平光薄片,整条剑刃包括柄,格都是一整块金属制成,多数都是短剑。


在波斯日本丹麦挪威等地也出土过类似的空管柄剑,不过都是后世作品。形制上到也有相仿之处。


中国秦朝以前铜剑出土数量非常多,时间跨度也很广,物理分布几乎遍布全国。从时间上大致分类可以分为

1 : 早期的矛头状或铜叶状无脊短剑,多扁平短小。

2:有剑脊无管柄,类似瘦长矛头状铜剑。

3:剑柄剑格初具形式,剑柄略短而剑身较前加长的铜剑。其形制具备了周代剑的基本特征。

4:铁器出现后的铜剑,柄格脊清晰分明,剑身加长,制作精美,装饰以宝石和花纹。


单就形式而言,整个周朝跨度的铜剑花样繁多:

一 : 实茎有凸箍者格(腊)扁平成斜方形,整剑由一块金属制成,柄首做圆盘状防止握持脱手。多有装饰。长度较短,一般在50厘米左右。 《考工记》所记桃氏剑“腊广二寸有半寸(周尺),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周礼六两半为一锊],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锊,下士服之。“

按考工记来算最长的也不过69厘米,中士剑57厘米

巴黎瓦尼克所藏山西北部右玉出土铜剑正是此类,长53CM,有黄金白玉绿松石装饰,并缠绕金丝,相当华美。



二:空茎剑。前文讨论中华剑类渊源时多有描述,图片亦见前文。不多说了。

三:圆茎无腊或空茎有凸箍者等等。类似前两种杂交。一般没有什么装饰,亦无甚花纹。出土量不少。放少许文物图自行观察吧。


1 安徽凤台县出土 58.9厘米

2河南固始县出土 68.7厘米

3河北宣化出土 三棱 61.3厘米

4 鄂尔多斯出土 51.6厘米

均藏于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 ,形制各异。混杂有一二类特征。

四 : 扁平如叶细茎无腊无首者。由整块青铜铸成,形制极其简单,几乎无柄,仅有细茎穿孔留做固定。无腊无格,剑身或有剑脊,脊两侧伴随凹槽。出土量极多。

如下图1~2

1安徽芜湖 长69.6厘米

2 安徽寿州 长34.65厘米

3 34.5厘米

4 28.65厘米

5河南固始县 长52.8厘米

6安徽霍邱县 长 43.65厘米

7河南光州 32.4厘米。

均藏于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


五: 另有其他形制或类匕首者。 皆见上图3~7

额外补充一些同时期的耳首,环首剑。

日本出土的中国铜剑,刃36.5厘米,柄长12.3厘米。属耳首剑。

清陈经所藏周制环首铜剑《求古今精舍金石图》

冠首剑。西方称为菌首。


好了。这出土文物也摆了不少了。如此看来周朝时期剑应该是普遍装备并且大量使用的。那么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辅助证明呢?当然有。剑又是以什么身份什么功用出现的呢?我们慢慢看下去


我们还是先看文物,一切都从实物说起


上面的图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这是1935年在河南汲县出土的战国铜鉴上所刻录的“水陆攻战纹”其中所描绘的细节正是各种场合下的作战场面。可以清晰明确的看到,几乎每一个参战士兵的腰间,都配备着一柄短剑。其装备之普遍由此可以证明。无论是弓手,戟兵,车兵还是浆手,人人都装备了短剑。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短剑不仅仅作为长兵器和远射兵器的辅助防身武器使用,而且作为剑盾兵的主要武器出现在上图中。


这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证明了短剑在战国时期既可以作为主要武器装备给剑盾兵,也可以作为辅助防身之用装备给其他兵种。


《释名》里提到“剑者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这应该是从辅助角度说明了剑的运用。但是如上所述,随着工艺和材料的进步,剑同样也作为主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成为部分步兵的主要装备。


那么步兵是如此。水战也是如此。古代战争的骄子,骑兵呢?

我们再来看一副图。

上图乃是 洛阳金村出土战国铜镜上的骑士执剑刺虎纹。 清晰明确毫无疑问的证明了,战国短剑同样是骑兵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并且作为主要武器出现在搏斗之中。


那么具体短剑是如何佩戴的呢?

上图左是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配剑铜人。其铜剑挂于腰间左侧,应是方便随时拔剑。这也是其后多数时期剑器的佩戴方式。


上图右是根据1960年山西侯马出土的陶范翻制的东周人像。其短剑配备在腰间背后的位置。应该是为了方便驾车 向前弯腰而做的改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秦陵兵马俑御者形象上。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此类短剑的运用方式。

此时的短剑因为剑身短而材质硬脆,不便劈砍而适合直刺,故称为直兵。

《晏子春秋》卷五“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中记述崔杼杀齐庄公后,武力胁迫诸位将军大夫盟于大宫“有敢不盟者,戟勾其颈,剑承其心”又言“曲兵钩之,直兵推之。”这就清晰的描述了短剑的运用方式。刺杀要害,对敌人造成致命一击。


当然特殊情况下,这种长度略与匕首相同的短剑,也可以用来投掷伤人。譬如荆轲刺秦王之所投掷匕首。虽以匕首为名,但是杀伤方式却一样是直刺为主。所以事败之后,鲁勾践曾经感慨“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意思就是荆轲这货没好好练习剑术,所以刺杀木有成功,实在是可惜可惜。当然他一向看不起荆轲发此言也是正常。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短剑跟匕首的运用有类似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