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管理的诸要素中,位于第一位的要素是人,同时,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中的弹性是很大的,很多东西是无形的,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人的价值观扭曲、思维方式不科学,如果没有人的主动精神,没有和谐的工作环境,那么我们的工作只能表面化,必然导致低效或无效。而在培养人的主动精神方面,我们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很多工作是制度管不了的。 比如教师的备课。学校可以制定备课制度来规范,但真正有意义的备课,我们就无法用制度来约束了。有的教师可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把教案写得非常漂亮,但他有可能的抄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有的教师他可能为了备一节课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从表面上我们又无法判断他到底下了多大功夫,这其中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有用文化来感染。在《人民教育》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校长写的关于学校买教案的事,就是因为在一次学校进行的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的教案不合格,在这位教师追问下,让校长下不来台,引起了这位校长的思考,做出了学校向教师买教案的决定。这件事,应该引起思考的是,学校管理中的标准式的量化到底有多大价值? 再如教师的教学研究。我向来的观点,有效的教学研究绝不是靠制度来达到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对教师们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研究要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这里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行动,所有这些都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教师都可以应付了事。你要教师写教学反思,你要多少,他可以交多少;你要教师出成果,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拿成果,让你管理者难以为计。 还有像教师的工作方法,教育思想,教学艺术等等,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用制度来管理。相反,如果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过于理性化,机械地按制度办事,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比如工作实绩考核,这是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做的一件大事。首先肯定做这件事是必须的,不可能回避,但是我们绝不能死板和固执,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这个策略主要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可能有些校长在这方面就有深切的体会,每到考核时,都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出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由于长期的过于理性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使我们的工作的诸多环节过于“一致化”“公式化”“数字化”“机械化”,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甚至某些地方挫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漠视了温情的人性,忽略了教师潜力的发挥,有时会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僵化,削弱了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由此我们意识到:一味强调共同遵守铁的纪律、一味强调将业绩与工资挂钩、过分用罚款、末位淘汰等带有威胁性质的手段来管理教师,无疑把从事高尚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等同于机器。因此,我们提出了尊重教师的自由、情感、需求、信仰和个性的设想。我们认识到教师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管理者必须相信他们的自觉性、自尊心、责任感、业务能力和道德良知。我们要求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特点,更新管理者自身素质,摆正自己的位置,理解教师的疾苦、忧乐,为教师愉快地工作创造条件,做到“既严格要求教师,又尊重、信任教师;既有管理者的统一意志,又要使教师个个心情舒畅;既要求规范,又鼓励创新和形成教师的个人风格”。 因此,我在我的管理实践过程中,我不太喜欢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说事,有些同志把教师工作中的一些过错或失误都上升到职业道德问题,让很多教师比较反感。特别是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感觉到教师的很多权利得不到保护,教师的地位得不到提升,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教师们还在两头不见天的工作着,大多数教师深感身心疲惫,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给教师们更多的温暖和阳光,给教师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让教师们得到身心的舒展和愉悦。我在做校长期间,我就特别注重学校“人气”的培育,在2002年全县初中教学工作会上,我就以“运用非理性思想,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为题,交流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我又以“培育主动精神,追求有效管理”为题在大会上发言,得到了与会校长们的广泛认同。 目前,杜郎口中学就是全国农村学校文化管理的成功典范。崔其升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听说你们学校没有制度,学校是如何管理的?”崔校长说:“只有在没有秩序、没有标准,教师的思想混乱的情况下,学校才需要制度。秩序建立起来了,就重在自律了。什么问题上了墙,其实就是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在我们学校,不是说学校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能够马上被发现,并且马上能得到解决,所以,学校就不需要成文的制度了。”虽然崔校长没有说是用文化在管理学校,其实他告诉我们的就是文化管理的通俗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