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是时候培养自己的品牌了!

 释疑616 2015-11-19

导读:之前不是说自己多牛多牛吗?每天有多少患者是冲着其名气来的吗?怎么出了医院就担心没患者了呢?


作者:焦巨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段时间,一位医生集团的创始人讲了个故事,令界哥印象深刻。


  该创始人和一位知名三甲的高年资医生谈加入其体制内医生集团的事,无须辞职放弃体制内的好处,仅为多点执业。


  但该医生依旧顾虑重重,最后一句话把该医生集团创始人给问倒了:你那里有患者吗?


  事后,该医生集团创始人谈起此事大为感慨:之前不是说自己多牛多牛吗?每天有多少患者是冲着其名气来的吗?怎么出了医院就担心没患者了呢?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经典话题:患者到底是认“和尚”还是认“庙”。


  那么中国人看病到底是追随名医还是名院呢?不可否认,没有名医的医院很难称得上名院,因为最终看病的还是医生,所以患者自然亲睐名医。


  什么样的医生才算名医?钟南山?郎景和?胡大一?现实是,这些顶尖名医是绝对稀缺的资源,如果看呼吸疾病都找钟南山教授,心血管疾病都找胡大一教授、霍勇教授们,不太现实。


  因此,就需要更多不同层次的有一定品牌的医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但现实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医生将品牌贡献给了医院,共同造就了一座座名院,但却牺牲了自己的品牌价值。患者也自然大多数是奔着名院去的。


  而当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春风拂来时,大多数医生都面临着一个严酷的现实:离开名院,就等于没了患者。


  窗外的风景美不美?举个例子,知名血管外科医生张强离开体制后,不说收入,就是交税的税单都数字惊人;一位眼科医生在沪上一家私人诊所执业,一年下来税后还有200多万的收入。


  然而许多医生一旦离开了公立医院,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也就等于没有了“票房”号召力,日子将过得很艰苦。


  于是我们看到,面对解放医生的口号,大多数体制内医生并不愿FOLLOW,别说自由执业,就连多点执业也不感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倡导大幅提高医生收入,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有可能吗?界哥以为几乎没有可能。


  为啥呢?我们的医生现在大多是事业单位编制,也就是体制人,给医生大幅涨工资,那教师怎么办?都大幅涨工资财政又受不了。


  因此,医生群体要想拿到合理的阳光报酬,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是必由之路。


  不仅如此,医生资源流动还是大势所趋。君不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启动了吗?可预见的是,未来五年到十年内或迎来公立医院改制浪潮,许多医生将失去“铁饭碗”,去接受市场的检验。但说到底,还是医生品牌问题。


  令界哥感动的是,一些已经走出体制的大医生,放下了体制内“朝南坐”的架子,开始注重服务、注重品牌宣传,也因此迎来了事业的新生。


  因此,界哥提醒医生朋友,是时候考虑培养自己的品牌了!至于怎么培养,多留意那些在多点执业、自由执业道路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同行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