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用人学问之二

 老刘tdrhg 2015-11-19

 刘备用人一二三

    刘备是非常重视仁义的,投靠刘备的人才除非触犯法律或在战场上战死,大都不会死于内讧。

相比之下,曹操老是猜疑臣下,孙权也曾经逼死过大臣,给人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刘备这种忠厚仁义的用人准则从创业之初贯穿到建立霸业。他一生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是像有的人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功臣最终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备以仁待人,很多人才欣然前往,而且多有善终,所以人们愿意为他卖命,帮助他成就大业。刘备限于自己的条件,在选人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质量,他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有卓越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的人中之龙。读一下《三国演义》,我们就会发现,刘备人少,但似乎拿出一个就是个一等一的大将,不像曹操,人才虽多,但是突出的并不多。这与刘备自己资本有限是相关的,他没有什么资本,所以养不起那么多的谋士将领,于是他把资本用到关键的人物身上,收拢了当时的精英人物,有效地弥补了人才不多的缺陷。

    刘备用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懂得体谅下属,能够宽容下属的缺点。张飞脾气火爆,关羽骄傲自负,庞统相貌丑陋,他都可以包容,想办法取其所长、容其所短。我们上文提到的张松,他见刘备的时候,刘备就不以貌取人,而是派赵云带领人马在半路上迎接。刘备、诸葛亮等人也在荆州城外迎候,待张松礼遇有加,热情款待。张松深感其德,交出了益州的地图,还自告奋勇地充当内应,不断地向刘备报告益州最新动态,为他取益州立了大功。后因事泄,张松被刘璋杀了。但由于张松献图,加之有张松及其好友法正等为内应,使刘备较为顺利地取得了西川。

    刘备非常大方,有很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满足人才各方面的需求。刘备对有功之人,一向出手大方。平定益州后,刘备重赏有功的诸葛亮、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可以说丰厚得很。他也注意满足人才对于事业、社会地位的追求。对于五虎上将,刘备通过封侯,让他们分管五大军区,各自给予了事业上的定位,让他们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同时,刘备对于主要的文臣武将,皆封以将军,满足他们对名位的追求。他汉中称王的时候,封关羽为荡寇将军,张飞为征虏将军,许靖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法正为扬武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其他进位将军的有几十人。这让人们认识到只要能投入刘备门下,不论出身高低都有充分的机会出头,从而使得众心所向,愿意为他卖命,这种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当然,刘备用人也有缺点,他总是让老将挂帅,不敢放手使用新人,最后导致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有人把这些归罪于诸葛亮,其实作为最高指挥者刘备也是难辞其咎的,最终导致五虎将凋零后,姜维等人能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灭亡。

晋元帝司马睿

树形象,靠王导

司马睿本人素来也没有什么威望,资历不深,要经营江南,就一定要取得这些江东豪门的支持,可是江东名士根本就没把他当回事,没人到他府里参见。司马睿心里着急,但是毫无办法。还是王导足智多谋,他为了帮司马睿立住脚跟,首先把在扬州做刺史的堂哥王敦请到建康,壮大了势力,然后两人策划了一下,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场面来打破僵局。在永嘉元年(307年)三月三日,是当地的禊节。王导让司马睿坐着人抬的“肩舆”出行,参观这项在水边去除不祥的祭礼,其实也就是让司马睿主动参与江东士族的集体活动。王导和府里的幕僚侍从骑马随从,大讲排场,一队人马前面鸣锣开道,然后王导、王敦以及其他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队伍整齐威严。这一招果然有效,因为这一天江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很受震撼。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纪瞻等人,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都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便一个接一个地站在路旁,拜见司马睿。树立起威风以后,王导又让司马睿去主动结交这些江东名士。他说,顾荣、贺循在江东名望最高,如果接纳了这两个人,其他人就都会顺从了。司马睿就让王导亲自去请,两人也应命而至。司马睿便任用顾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一切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意见;任命贺循为吴国内史,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对二人加以重用。江东士族一看顾荣、贺循都去做官了,于是不再装清高,纷纷归附,逐渐拥护司马睿的统治,为东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后来,由于战乱扩大,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大批南渡,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劝说,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一百多人吸收到了王府中,扩大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并且许以高官厚禄,保证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使土著与侨民各得其所,有效地巩固了地位

从用人的角度看,这句话倒可以看出司马睿是很善于用人的。他选择了王导作为自己的主要辅佐大臣,甚至愿意和他共享天下,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总可以看出他用人是非常有眼光的。司马睿没有其他的长处,在王室的地位也不高,但是他选定了王导之后,用人不疑,言听计从。王导劝说司马睿南渡,他就南渡,避开了祸乱,能够从容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南渡以后,他听从王导的各项安排,顺利地坐上了皇位。不夸张地说,他完全依靠王导得到了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得一人而得天下,司马睿幸甚!,祖逖的抱负虽然宏大,但是与司马睿的战略规划确实存在冲突。他不能为司马睿所用是有原因的。 司马睿晚景不佳

    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后,开始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了,他起用刘隗、刁协为心腹,力求削弱王家的势力,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最终全面铲除王家势力。王敦决定先发制人,从武昌起兵击败刘隗,进入建康,杀死了刁协。王导还是很忠心的,他极力劝说王敦退兵武昌。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家的势力,渐渐忧愤成疾,于是卧床不起。之后,他又想用司徒荀组牵制王家势力,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便病死,司马睿非常忧伤,病势加重。公元322年,司马睿病死于建康宫中的内殿,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睿死后庙号中宗,谥号元帝。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  晋武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主张节俭,但是天下统一之后,逐渐开始奢糜挥霍。灭吴后,他将吴国的数千宫女都收入皇宫,盖了很多宫殿,把这些人分派到各个宫殿里居住。他叫人做了一辆大车,车上装满了佳肴美酒,用绵羊来拉车,他就坐着这羊车在后宫四处乱逛,羊车停到哪里他就在哪里过夜。聪明的宫女为了获得恩宠,就把羊爱吃的竹叶和食盐洒在自己门前,颇为成功。到了后来五千宫女都学会了,于是到处竹叶,遍地食盐。晋武帝还公开买卖官爵,供其奢侈淫乐。有大臣指责武帝说:“东汉的桓、灵两帝,还知道把卖官钱入国库,而当今皇上却把卖官钱入私家,可见当今皇上,还不如桓、灵两帝。”晋武帝认为东汉和曹魏的灭亡,与宗室力量太弱有关,所以即位之后,大封宗室为王,任命诸王统率兵马各镇一方,并拥有地方的军政权,以藩卫王室。结果却适得其反,各宗室形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互相倾轧,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死后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迅速灭亡。

    司马炎三十岁的时候当了西晋的开国皇帝,他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结束了三国时代,统一天下。他其实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开国皇帝,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父祖的功业,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史家称他“坐享父祖之业”,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有用人惟亲的缺点,一开国就分封同姓诸侯,给西晋埋下了灭亡的隐患,并且他也有赏罚不均的毛病。不过他知道重用有才能的人,从而统一了天下,因此司马炎的用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有功之臣自然要封赏,这方面,司马炎又做得不够好了。他为了稳定人心,把孙皓封为归命侯,并赏赐大量东西,随降的吴国朝臣和大族也都封了官。这样做是很正确的,但在如何封赏自己人的时候,他就出了问题。平吴的王和王浑开始争功,闹了起来。按说,王首先打下了石头城,应该功劳最大,但是王浑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又和司马炎是儿女亲家,所以司马炎偏向了他,结果王浑被封为公,王却被封为侯,弄得一些大臣纷纷为王鸣不平。司马炎为平息众怒,只好回过头来给王再升官加赏,十分狼狈。而那个极力阻挡灭吴的贾充,司马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极力安抚,并给了他食邑八千户的赏赐。司马炎的赏赐不均就体现出来了,这是他用人方面的昏庸之处。

这个哭字,实际上就是用真情招揽贤才的一种方式,曹操曾经两哭典韦,三哭郭嘉,可以说也是一个善哭的高手他们有人公开反对曹操的方针政策,有人不满曹操的权势,屡次制造麻烦,有人讥讽曹操的为人,开一些过分的玩笑。结果曹操从政治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除掉了他们。曹操的这个做法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人政策是以维护曹魏统治集团利益为底线的。. 从总的方面看,曹操的确是一个用人的高手,只是我们在学习他成功经验的时候,也要适当注意他的失误。

 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白手起家,除了顶着一个宗室皇叔的帽子之外,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本,能够建立蜀国,关键就在于用人。刘备用人最大的诀窍就是以情动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老觉得刘备动不动就哭,人家说他是哭出来的江山,是颇有根据的。不过他的眼泪可不是白流的,每一滴眼泪都产生了极大的绩效.

 刘备用人最经典的还是“三顾茅庐”,这可以说得上是他一生最出名的事情。诸葛亮当时也许真的不想出山,但是刘备真的是诚心诚意,不顾风雪,三次来到茅庐请人,并且态度端正,对诸葛亮毕恭毕敬,极大地满足了诸葛亮的虚荣心。最终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给他提出了《隆中对》,奠定了刘备的立国纲领,指明了他事业奋斗的方向。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备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掌握了实权,各种军事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乱加干预,可以说是将身家性命交给了诸葛亮,自己甘心做好后勤队长。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他继承父兄基业,在赤壁之战、袭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及平定交广等重大战役中都获得了胜利,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孙权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曹操曾经高度评价孙权,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对孙权很是推崇。而孙权早期的用人艺术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值得我们今人好好揣摩

 属下争功,领导者要善于调节利用,往往能变成好事。孙权就善于运用这种关系,充分调动甘宁和凌统的积极性,让他们把才能用在积极建功上,而不是用在窝里斗上。同时要注意保护属下的安全,争功心理有时候会让手下容易犯险。孙权特别注意这点,凌统第一次出战,他派吕蒙接应,到甘宁劫营,他派周泰接应,凌统再战张辽,他和甘宁观战,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手下的安全。而且他善于利用时机,弥合二人的矛盾,可谓非常善于用人。

 无怪乎,东吴的大臣看完这封信后大都大惊失色,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要员,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力主投降曹操。孙权听了大臣们的意见之后,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去上厕所。在属下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下,领导者最好暂时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广泛地了解属下的看法,这对于正确决策是非常有益的。之后,鲁肃跟了出来,鲁肃是孙权极为信任的大臣,孙权一看见他就明白他要跟自己说悄悄话,便拉着他的手问道,你有什么话吗?鲁肃马上劝说孙权不要投降,因为张昭等人投降可以保有富贵,而孙权则生死难测了。孙权听了,很是赞同,这才第一次表态,表示了对那些大臣的失望,同意鲁肃的看法。得到孙权的这个表态后,鲁肃放开了胆子,劝说孙权调回周瑜商议大事。周瑜是个抵抗派,回来后马上召开了第二次战前会议,明确自己的态度之后,孙权不再给那些反对的大臣犹豫的机会,而是迅速决断,拔出佩刀,砍断了面前的桌子,大声宣布,不管文臣武将,有胆敢再说投降曹操的,就如同此桌。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属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必须作出决断,否则很容易引起属下意见分歧,发生内讧,并且在关键的时候,不能陷于属下的纷争之中,而必须乾纲独断,作出决策

   在整个过程中,曹操对四个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个杀之,这是因为高顺虽然也是大将,但是分量不够,还不投降,杀了他又可以对敌人起到警示作用,所以毫不犹豫地杀了;一个极力挽留,因为是老相识,还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挽留他不仅因为陈宫确实是人才,也能展示曹操重视感情,不忘恩负义的形象,即使得不到陈宫,也可以打动其他的手下;一个犹豫,吕布确实是一员虎将,杀了自然可惜,可是吕布人品太差,所以最终在刘备不怀好意的提醒下,还是选择杀了他,这样一来虽然失去了一员虎将,但也减少了可能的危险,对于自己的手下,也有警示作用;最后是张辽,因为张辽确实是一员虎将,并且忠义,可以放心使用,同时通过他,又可以招降其他人,表示自己不赶尽杀绝,所以曹操用礼遇、感情将他招降。

 “佛心天子”的优容政策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纷繁复杂。梁武帝萧衍是南朝第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他击败南齐最后一位皇帝,建立梁,定都建康。梁武帝很讲孝道,待人以慈悲为怀。他博学多才,是个文章高手,对阴阳、骑射、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处理政务也很勤勉,每天四更就起来工作。自从信佛以后,长期斋戒吃素,不吃鱼肉,每天只吃一顿饭。他也很节俭,身穿的布衣,头戴的帽子三年不换,被子盖两年才换,对待宫中太监,也像对待宾客一样。按说他也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用人过分宽容士大夫,姑息养奸。尤其到了晚年,他又爱亲近、任用奸诈小人,用人不善,结果发生了侯景之乱,断送了大好河山。

    梁武帝非常重视手下大臣的团结,以为只要团结就可以应对一切了。他维护团结的措施最终成了姑息养奸,值得我们今人吸取教训。

    他当了皇帝后,大封自己的亲属为王,并且诸王都掌握实权,只要他们不造反,剩下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白日杀人,夜行抢劫,甚至变节投敌,他也不依法严惩,顶多是哭着训诫一番。对于百家士族,待遇比不上诸王,但也是备受优待。为了满足世家大族人口繁衍,都想为官的心理,梁武帝还令吏部尚书徐勉改定官制,将九品改定为十八班;又增设镇远、抚北将军十品,分二十四班,大大增加了职官的数量;同时将行政区划变小,广设郡县,甚至一个乡就可以设州建县,以扩大容量。接着他委派官员专门负责搜罗、推荐士族人士,请他们出来做官,享受俸禄。这些职位权力十分有限,但世族也就要个名位,并不在乎这些,因此很多人十分满意。而大量官员的存在,总要养着他们吃饭,吃得不好还不行,所以梁武帝这些措施产生的负担实际上最终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

苻坚就是淝水之战中惨败的那个前秦的皇帝。淝水之战之前苻坚非但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史上难得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不久,苻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苻坚高度重视王猛,把他当做一颗草丛里的珍珠,曾经说到自己和王猛“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异苻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王猛也是得遇明君,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苻坚就把自己建立基业的希望寄托在了王猛身上,一下子就封王猛为中书侍郎,又怕其他人不服气,就先派王猛到地方上锻炼一下,让他出守始平。  淝水之战以前的苻坚时刻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并且气度宏大,敢于用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史书上说他曾“命牧伯守宰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察其所举,得人者赏之,非其人者罪之。由是人莫敢妄举。而请托不行,士皆自励;虽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不用。当是之时,内外之官,率皆称职;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盗贼屏息”。可以说对他是盛赞有加,称其为一代英主。

魏孝文帝最出名的还是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革吏治,实行俸禄制。北魏立国之后一直没有建立完善的俸禄制度。军事将领和官吏的收入,先是靠战争掠夺,后来官吏们又靠搜刮、贪污、经商等,他们贪得无厌的搜刮和贪污,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针对这种情况,魏孝文帝于太和八年(484年)正式下诏实行俸禄制。施行俸禄制以后,北魏官吏掠夺、搜刮和贪污的行为就丧失了借口,魏孝文帝便大力惩治贪污,整顿吏治,处死了很多高官,就是他的亲舅舅李洪之也因为贪污被他赐以在家自裁。

    推出俸禄制度之后,魏孝文帝坚决予以贯彻执行,对于不称职的即使是宰执大臣,也照样予以惩罚。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为我们展现了他用人的过人魏孝文帝在处理手下反对派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除之而后快,而是软硬兼施,以图使他们和自己走到一起来。在自己的儿子违背了改革意图的时候,照样给予惩罚。看到反对派危害到自己改革的时候,他果断地痛下杀手,没有拖延,扫除了障碍。

    魏孝文帝死后,庙号高祖。他的改革在历代史家那里评价不一,但是魏收在《北齐史》中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多次提及他重视士人,说他“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

之处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在隋文帝的统治时期,出现过一个鼎盛的时期,称为开皇之治。隋文帝非常注重官员的选拔,能够使用人才,并且他在用人制度上也有创新之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后人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