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常见的6种“有色眼镜”

 圆角望 2015-11-20




所谓“识人陷阱”,就是对他人的认识因信息不对称、主观偏好、利益驱使、了解时间较短等原因得出以偏赅全、以次定好等偏差性结论。具体而言,就是领导由于信息不够、了解不全,或者由于主观认识偏差、下属的欺骗性表现等原因,通过以点定论、以事定论、以时定论等对下属进行分析和评价,导致在认识或使用下属时出现判断上的偏差、使用上的误差。

就现实而言,领导“识人陷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演绎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差变好型:由于对下属了解不够、不深、不全面,或者由于下属的投机取巧、欺骗性表现,导致领导将能力比较差、素质比较低、群众基础比较弱的人片面地认为是能力强、善工作之人,并委以重任。


2、好变差型:由于对下属的主观认识不够,或者仅限于阶段性了解,或者下属的“故意”表现,会使领导错把一些能力好、水平高、办事公道的人认为是工作不热情、工作不主动之人,并将其打人“冷宫”或者弃之不用。


3、一事定论型:领导对下属的评价,不是采用综合信息,而是根据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件进行判断。如果某件事办得很符合领导的要求,领导就认为这个下属行,能够使用,反之则不能使用,且这种偏差性定论容易在领导思想中定格,很难改变。


4、以面定论型:领导对下属的评价,不是看全面的表现、综合表现,而是只看某一方面、专项表现。比如有的领导喜欢协调能力强的下属,某一下属协调能力非常强,人脉资源比较广,办事路子比较活,即使其他方面都不行,自我要求也不严格,领导仍会根据协调能力强这一面而认为此人符合自己的用人标准。


5、“外人”必好型:领导对下属的评价,饭是“别人”的香,看“外人”主要看长处、优点、闪光点,看“自己人”则是看弱项、看缺点、看短板,总是不满意自己的下属。


6、求全责备型:领导对下属的看法和评价,不是看优点、用优点,而是专门找缺点、找瑕疵,过多地进行不符合实际的指责和批评,否定下属的创新性工作,认为下属难堪大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