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道新是打出来的见识,李仲轩是想出来的见识 (选自韩起:《揭秘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从这本书一开头,我就不断地拿赵道新和李仲轩做对比,说起来,不管是谁来谈李仲轩,都很难不联想到赵道新,大家知道,他们俩都是练形意拳的,关系捯起来还不远,赵道新的老师张占魁,与李仲轩的师爷李存义是同门师兄弟,还拜过把子,从这两层关系论,李仲轩该叫赵道新一声师叔。 如果这叔侄俩差个二三十岁也便罢了,偏偏年龄相近,1915年出生的李仲轩,只比赵道新小七岁,勉强可算是同龄人。 就因为这两位前辈系同门且年龄相近,当他们俩说出的拳术呈南辕北辙之势时,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熟悉这老二位观点的人都知道,他们俩在对传统拳术的看法上,几乎是针尖对麦芒,处处反着说,想找到共同点得拿着显微镜去找。 我一向敬佩赵道新,这大家是知道的,对李仲轩老人呢?在看了我前面的文字后大家也能感知,我是尊敬而不信服。 李老的文字好、感悟力好,对武术倾注了很大的心力,这些我都很佩服。但说到武功见识,我不得不说,李老跟赵老没法比,差得太多了。 谈一个人的武功见识,离不开他的武功水平和技击经验,这么说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一个武功水平很低、又没怎么动过手的人,他对于武术是不可能有什么高明的见识的。武术这个东西,是实践出真知,多打出见识,一味凭脑子想,或光练不打,是提炼不出什么要紧的东西的。 赵道新大家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好动手,尤其是他跟许多大师交过手,像孙禄堂、吴鉴泉、吴翼翚、王芗斋、孙存周、高振东、章殿卿这些名震武林的高手,赵道新就都与他们打过,用赵道新自己的话说:“我年轻时争强好胜,总爱充当一些名家的打手来和另一些名家争个高低”(《关于》第三天)。与名家动手,不用说最能提高一个人的武功,“下棋找高手”嘛,总找低水平的人玩,越玩你水平越低。与高手过招的另一个好处,是增长见识,让你了解那些顶级大师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其实李老也明白与高手过招的好处,比如他谈到尚云祥与程廷华的那次交手就说:“尚师强调智取,他与当时八卦掌最高成就者程廷华有过一次试手,打了这一架,就知道形意拳什么最宝贵了”(《逝去》,223页)。尽管意识到与高手过招的价值,但李老在与大师比武这一项,仍是零记录。 与名家一争高低,在李仲轩是无法想象的事(李仲轩动过找薛颠的念头,后认 |
|
来自: 昵称2049931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