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句讲的是本来性体的法用。解读这段话,需要对佛教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佛家的理论中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产生的因缘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有一系列理论。如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在佛家称之为五蕴。这五蕴都是我们人因缘和合而生,都是虚妄不实的。而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之为六根,也称之为六情。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又能产生出相应的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 众生由于外务, 所以易于不知所归,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业, 丧失本有佛性。六根所产生的这六境有引诱人的神识向外求索的可能,可以使人的心蒙受污染,因此有成为六尘。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 感受种种果报。佛家认为,这些都是六根六尘所幻化出来的假象,都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因此,若能看透此中之理,自然就会还归真实自性,那些因为六根所产生的六识也都融于自性当中了。
下面再说说无明、老死、苦集灭道。在佛家经典里,“无明”和“老死”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去,有生,老死,称“十二支”。佛教认为,这十二支当中的无明为因,产生其它的十一支,一直在三世六趣中轮转不休。而无明的本体是自性。若能破掉无明还归自我本性。自然真性自显,跳出三界而永脱轮回。苦集灭道则是佛家的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自然环境所做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痛苦的原因,“集”是“召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着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此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遭罪,召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有人遭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谛为证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是指般若智慧,非指我们常人的那种有限思维所产生的聪明智慧。这段话让我想起了道家的《清静经》有一段话: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为救众生,名为得道。可见佛家和道家在证悟道体以后,所说的名词都是一种方便。这也是因为用文字来描述得道后那种真实的境界的无法真实描述的。这种说法也只是文字上的方便而已。而文字背后的内涵,还是需要真正通过实证才能够知道这种得道后的真正体悟是什么。这也好比我们吃梨子,别人吃梨子,无论说这个梨子怎样好吃,我们如果不能亲自尝一下,还是不能够把梨子什么滋味感受到。只有亲自去吃了,我们才会知道。所以,这跟修行证道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修行特别讲求实证的功夫。
佛家在修行的过程中特别讲求“信解行证”,其实,这也是所有修行者所必须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只有真正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够真正深入其中获得最后的实证结果。
以上的文字简单地介绍了关于心经当中这些名词背后的理论和内涵。明白了这些名词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其实这段话是对宇宙自然法则和规律,通过我们自身性体观照后,所体认到的进一步的结果。大家要注意,这段话中的“空”和“色”与前一段话的“空”和“色”有什么不同。前一段话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空和色这两种宇宙自然中的对立存在其内在的联系和彼此转化的规律。而这里的空和色所阐述的则是进入到空性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到空性这种状态后,【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这种浅表层的意识功能都将不会发挥作用,【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进而把因为这些浅表层意识所体现和所关联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根和六境都一概地泯灭掉而不起作用。【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进而,我们平常所用的眼识和浅表层的意识活动也跟着消失了。没有了这些浅表层的意识活动,我们就进入到一种深层的意识活动层面。(注:这不同于现代社会所说的潜意识层面)【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眼耳鼻舌身意最后六识的功能也不发挥作用了。这些活动泯灭以后,自然就不会产生妄想和分别。没有了分别,就不会产生无明。甚至连无明这个概念也都没有。【乃至无老死,亦无无老死尽】乃至我们也没有老死亦没有老死这些概念。最后,我们所产生的般若智慧也没有了,修行过程中所证得的所有法相都归于空性之中。真正地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修行中那种声闻法的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过程也没有,般若智慧也没有,没有什么所谓得道。直接进入法我性空的妙真佛性之中了。
混元整体解读:所以,当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进入到那种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之时,这个时候内在的状态是与虚空的体性一致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意元体的体性完全显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我们常态意识中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生命的功能完全融入意元体的功能之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肉体的感官和这六种感官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失去其意义。进而眼观和心想的状态也停止了。使我们进入到了一种混然无我,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甚深境界。进入到这种境界以后,那些因为非圆满的参照系所产生的不符合宇宙自然和生命规律的思维和行为也都跟着断绝了。当我们进入圆满参照系所主导的圆满意元体境界的时候,里面就是宇宙虚空的混元整体,里面包含万法,我们将与宇宙自然真正合一,老和死的生命状态在这里不存在,甚至连产生老和死这种概念也没有。在这种状态里面,生命中所体现的各种身心苦恼,情感交集,思维生灭,修行道心也都归与空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