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心经》四,每日一句,易学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云

 崔竣豪 2016-06-09

《心经》短短的两百六十个字,却囊括了人生全部的内涵!整篇心经突出了一个“空”字,叫我们如何学着“放下”!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到的一切物质都是空的,大家只有放下心中过多的欲望,才会使心灵多一份坦然。既然宇宙的万物都是空相,我们又何必贪著无谓的“客尘”呢?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要从自心下手不可,懂得让一切顺其自然,放下执念没有“尘土”的覆盖才会擦亮自身的“真我”,因此我们不要在乎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心里没有思想顾虑、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惧,思想才会得到解脱,最终用般若的智慧到达涅槃的彼岸!

每日一句,易学易懂,在我们心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感悟人生大智慧。

细品《心经》四,每日一句,易学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云《心经》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段经文主要是三科诸法揭示了世间的现象差别,作为学佛者,如何观照世间呢?说明了“无我“在修习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经》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意识界'。是说对世间现象我们都要认识到它是无的、是空的。切莫以为无是一无所有。

细品《心经》四,每日一句,易学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云何谓三科?除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佛教中又将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将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合称十二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十八界。佛教中,蕴、处、界又称三科,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作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归纳。

十八界是将世间万物归为十八种类。六根是从生理世界说的,六识是从心理世界说的,六尘是指物理世界说的。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

众生可以从五蕴看世间,也可以从十二处、十八界看世间。

那么,经文说三科诸法为无为空,意义又何在呢?

三科诸法包含了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有情世间者:如五蕴、十二处的六根、十八界的六根、六识。世人对此不能够正确认识,于中生起我相,恒审思量念念执我,并起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于是形成以强烈自我为中心的有情特有的生命形式。

以自我为中心,执五蕴为我,就会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众生的烦恼又是以执我为根源。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论》卷四说:'由我贪增上,以我爱执持,从无始生死直至于今,生起种种不可欲乐,虽欲作一自利圆满,执自利为主要,以行非方便故,虽经无数劫,自他义利皆悉无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纯为苦所逼迫'。众生执我,原为我的幸福,然因为执我故,带来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须放弃我执,由通达无我始能超越自我。

细品《心经》四,每日一句,易学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云

与有情世间相对应的是器世间,有情的器世间是取决于有情认识能力,即有眼识所见的色象世间,耳识所闻的音声世间,鼻识所嗅的香气世间,舌识所尝的味道世间,身识所感的触觉世间,意识所缘的法尘世间。一个人六根六识具足,他始有六处世间,倘若他没有眼根,他就失去色象世间;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声世间。

世人不了解六尘,住著六尘境界,遂为八风所动。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是八种不同的顺逆境界它渗透于生活各各领域中,世人心随境转,因而终日为八风所吹,心境总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时而苦乐,时而忧喜。

眼界,依眼的能力,所见到的范围。

乃至,以及包括。

意识界,意念所识知范围。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全文,应该是:甚而至眼睛的能力,所见到的范围,以及意念所识知的范围,都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从人生幸福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心灵健康第一重要,身体健康第二重要,财富的拥有为第三。

住著六尘,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种种烦恼。要想解脱烦恼,就得以般若观照六尘,照见六尘皆空,时时能把般若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试想我们倘能对财物作如是观,我们还能为财物所累吗?

细品《心经》四,每日一句,易学易懂,用心感悟,淡看人生浮云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淡看人生浮云!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那才是智慧人生。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