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精髓——意元体

 清透宁静Frank 2015-11-20


开悟---——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精髓--《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37 心潮 来自修习堂

(一)认知本体是内圣修持的特殊内客

林继平:

宋明理学是以学为圣人作研究的起点,以确定人生的目标,在人生过程中,抱持无穷的向往与追求。

由是尽量升华其人格,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于自性中涌现一无边、无际、明莹澄彻之本体,作为圣人境界的内涵。此本体系由工夫所证成,故工夫与本体,实为理学之两大支柱。由精澄工夫证成之本体,便形成理学思想的核心。学为圣人乃宋明儒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而此光明澄彻的本体,实为圣人之代号

亦即内圣学的始基。

天理是指形而上的本体世界,就是我学说的这个富于灵知的光明本体或灵明本体。这是正确的解释,也是天理的基本内涵,理学家的内圣学,即奠基于此。如果不认识到理,内圣修养是没有着落的。

中国人文思想,自孔孟以来发展到宋明儒,始终保持一贯的特性,即以追求人生真理为目标的,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使命,以求诸己德体验为工夫,故其性质与现代科学极为相似。在长期证验中,从本体初现,直至圆融入化,臻于极峰,皆有层次段落可寻。

理学家采用 · · · · · · 静坐法,在学术研究上,自然有其目的。简言之,就是用它来追求、向往和实现学为圣人的终极理想;可使人格升华,由变化气质而达到一个超越而内在的玄妙的境界。这个玄妙的境界,即是前面说的“明慧”的本体世界。

熊十力:

此等境界必于静中得之。静则妄念伏除而本来灵觉之心呈露,谓此非道体固不可彻乎此者,何可谓之妄了此理非禅师所独有,儒者不见此理,非俗儒则钝根耳。真儒皆深透此理,但其从入之功不必与禅师同,一旦彻悟心体,亦不以此为妙境,更须大有致力处


虚静模式的生命活动变化
虚静模式根本的要求是精神上的虚静,以此影响人体生命活动,为此首先需了解何谓静,静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表现。
(一)何谓静。静是指练气功中的宁静的精神状而言。古人称为虚静(指 一念不起)或坐忘。需知入静以后虽然对外、对内都处于不反应的宁静状,但 异于现代生理学中所指的抑制状。因为其中尚有灵觉存在,此正如《内功图说》 中指出的“静息思虑而存神也”,即使“坐忘”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似 乎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其实不然,因为后面尚有一句“同于大通”,既然能察知自 身,同于大自然的大通状,说明其中尚有灵觉存在。

正如《淮南子》中所说: “孔子谓颜回曰:吾服汝也忘,而汝服我也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 ” 现代科学也证明气功的入静,既不同于清醒的兴奋,也不同于睡眠的抑制,

而是一种特殊的第三状——气功,是更加优化的生命。诚然,现在所描述 的那种气功,只是虚静的初级表现为了便于理解,试以实数的序列为例说明 之:正数比附兴奋,负数比附抑制,而入静的气功则相当于零。当然,入 静达到“零”的静,是需经历若干层次的。
(二)静的层次
1.念住。念住指意识活动中的概念性活动停止,这是虚静的第一步,达到这 一程度,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只要有一个想要虚的念头,都不是虚静,正如《韩 非子》中所说:“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 是不虚也。”想为虚的念头尚且如此,其他念头就不待言了,一个初练气功的人, 很难做到。因为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接受外界刺激而引起意识活动—— 常人的这种外向的思维活动已成了习惯势力。练气功就是改变这种状,要学会 内向运用意识,因此必须有一个顽强的意志,刻苦锻炼,长期坚持,往往需要经 过坚忍不拔的努力,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

古人有“五候”之说,A由初不知静,B到 念多静少,C至念静均等,D到念少静多,E直至后达到虚静。在虚静状下,大脑 的活动有序化增强,一方面可以减少真气的消耗,另一方面,减少了对人体生命 活动的扰动,使之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活动,从而显出生机盎然的气象。

《黄帝 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是指此而言,充足了的真气,反过来又 增强对神的濡养,使之功能更加敏锐,即古说的“静养灵根气养神”。
2.与生命活动相关的思维中止。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各部功能得到加强, 即使身体各部受到一些刺激,气机仍能保持畅通,不易形成滞点。于是因刺激引 起的脑兴奋随之消失。更不会引起诸如反射之类的运动了(如果各部信息不畅而 产生了各种感觉,即使停止了概念活动,仍是未达到高度静境)。在此基础上发展,呼吸即可停止,即古说之“息住”。这时呼吸微弱到几乎察觉不到,再进一步 心跳亦可停止,即古说之“脉住”。至此,宏观的生命活动都停止了,身体各部分 的生命活动基本上进入了微观层次,平常的各种刺激基本上清除了。脑内活动不 再受扰动,从而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人体的生命活动,开始摆脱意识活动的羁 绊,恢复固有生机,使人的健康梯度得以提高。以后之发展有两途。
①如果能主动地在意元体中进一步
解除有生以来建立起的偏执参照系的束 缚,建立起完满参照系,即可发挥出意元体的全部性能,对客观世界(包括对自 身)的认识也就进入整体化层次。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然而这仍不是 究竟,《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 心。被形者,神也;及心者,慧觉也。慧觉者,身不免于谢焉。”佛家说:“见性” 以后仍有功用在,即指以后之修为而言。只有达到形气统一于神,才能臻形神俱 妙之实像层次,即意识混元。
②如果不在意识领域用功,而是“静观自身”,则将促使周身气机变化,呈现 先天气大显像,以后则进入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境域,走上了道家的“结 胎”的道路。由于后天形成的参照系未破除,尚需在“演神”后,续做九年面壁的 虚静功夫。

气功入静模式初期与中期都是练静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基本属于静观 其变。

一是入静的内向意识,使体内真气减少消耗,得以积聚;

一是避免了意识 对身体各部生机的干扰,恢复自然。然而到了后期则均需按理行功。
虚静模式是古典气功的主流派,然而纵观气功史,能完成其全过程者,寥若 晨星,因为虚静的第一步就很难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