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山下古黄粮仓之黄良镇!

 永远的流水声 2015-11-21


终南山下古黄粮仓之黄良镇!

家在长安整理

黄良街道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被誉为“薹韭之乡”的黄良街道南依秦岭,北望镐河,总面积3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883人(2010年六普)。辖1个社区、21个行政村。子午大道、何子公路横贯乡境,并与黄湖公路在境内相交。古迹有隋唐建温国寺遗址。


1950年为黄良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9.3平方千米,2002年,辖黄良镇黄良中学居委会、黄良、上北良、下北良、北堀垛、南堀垛、西古城、东古城、北湖、东湖、立元、西湖、小邵、葛村、大邵、石佛、南仁、北仁、西仁、解家庄、聂家河21个行政村。2007年4月4日,长安区政府同意撤销黄良镇,设立黄良街道。


黄良镇来历

《隋书。长孙评传》记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工部尚书长孙平上书文帝,请颁赈济灾荒政,他认为不只在发生灾荒时“家富屋道有余者出私财”来赈济,他还认为“经国之理须有定式”,首次提出国家赈贷制度化的问题,建议在全国平时建立义仓,以备凶年。其要点是各州府开办义仓,由“诸州百姓及军人”出粟建立。出粟的方式为“劝课”,属半自愿性质,所出禾谷的品种即平时所种、所得,按当地农田出产,不设固定定额。仓窖造在捐谷者所在村,委托社司(农村基层民间组织)实施管理。谷仓用于饥荒赈贷。如无灾荒,仓粮发还更新。长孙平是此地人,所以首先在家乡试办义仓。是依靠皇帝号召发动的,故称为皇粮仓。因黄粮仓周边形成村落,随得名为皇粮村。后演变为黄良村,商铺聚集形成集市发展到黄良镇。


温国寺

长安温国寺创建于隋,原名实际寺,后改名为温国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建塔改名。怀素、善导等大师曾在寺内译经,因此颇有名气。如今早已失去了其生命的本色,成为了湖村小学。


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寺观志》载:“温国寺,在城南四十里潏水岸。本隋薛国公长孙览妻郑氏舍宅置,名实际寺。唐开元十五年,大德进法师立为道场,建塔改今寺。明弘治壬子五年(1492年)住持智全维修,都御史管楫有记。嘉靖三十三年住持周安重修,有记。清朝雍正十年复加修葺。”但清人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西京外郭城载:唐景龙元年(707),唐殇帝李重茂为温王,改为温国寺。民国时期寺院衰落,原有铜十八罗汉等珍贵文物被盗。文革前尚有大殿5间,东西廊房6间,明弘治、嘉靖,清康熙、雍正重修碑记,大德进法师、雪国敖禅师塔尚存。现在仅存大殿5间,明代铁狮1对,“温国禅寺”匾额1块,以及清《重修温国寺碑记》1通。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良街道市景。


长安第十中学。

黄良--泉子头村“黄泉路”听着有点渗人。

黄良立元村古门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