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研究概述(一)

 wangyong670 2015-11-21
 

  蒲松龄(1640— 1715)是我国十七世 纪伟大作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 初,由崇桢末年到康 熙年间,民族矛盾、阶 级矛盾非常尖锐的王 朝更替时期。清初动 乱后的安定、和安定 后的动乱局面,给蒲 松龄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文 学背景来说,自魏晋 唐宋以来的志怪、传 奇小说成熟发展的古 典文学传统、给蒲松 龄以丰富的营养。加 上他卓异的才华,坎 坷不遇、久困场屋、蹇 促一生的塾师生活, 使他天然地同情下层 人民;因而创作出不 朽的作品,《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短篇 小说之王,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 篇媲美,是描写清代 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此外,蒲松龄还以 通俗文学形式写了大 量文章和杂著,总共 约三四百万字,影响 深广,卓然成家。《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 家喻户晓,而且早在百余年前就介绍到日本、英国等国家,至今已 被译成20种语言、60多种版本流传于世。对这样一位有世界影响的 中国古典小说家,“五四”以来,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资料辑佚工作的丰收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研究作家作品的结果,使蒲松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于此就资料、作家、作品三部分,略作回顾总述。

  一、资料辑佚工作

  《聊斋志异)为蒲松龄一生心血荟萃的名著,初藏于家,无力梓 行,直至蒲氏逝世后半个世纪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始有青柯亭 本问世。在刻本行世之前,即以抄本流传民间,当时已引起上层知 识界的注意,有王渔洋等人的批阅。但抄本流传未免“各有点窜,更 以卷帙浩繁,择优逐趣而录,或恐有违碍(清初文网极严),增删不 一”。更以“先生著作甚串,闻其家藏遗稿,秘不示人”(王敬铸《蒲柳 泉先生遗集·序》),藏书之屋年久失修,阴雨浸蚀,“至先生手泽,十 损八九,”给研究工作造成极大困难。特别是存在着边搜集边流失 的情况,令人痛心。

  首先是大量俚曲作品原未刊刻,皆以抄本传世,任其淹没。特 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海外者颇多,至今有些不为国内研究者所 掌握。

  1935年.6本原鲁大公司平井雅尾在山东淄川矿业所行医期 间,走村串户,陆续搜得蒲松龄著作稿本和抄本,载之东去。这些资 料现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其中包括在中国从未被披露过的艳情 俚曲《琴瑟乐》及短篇俚曲不下数十种。平井雅尾以一个医生,根据 这些珍贵资料写了一本专著《聊斋研究》(并编有《聊斋小曲》),成 为蒲松龄研究家。其书有关于“聊斋遗稿,笔者所藏之原稿,聊斋蒲 松龄之遗迹”等三个部分,可见收藏丰富。据关德栋《聊斋俚曲偶 、记》所录平井雅尾聊斋俗曲存目不下70多种。其中有些“快曲” (短小快乐俚曲之简称)混入民间作品。

  三十年代在我国,马立勋、刘阶平、路大荒、刘黎仙等人做了 些蒲松龄资料搜集工作,见于以下著述:

  1929年马立勋(从其亲戚家搜集所得《聊斋白话韵文集》收俚 曲六编;

  1933年刘阶子《蒲柳泉先生的全部遗著》;

  1934年路大荒《蒲松龄先生遗著补考》;

  1934年在成都发现乾隆初年福建黄炎熙《聊斋选抄》,残本为 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刘黎仙教授所藏(共12册,遗失第2册及12册), 标名均撰文介绍18篇为青柯亭本《聊斋》未收。

  1934年陈荦提供了他收藏的《聊斋志异拾遗》细目42则。

  1935年罗尔纲《<聊斋文集)的稿本及其价值》;

  1935年梁晋之《<聊斋志异>抄本·跋》(介绍资料来源及版 本)。

  在此基础上,路大荒就自己所辑资料经过细致的研究整理,编 出《聊斋全集》,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全集》初集资料之大成,对 防止遗著的淹没和流失作出贡献。特别是遗诗的辑入更见作用。此 集将清末辑入《历亭诗文汇编》和《山左诗抄》中的蒲氏作品重新辑 出。又收道光年间淄川冯继照辑《般阳诗草》中蒲松龄诗135首,以 及马立勋新辑俚曲6篇。当然所谓《全集》,仍不全,且有混入他人通 俗之作,在解放后路大荒编《蒲松龄集》时已一一指出,作了更正。 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文物的重视和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图 书保管和研究人员对辑佚工作的积极努力,在蒲氏遗著的搜集整 理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首先是轰动一时的解放初期蒲松龄后裔所献的半部《聊斋手 稿》及《聊斋杂记》等。

  蒲松龄谢世后,他的遗稿均藏于山东淄川城内玉英街蒲家祠, 秘不示人。因蒲氏临终有遗嘱:“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 人。”及同治初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因与族人纠纷,阉家出走,到 了沈阳,遂将《聊斋志异》、《聊斋行乐图》及《聊斋杂记》书稿带来东 北。其后蒲价人将《聊斋志异》和《聊斋杂记》两部手稿传其子蒲英 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蒲英灏时任统领,随左宝贵赴朝鲜 作战。回国后供职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依克唐阿知蒲英灏家 藏《聊斋志异》手稿,商请借阅,英灏先以半部借之,阅后复以另半 部相兑。恰值此时依克唐阿有事进京,染疾而死,《聊斋志异》的后 半部手稿亦随之失去下落。1901年蒲英灏去世之后,所遗的《聊斋杂记》及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由其第五子蒲文珊收藏。到1948年, 辽宁西丰解放,蒲文珊将这两部书稿先后献于人民政府。在沈阳市 辽宁图书馆收藏。因《聊斋志异》久为世人所重,手稿于1955年即被 影印出版。半部《聊斋手稿》包括作品233篇,序文3篇。其牛190篇为 蒲氏手抄,字迹遒劲清楚,绝少涂改,代抄部分43篇,蒲氏自改较 多,书眉有蒲氏手录王士祯评语。将手稿本和其他版本《聊斋》比较 即发现,最早的赵起杲刻青柯亭本篇目不全,文字也有删改,大多 怕有(政治上的)违碍处。以手稿本与铸雪斋本比较,则发现铸本与 稿本相近。凡赵起杲本因避讳违碍削改之处,铸雪斋本都保持了原 稿面貌。铸本收作品488篇,较半部手稿多出255篇,又可补充已失 半部手稿大体情况。

  1956年在济南发现了蒲松龄诗集《南游诗草》,收诗78首,大多 旅游、登眺、寄远、送别等酬答之作,是为孙蕙幕僚时所作。同年在 西安发现《柳泉居士词稿手迹》一部,此为继《聊斋志异》和《聊斋杂记》之后的第三部手迹,收词目“阕,一首有目无词,重出一首,实 为79阕。词稿系蒲氏裔孙赠李席珍,李又转送当时山东巡抚李秉衡 者。辗转流传到西安,为高志怡所藏。

  1959年中国书店由山东民间收购到一部《聊斋外书》,共有抄 本27册,收有俚曲、鼓词4种。

  1962年河南省辉县发现了王金范《聊斋志异》十八卷本原刻1 册,即俞椒《春在堂随笔》卷六中述及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金 范刻本。其中可珍贵的是诸本均佚的《某经略》故事,独见于此集。 1963年在蒲氏家乡附近淄博市周村发现一部《二十四卷抄本 <聊斋志异>》,这与铸雪斋本是现存最完整的两种抄本。此本最大 特点是能够保留原著者的思想锋芒,在文字上忠于原貌,未曾删削 其中触犯时忌的篇章。大约正因如此抄主未在原本上留下任何痕 迹。二十四卷本的发现对考察《聊斋志异》的版本及文字校勘均有 重要价值。1963年杜荇据此撰写《新发现的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 初稿校后记》颇足参考,且能证明当年《聊斋》传抄中心即在淄川长 山(今周村)一带。

  在此资料丰收基础上,出版蒲松龄全部著作已经成熟,于是自 1953年起.在周扬同志鼓励下,蒲松龄搜集及研究家路大荒便根据 自己掌握的原有资料和继续发现的新资料(如俚曲、诗、词、杂著诸 作),去其伪作及重复,增补佚文,重新整理、编排,历时十年,于 1962年编辑成《蒲松龄集》上下部两巨册,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目 前除《聊斋志异》专刻之外,蒲氏诗词、俚曲、戏剧、散文杂著最全的 总集。同时于196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友鹤辑校的《聊斋 志异》三会本(会校、会注、会评本)。此书采用了十四种底本,有手 稿本、抄本、刻本、评注本及拾遗本,应有尽有,是目前最完善的本 子。它为《聊斋志异》这部名著的各种清代版本注释和评价,做了初 步总结。《蒲松龄集》和三会本《聊斋志异》的出版,为深入研究蒲松 龄,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资料,铺好了路基,起到了划时代的 作用。

  学术界对这两项学术性资料集结及研究的重大工程给予高度 评价,同时也以严肃的科学精神提出商榷和补疏。1963年发表了袁 世硕《初读<蒲松龄集>所看到的》,指出该书漏编及错编部分; 1964年徐恭时撰文以外国资料目录进行比较研究,证明《蒲松龄 集》确有遗珠之憾(如漏编重要俚曲《琴瑟乐》),1963年刘世德、柳 文英等分别发表文章对三会本《聊斋志异》给予评价,掀起研究的 新潮。

  在八十年代后期艳情俚曲《琴瑟乐》抄本复印件回归祖国,证 明它和原存中国的《闺艳声娇》原是一种曲,二曲同时发表,是蒲氏 重要遗著与读者首次相见,是辑佚工作的重要突破。

  在1989年6月出版的《蒲松龄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日本学者 藤田钘贤访华所带来的珍藏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蒲松龄俚曲 《琴瑟乐》复印件。这是原为中国天一阁藏、以王丰之抄本为底本的 孤本复印件.回到中国后则由刘宣整理发表.同时发表了《琴瑟乐》 国内藏本。盛伟为之撰写了《<琴瑟乐〉》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 文章,使蒲松龄这一艳情俚曲(过去一直以为“黄色”作品,未予发 表)与《金瓶梅》挂上钩,从而使蒲松龄研究又辟出一个新的领域。 在此还要补叙的是,解放初期蒲氏裔孙蒲文珊所献半部《聊斋 志异》手稿之外的《聊斋杂记》的下落。1951年春,辽宁省政府接受 此书稿时只是一残本,未见书名、著者及抄写年代。后由东北文化 部文物处将其重新加衬装订,改为两册,移交给东北图书馆(即今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当时捐献者曾定名为《农桑经残稿》,后又改 为《蒲松龄杂著逸稿》、《聊斋杂著》等,1981年辽宁省图书馆复制此 蒲松龄手抄本时,又据其内容博杂,多似辑录前人之作,为慎重起见,改为《聊斋杂记》,经过研究,于1987年由辽沈书社以柯罗版、宣纸影印出版。此书为进一步研究蒲松龄思想及其重视实用之学,提供重要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